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情况简介:广东省中山纪念中学是广东省重点中学,省一级学校,目前每个年级有20个教学班,学生数3180名,教职工220人。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是教师适应创新人才培养形势,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水平,增强自身素质的需要,是教师向研究型、学者型转变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现代化一流学校的必由之路。学校制定了鼓励参与科研,鼓励成名成家的奖励办法。几年来,纪中80%以上教师参与了各类课题研究。教师在各级报刊上发表论文600余篇,出书26本。纪中《“中山精神+现代素质”育人模式研究》和《教学艺术研究》两本专著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公开发行。先后有92项课题成果获国家、省、市奖励。其中“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中有3个课题获国家一等奖,有6个课题在全国同类课题研究中处于先进水平。纪中因此被评为全国科研优秀学校。贺优琳、蔡大继承担的子项目《建设现代化一流校园文化,培育高素质创新后备人才》及《中山精神+现代素质育人模式研究》以很高评价通过鉴定,并已出书。《面向21世纪中学教学艺术研究》(下设85项子课题),全部研究论文及资料已完成,通过验收,也已出书。吴新华等承担的《新形势下中学生“三观”教育研究》已完成研究报告。出色的科研工作及其成果得到了充分肯定,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全国发挥着示范作用。纪中以“育人模式”、“校园文化”、“教学艺术”等研究的出色成果,被省教育厅、中央电教馆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试点学校”、“课题研究优秀学校”、“广东省普教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培训基地学校”。中央教科所阎立钦所长视察纪中科研工作后说:“纪中的科研工作起步晚,起点高,成绩卓著。科研课题既联系学校现在的教育、教学、管理实际进行了研究,具有现实性;又面向21世纪的教育发展趋势进行了探索,具有前瞻性。纪中科研是基础教育中科学研究值得推广的一个模式”。 一、课题的提出: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是人的发展、生产力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力量的源泉。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二十一世纪初,随着人类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社会逐步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已成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信息技术的产生也使课堂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质的改变,大课堂、大教育的出现以及如何最大化地实现资源的共享,对现代教育提出了一个崭新的重要问题。如果我们教师能够把这一信息时代的工具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中,把它作为叙事研究的平台,这必将为每一个普通教师的发展打开一个崭新的世界,带来全新的震撼和体验。如何能够使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机地进行整合,使信息技术成为高中数学教学中强有力的认知工具,对教学产生深远影响,使信息技术不仅仅是强大的作图、运算的工具,而且还是构建“多元联系”教学环境的有力工具,是提供数学实验及其他数学实践活动的强有力手段,极大地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适当的操作、探究、实验、交流、归纳、概括等活动,在教材中展示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使自主探索、实践操作、交流互动等学习方式得到具体体现,在强化学生理解数学本质、掌握数学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数学“发现”和“创造”,发展应用意识。使学生的创造性能力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如何在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中,使信息技术作为一项教学工具(Learn With IT),把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高中数学课程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就像教师在上课时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使信息技术融入到高中数学课程的有机整体中,成为学习高中数学课程的组成部分,从而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达到整体最优化,以高效达成高中数学课程目标成了值得人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校在2002年申报对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这一国家九五重点课题的子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改革实验”进行研究,并被教育部教材研究所确定为广东省实验学校之一。 二、基本内容及目的: 1. 如何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有效地改进教材的吃不开呈现方式和教师的教学策略,探索如何把教学设计为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发现、敢于创新。开展数学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数学教学的落脚点由学生“学会”向“会学”转轨。 2. 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和长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获得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支持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活动、增强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主动开展深层次的数学思维活动,使学生自己的探究性学习成为可能,并得到落实,激发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重点:信息技术支持下数学教学策略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改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难点:(1)如何实现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达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目的。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为:通过本实验,达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提出、探究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培养具有新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创造能力, 实践能力的当代人。具体的目标是:a、构建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模式,创设一个适应高中学生学习数学所需要的信息技术辅助的教学环境。b、开发一批高中学生学习数学所需要的教学课件。c、确立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理念。 三、研究的原则 实践是推动理论发展的原动力。总结三年来我校《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的教学经验,我们归纳出要坚持的以下七条原则: (二)辅助性原则。 (四)交互性原则。 (七)效益性原则。 四、研究的过程: 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将信息技术看作是高中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高中数学课程目标。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用的中心就是: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优势,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运用能力和信息技术工具来自主地构建知识、拓展思维,从而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叶澜教授指出,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任何新的事物的产生,人们都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有一个重新认识和学习的过程,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也不例外。我校的做法是:第一、学校首先为各位教师配发了笔记本电脑,在硬件上给老师们创造使用信息技术的条件;第二、以老师的观念转变为突破口,强化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首先由学校内的电脑老师开办了各类信息技术培训班,接着请陶维林先生亲临学校做信息技术方面的讲座,对数学老师进行信息技术使用方面的培训和指导。消除老师对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神秘感,帮助老师们克服畏难情绪。再就是通过上网下载等方式方法来收集有关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的资料,让老师进行学习与讨论,互相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水平。第三、通过有关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课件的演示,让老师直接感受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要性,亲身体会课件的便捷和优秀的教学辅助效果,从而激发老师学习热情。