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被写进了《纲要》中──“它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次课程改革提出必须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采用“生产流水线式”的课堂灌输,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作为学习优劣的唯一标准,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听讲一背诵一操练一考试”,以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特征基本上被“阉割”。现代教育理念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知识时代的到来,WTO的加入,需要大量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长期以来教师陈旧的教学方式,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方式,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为了顺应时代主流,促进学生主体发展,迫切需要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我认为,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当前课堂改革的重中之重。 四个转变 (一)由“封闭式”课堂向“开放式”课堂转变。 长期以来,教学一向强调“师道尊严”。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居高临下,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的做法,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封闭了课堂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解放,创新的火花得不到点燃,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已经严重与时代精神脱节。 (二)由“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三)由“书本知识”向“生活知识”转变。 信息化和知识经济使我们进入了一个开放的教学年代。教育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性愈显重要。专家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中,数学必将与经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越来越密切的关系”。现代化的教学中,教师再不能“愚忠”于教材,而应该理性地“吃”透教材,创造性地“活”用教材,力求教学内容生活化。 (四)由“关注知识”向“关注人”转变。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发展上是有差异的,要求没有差异就异味着不要求发展”。《标准》基本理念第一条中用比以前更为明确的语言提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可事实上,有的老师却对这句话的本质理解得不够深刻,不关注人的发展,还是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