“绿色食品、绿色消费、绿色奥运、绿色汽车、绿色环保”听到这些耳详能熟的词,使人倍感亲切。是啊,绿色,生命的本色;绿色,给人以生机和希望。显然,这里的绿色已不是赤橙黄绿靛蓝紫中的绿色了,而是寓意以人为本,给人以更多的尊重、更大的自主,让人的个性得到张扬,体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教育有没有绿色呢?答案是肯定的,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如果说学校是师生展示生命活力的绿洲,那么在这块绿洲上最为靓丽的风景就在课堂。绿色的数学课堂应具有积极的课堂生活环境,即课堂内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让学生有足够的情绪安全感,具有良好的心理感受,并诱导出具有教育意义的行为。
一、大力营造自由、平等的人文氛围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经验与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达到教学相长。只有在宽松、民主的、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教学氛围中,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困、所惑,感悟数学,感悟学习人生。而这种和谐的、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来自于课堂交往的点点滴滴。
曾在《教师博览》中看到一篇文章《美丽的课堂》。笔者听了 《米、分米和厘米的认识》这样一堂美丽的数学课。文中写道:走进教室,看到一名略显肥胖的中年女教师开始上“米、分米和厘米的认识”,只感觉教师的态度可亲并未别的特别之处。当教学进程到老师提出“找到周围自己熟悉的物品,并估计它大概有多长时?”
一生提出:“老师的腰围有多长呢?”
老师一怔,随后微笑着说:“老师这两年有点发福了,腰围可是猛涨啊!你们就来猜一猜吧。”
生:“60厘米”“82厘米”“1米”……学生纷纷猜测。
师:含笑摇头。
其中有一名学生站起来怯怯地说:“老师,我知道自己一拃的长度约是一分米,能不能让我用手来量量你的腰围?”
师同意了。生上前用手在老师的腰围上一拃地量着,同学们认真地数着一分米,两分米,三分米……老师因被学生的手扰痒得大笑起来。
生开心地:“老师的腰围是7分米约多一点。”
又有一生急忙站起来说:“老师,他量的结果不够精确,我用尺子量更好。”
师还是笑着:“好办法,你也来试试吧。”
于是学生拿着直尺又开始在老师的腰围上量开了,同学们看得更认真了。
生开心地报出:“7分米3厘米。”
师点点头:“确实,答案精确些了。”
同学们对那位亲手“执刀”的同学投去赞许和羡慕的目光……本想到这里应该结束了吧,没想到,一位文静的女生又怯怯地举起了手。
老师并未忽视,而是高兴地说:“哦,看来,还有人要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不妨听听,好吗?”
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同学的目光聚集在女生的身上。
女生的声音更轻了:“如果把老师的腰带解下来,再用尺去量它,就会更精确的。”
我听了一怔,和其它的同学一样关注着这位老师。老师坦然地解下腰带,让这位女生上台测量。
生:“7分米5厘米,也就是75厘米。”
老师的笑意更浓了,赞许的目光下,女生的脸上也绽开了笑容……
原来课堂可以如此美丽!学生会介意他们的老师腰围太粗了,不够漂亮吗?不会!这位老师在学生眼里应该是美丽的,数学课堂应该是美丽的。在美丽的充满人文化气息的课堂上,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学生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困、所惑、学生无拘无束的探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除了获得数学领域的知识,巩固了米、分米、厘米这些长度单位的认识,还涉及到了复名数、单名数的转化。从更深的层次看,在学习中为了获得更精确的答案,学生用已知的一拃测量老师的腰围,到用测量工具尺进行测量,再到借助腰带减少测量的误差,在这一主动的实践中获得了经历和体验、发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获得了多方面的滋养。
设想,如果这位老师放不下师道尊严,不愿意为学生的学习贡献自己的腰围,能有以上这样充满人文,充满生机的美丽课堂吗?能有如此融洽的师生关系吗?作为老师,我们千万不要忽视课堂上的每一点滴,不要为了赶教学进度而打断学生的思维,而要耐心地听取孩子们的意见,让他们充分表现,因为在他们的童言稚语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学生的个性与思想。因此,在课堂上老师不再是权威,而是朋友,在朋友面前什么都可以说,大家平等。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师生和谐自然地相处,人文关怀才能处处体现。
二、努力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1、解题策略多元化。
新课标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解题的策略、方法应该是多元化的,因此教师要独具匠心地创设环境,让学生解题策略的多元化得以体现。
例如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总复习》一课中,有位老师是这样展开复习的:
师:我们会计算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请你把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写在相应的图形上。(生写公式,然后反馈。)
师:先请同学们互相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然后把它们之间的关系排列起来。(学生从信封中取出6个图形的纸片进行讨论、排列)
师:好,下面请你们把各组推荐的作品拿上来进行展示,并说一说想法。学生在经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后想出了很多方法。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让学生在整理、分类、综合的过程中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然后在每次展示后,教师抓住时机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你对这幅作品有什么评价?”“你觉得有什么需要修改吗?”“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要问吗?”等等。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对各组作品畅谈个人观点。在此过程中,师生共同完善结构图,帮助学生理清知识间的联系。