首先是实验组的老师全部掌握了利用PowrePoint、Authorware、Frontpage、几何画板等制作课件的技术,实验组的数学老师和实验班的学生还学习和掌握了图形计算器的使用,在《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课题组老师的影响和带动下,目前,我校的数学老师已经全部可以使用以上各种信息技术。 2、《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的教学环境的创设。进行课题实验以前,我校早已建立起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环境:每一个常规教室都配备了一台实物展台,一台投影机,并实现全校所有电脑组成的一个校内局域网,老师除了可以带上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进行授课外,还可以将自己制作的课件,通过网络传输到校内共享文件夹内,实现了老师对课件的共享。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可操作性,是由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基础决定的。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更好地达到高中数学课程学习的目标,并通过学生的主动性学习,通过发现法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信息基础设施是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基础中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没有充分有效的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持,就不可能有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施。为此,学校根据课题的目标,建立了两个数学实验室。并购买了120台图形计算器供实验学生使用。 3、《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研究》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设计出什么水平的教学课件。两年多时间下来,我们觉得,教育理念和制作技术是制约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发展水平的两大障碍。只有站得高、望得远,设计与制作的课件才能有它的研讨与推广价值。由此,我们要求实验教师要多学习,多研究,多探讨,多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每人都要参加广东省实验学校课题组的每一次活动,不断地向其他兄弟学校学习,请进来,走出去,积极提高自己的理论与实践水平。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展示通常手段不能做到的逼真的预期效果,让学生真实地去感受和体会数学的意境,从而得以解决高中数学的教学难点,达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优化。尤其是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将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后使学生的数学空间观念得到印证、丰富和拓展。很快地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概念,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教学研究中,我们也有忧虑,那就是如何正确理解在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中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有的课,教师整堂课中都用了信息技术,有用信息技术来对学生进行灌注式教学的嫌疑。起初课件中的演示性有余而交互性不足。这既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不利于教师自己的创新教学,极大地违背了课堂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后来,当建立了数学实验室,尤其是学校购买了图形计算器以后,学生都有了动手的机会,使他们对数学课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通过学生自主地学习,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4.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在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最初的实践中,实验组的老师上这些新型整合模式课时,就发现学生经常不按老师设计的思路来学习。其原因:一是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不是很熟悉,二是学生很少接受过这种新型模式的训练,没有这种学习方式的习惯,实验老师设计的整合课大部分都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讨论、探究、归纳、总结、发现知识为主,学生不经过培训,是很难掌握这种方法并具备这些能力的,因而,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在进行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课的教学设计时重点要考虑整合的主体(学生),要对学生的现有信息技术的水平和能力了解清楚,要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尽量降低传统教学模式与整合教学模式的梯度,给两种模式的过渡留下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因为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能够结合班级学生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和能力以及高中数学课程的特点,设计出多层次的学习目标以满足不同起点的学生需要就更理想。教师在设计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课时,不能急于求成,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同时要加强学生对整合课的适应性训练,保证由传统模式向整合模式的平稳过渡,以消除学生由于不适应而产生恐惧心理。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对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课的学法已经熟悉,使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作用已经有一个比较好的认识。、教学过程逐步实现了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再到“我会学”的转变,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调查了解到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将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后许多地方都变简单明了了,有些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了,容易理解了,通过自己操作去发现规律会有一种成功的感觉,有一种成就感,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 班级 人数 喜欢用信息技术上课的 用不用信息技术上课都无所谓的 对用信息技术上课没兴趣的 一(9)56人 53 2(只要老师好) 1(动手能力弱) 一(16)55人 51 2(只要老师好) 2(视力弱)
通过对考试试卷的分析,我们发现用传统方法比较难讲清楚的数学问题,在实验班将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后传授,使实验班的学生在考试中此类题目的得分要比非实验班的学生高出10个百分点以上,试卷的得分也更符合正态分布。
将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设计同样离不开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要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教师的随机应变的教育机智的发挥,教师利用课件要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反之,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能促进教师制作课件水平的提高。如此的良性循环,是我们进行《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辅助教学应用研究的理想境界。
五、研究的结果
2.成绩分析
2.部分片断课件集
六、实验后的思考
1.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这一课题中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面广、量大,而我们的研究仅仅是一个开端,如何对《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地穿探求,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也是今后需要研究的课题。
2.《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应该是个系统性、长期地工程,应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尤其在理论研究、课堂实验方面要长期地给予及时指导。
3.在《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中,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这些课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细化地进行研究,也是《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课题中的一些问题的延伸。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