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带着“问题意识”来组织教学,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到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环节,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正确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包括几个方面的环节,一是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二是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形成课堂讨论的问题,布置学生进行课后准备,然后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最后老师再加以总结指导,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对于学生的意义 1.“问题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自主发现,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罗素说:“教育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主思考。”(罗素:《西方的智慧》,文化艺术出版社,第131页)过去在教学中存在你讲我听,你打我动,老师讲讲讲稿,学生记笔记,考试考记忆的情况,这种老师灌输、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学生渐渐变成思维的懒汉,思想的奴隶,渐渐形成懒于思维的坏习惯。这不仅违背了教学的目的,而且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创造性的人才。“问题教学法”要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要发现问题,就要求学生一定要自主学习。因为发现问题,一方面表明发现者知道自己在某个方面是无知的,人们如果在某一个方面不存在无知的话,就不会提出这一方面的疑问;但另一方面又表明发现者是有知的,如果对此毫无认识,也提不出与此有关的问题。因此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际上是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有创造性的思维。张载说:“于不疑处有疑,学方能进”,黑格尔说:“熟知非真知”。发现新问题等于发现一个别人没有找到的角度,掀去一块别人没有注意的眼障。被发现的问题,往往是人们最可能认为不成问题的问题。因此发现问题是不容易的。它要求学生要细心,要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这实际上开拓了学生的思路,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发现问题,还要求学生要有批判的精神。罗素说:“大学的正确任务是要引导养成批判考察的习惯,以及理解与所有问题相关的原则、标准。思考问题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对知识保持一种谨慎批判的态度,不被动地接受现成的观点,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传统的教学通常是一人对多人的教学,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剥夺了学生自己发表见解的机会,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之间思想火花的摩擦碰撞,不利于学生认识的提高。而问题教学法则可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一位名人说:“重要的问题不是给出一个一对一的答案,而是给出一个思考问题的方法。”青年学生在思想方法上往往存在一些不足,容易冲动,走极端,具有片面性、表面性、非理性和肤浅的毛病。通过问题的讨论,不同的同学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看法,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看法,有利于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同时,随着不同观点的争论和交锋的深入,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刻性。 4.“问题教学法”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培养其科学精神。 问题教学法通过学生之间激烈的讨论,可培养一种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意志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不迷信,不盲目,不畏惧传统,不崇拜权威,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和弘扬一种勇于探索,坚韧不拔,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尊重科学,学无止境的良好精神和作风。 一是体验发现的乐趣,这问题是我自己发现的!二是体验成功的乐趣。我成功了!三是体验过程参与的乐趣,真不容易啊!四是产生继续研究问题的兴趣。我以后会继续努力的。此外,“问题教学法”对于锻炼学生的批判思维的能力,思辩能力,分析能力,反应能力,论辩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也大有帮助。 (二)对于师生之间的意义。 老师与学生毕竟是处在不同的年龄层次,教师对学生的所思所想并不一定十分了解,加上学生由于其人数众多,家庭背景也不同,他们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哪些问题老师没有注意到,通过学生的问题可以让老师更加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实际,更好地了解学生,使教学有的放矢,增强针对性和亲和力。 2.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增进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增加相互沟通。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学的更好的开展。平时上课,老师讲完课就离开了,师生之间缺乏沟通,感情疏远,通过师生之间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感情融洽,气氛活跃,培养和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师生之间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可以有三种形式。一是老师提出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准备,然后再进行课堂讨论,最后老师加以引导、点拨和总结。二是学生有疑问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马上加以回答。三是老师通过提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些交流可以在课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外进行。这种方法不仅密切了师生关系,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向老师学习,这是天经地义的,但同时在与学生的问题讨论中,老师也能够得到提高。两者相互促进,变以往的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 (三)对于教师的意义 1.有利于推动教师知识的更新。问题是教师知识更新的推动力,有利于教师更新知识,查漏补缺,更好地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 2.为教师展现自身魅力创造了机会。当教师直接面对学生的提问、质询、争辩时,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理论修养、论辩水平、宽厚知识背景的机会,可以使教师的威信提高。 3.对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要求老师不仅要有广博宽厚的知识,而且要尝试扮演相当于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其反应能力,论辩能力和控制能力客观上要求老师要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二、“问题教学法”的实施过程第一步:形成问题。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管理问题,为下一步设计问题打下基础。 (一)发现问题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大胆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主要来源于下面几个方面(以《邓小平理论概论》为例): 1.来源于教材的内容而提出的问题。一是教材本身有缺憾,是错误的问题;一是教材本身无错误,但论证不够全面,是疑点的问题;一是不同的版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证,是差异的问题;一是学术界有争论,教材采取回避,是难点的问题,如对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没有提到公有制问题,理论界有争论,有的教材就采取了回避的方式。 2.来源于老师讲课的内容而提出的问题。比如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是共同富裕,还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对此老师和学生有不同的意见。 3.联系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的问题。学生各地的情况各不相同,学生往往发现老师所讲的与自己的家乡的情况不同。 4.就当代的各种社会现象提出疑问。比如我们正在努力缩小贫富的差距,但为何贫富的差距反而拉大了等。 5.就当前的国际形势提出问题。 6.就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比如中国没有经历完整的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是不是早产儿,要不要补课等。 7.就世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社会主义不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首先爆发,而是在落后国家爆发,如何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等。 8.就人类的未来发展提问。比如世界的发展会不会走向世界大同。 9.来源于周边朋友关心的热点问题。比如为什么那么多人迷恋法轮功。 10.来源于同学关心的热点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不要多加限制,师生之间可以海阔天空般的进行问题交流,这也是开拓学生思路,锻炼学生发散思维的好方法,也是老师了解学生的好途径。 (二)问题分析 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首先要肯定其提出问题的勇气,表扬其提出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正义感,其次要认真对待,既不要马虎应付,敷衍了事,也不要不懂装懂,弄巧成拙,而是要细心倾听,仔细分析。分析的结果,大致有三类情况: 1.不是问题的问题:是学生借助提问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他自己心中有数,有明确的答案。对此老师可以讲讲自己的评价。 2.确实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思考中的难点,是不好回答的问题,是书上没有回答的问题,是与实际相联系不统一的问题,是一个尖锐的问题。这是老师应该好好研究的问题。提问题的背后有深刻的背景,有复杂的原因,不同的人提同一个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这也是老师研究问题时应注意的。 3.反映青年学生思想方法的毛病的问题:或以偏概全,或道听途说,或偷换概念等等。这需要老师进行思想方法的指导。 (三)问题管理 第一步: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录入电脑进行分类管理,按年级,按类型进行管理,从中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学生的思想的脉络,使老师更加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 第二步:问题的设计。问题的创设是一项艰苦的思维劳动过程,是一项创造活动。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老师自己的思考,结合课程的内容,精心设计题目,向学生布置课堂讨论的问题。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几点:问题在学生中是否带有普遍性?问题的难度是否适中?问题的解决是否有一定的价值?问题与课程是否有一定的关联?问题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关心的热点和难点? 第三步:问题的准备。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准备,包括理论资料的准备和现实问题资料的准备,老师及时切入引导,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课堂的讨论。 第四步:问题的讨论。在问题讨论的过程中,老师要当好主持人。 1.要善于创设宽松平和的讨论环境: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不要居高临下,不要不懂装懂,要冷静处理讨论中的气氛,做到热烈而不混乱,针对问题而不攻击人身,遇到突发情况,要机智处理,避免简单粗暴。 2.要善于鼓励:教师平等参与,细心倾听,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真诚地指出不足。 3.要善于引导:引向正题,减少或避免在枝节问题上纠缠不清;将论题不断的剥离,导向核心;在适当的关口比如学生双方僵持时给予适当的点拨。 4.要善于变通:最好用苏格拉底的办法,暗示其解决的初步线索,或另用问题反诘,以引起学生变通地思考,以发现解决问题的妥善办法。 5.善于置疑:置疑是一种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能敏锐地捕捉可深入的话题,不失时机的置疑,有时甚至“穷追猛打”,连珠炮式的发问,引发学生之间的争论,争论是思想的交锋和碰撞,能引发智慧的火花,通过激烈的讨论,摆脱过去“非此即彼”、“对与错”、“是与非”的简单僵化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兼收并蓄,明智地吸取别人的有益的思想。第五步:问题的总结和升华。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加以总结。讨论结束了,但不一定意味着问题完全解决了,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意味着更多问题的产生。波普尔说:“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大量新问题的问题”。第六步:问题的管理。把讨论的简要情况分类整理,通过电脑进行保存,为以后的深入讨论积累材料。 三、几点认识: 1.提高“问题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学习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由于“两课”教学的特点是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也由于现实是变化发展的,是纷繁复杂的,更由于青年学生具有思维活跃的特点,因此说围绕问题组织教学是符合“两课”教学的要求的,应成为“两课”教学的基本方法,并贯穿整个课程教学的始终。 2.把“问题教学法”与其它教学法结合起来。把“问题教学法”与系统讲授法结合起来,藉以提高学生知识的系统性;把“问题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相结合,藉以提高教学的形象性。仅仅是单一的“问题教学法”可能导致学生要花太多的时间与精力,会导致学生穷于应付,使问题讨论流于形式,质量不高。 3.问题讨论不一定要强求有统一的结果和结论。罗素说:“重要的不是给出的答案,而是提出的问题。”由于某些问题的复杂性,由于观察的角度的不同,问题讨论只有基本的看法,不一定有统一的结论,问题的讨论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过程,是思维方法的锻炼。 4.问题的讨论要创造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广泛参与。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参与的范围决定着学习效果。 5.对于创造性发现问题的同学和在问题讨论中有独特的见解而又言之成理的同学应将其表现纳入课程成绩的评定体系中,以肯定其出色的表现,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科学始于问题”,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大学生到学校学习,就是为了寻求知识而来的。“问题教学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利用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