这样的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地发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体验成功的时候不仅培养了概括、归纳等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新潜能、多元的解题策略被挖掘出来了。
2、多种学科融合。
数学教材中充满着人文精神,我们在强调数学教材的工具性时,首先要有效地开发教材中的人文资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将数学与语文、品德、美术、音乐等多个学科融合起来,挖掘教材中的智育、德育、美育因素是开发数学教材人文内涵的探索方向。
如:“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伊始,我选择从最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引入“平静水面上漾起的一圈圈涟漪和那轮永恒的明月,让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引发学生主动探究圆的有关知识;探究结束,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关于圆的记载,伟大思想家墨子笔下“圆,一中同长也”;数学巨著《周髀算经》中“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和西方数学哲学中“圆是最美的图形”,从宏观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认识视域;最后,我借助“解释自然中的圆”和“欣赏人文中的圆”等活动,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中层层铺染、不断推进,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不竭动力源泉,让数学课堂摆脱原有的习惯思维与阴影,实现了书本知识与人类文化历史沟通。另一方面,借助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体现了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又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先通过多媒体出示了一组图片,有中国的天安门、法国的艾菲尔铁塔,还有生活中常见的蝴蝶等等,同学们带着好奇的心态去感受着这些美妙的图片带来的震憾,惊讶于生活的美好,已经完全被它们的这种独特的美所震惊了,接下来我出示了经修改后的天安门、艾菲尔铁塔,学生们就有反应了,不够雄伟,不够壮观,在学生们愤悱诧异时,我让他们观察这两组图片的异同,从而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感受了美,进而鉴赏了美,许多同学也从中悟出了生活中其实并不缺少美,人生也是美好的,只是没有去发现,没有去珍惜。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加强数学与艺术的联系,介绍一些工艺品设计与数学的关系(图案与面积);加强数学与音乐的联系,学习分数后介绍五线谱(音符、节拍)与分数的关系;加强数学与美学的联系,学习比例后介绍“黄金分割”等;加强数学与体育的联系,体育成绩的表示及科学的的训练方法等。我们的数学知识,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凝聚”并积淀下了一代代人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我们有理由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这一切,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让学生在与古代数学大师的对话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三、积极尝试小学数学人文化的评价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种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以增进情感体验为导向,加大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角的认识》一课,学生正在小组合作,借助不同钟面上时针与分针间的夹角,探索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学生的方法很多,当然,有便捷的,也有笨拙的、繁琐的,还有存在着错误的。有一个小组用直尺测量时针、分针两个针尖间的距离,得出结论:距离长的角就大。显然,这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时针、分针的长度是一定的,在钟面上可以,但是,如果换到其他地方,就会产生错误,这是因为角的边本来就没有一定的长度。要不要纠正?怎么纠正?二年级学生初次认识角,还无法(此时也无须)准确把握角的边的性质,轻易而草率地否定更会伤害学生敢于表达意见的热情。 我微笑着表扬了她们肯动脑筋,然后,用尺在两个钟面上分别比划了时针、分针的距离,学生马上就发现,尺摆放的位置不一样,就会出现与刚才的表述相反的情况。他们悟出了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很激动地修正了开始的表述。我又微笑着补充了一句:“用这种方法量的时候,你可得注意公平哟!”这样予评价以人文性,将科学性的评价与艺术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对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给予肯定和启迪?能否有广博的知识,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和博大精深?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你的关注?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 也许,还可以再列出一百个这样的问题,但却不可能穷尽一个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可能发生的一切。作为我们——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应努力地,孜孜不倦地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