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历来讲究直译。但我们仔细分析一些句子,会发现其中存在“两可”的现象,这种现象,既表现在文言词的解释上,也表现在文言句式的处理方面,不少学生有时会如坠雾里,难辨雄雌。
如:《六国论》中有“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句,“却”可以理解为“使……退却”,这时,就把“却”当成了使动用法;但也可以解释为“打退”,这就成了自动词。两种解释都是允许的。还有一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至于”可以解释成“以致”,也可以解释成“到了……境地”。又有一句“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其中“咽”可以翻译成“咽喉”,“下”便成了方位名词活用做动词了,解释为“吞下”;也可以翻译成“咽下”,“下”便成了方位名词活用作状语了,解释成“向下”。事实上,在教师的教学用书中确实存在这两种不同解释的版本。
又如:在《过秦论》结尾处有一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为天下笑”可以当成被动句,翻译成:被天下(人)耻笑,也可以把“笑”解释为动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成:成为天下的笑话。同样的句子在《伶官传序》中再次出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自然也可以作同样的解释。
在《游褒禅山记》里,有“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的参考书将“其”解释成“那些”,将“至”翻译成“那些到(这里)记游的人”,当作动词活用为名词;有的则将“其”解释成“记游的人”,将“至”解释成“到”,而“至”的后面省略了“此”,也算言之有理罢。其实,两种解释都是可以的。倘若非要争个是非曲直,恐怕只有请教九泉之下的王安石来当判官了。又有:“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其中的“险远”,有的教材理解为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又险要又遥远的地方”,也有的教材理解为“又险又远”,当然,两种解释都是通顺的,但后句的翻译就要随之而不同了。
文言句式方面,介词结构后置也存在两可现象。如《游褒禅山记》的第二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可以解释为“唐朝(有一位)和尚名叫慧褒的最初在这个地方筑舍定居”,这样,这个句子就是介词结构后置(或叫做“状语后置”);但也可以翻译成“唐朝(有一位)和尚名叫慧褒的最初筑舍定居在这个地方”,如此,这个句式就可以当作是常式句,“于其址”就只是补语了。
针对这种现象,身为语文教师,当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作透彻分析,从而灵活处理,而不能偏执一端。翻译时主要是要参照上下文,以文从字顺为标准。由于这种句例尚在商榷中,因此在正规考试出题时,都要尽量绕过此“雷区”,免得学生无可适从。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