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是教学实践中应用广泛的教学方式,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开创了启发式教学的先河。这一思想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今天在大众传播迅速发展、信息量空前增加的信息化社会背景下,人的主体性凸显,政治理论课启发式教学不应是简单的“结果启发”,而更应注重“过程启发”。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表明,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能指导、引导、启示、激发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及主动实践的教学。它重在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结合。笔者试图就新形势下政治理论课启发式教学方式的特点及实践做一初步探讨。 政治理论课是以正确的思想引导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为根本任务的,因而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既要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理论课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启发式教学除了具有广义启发式教学的一般形式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 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仅是科学认识成果的接受过程,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基础的价值认识成果的接受过程,如对善恶、美丑、好坏等价值观念、价值准则、价值导向的接受,其目的是使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并内化在行为中。由于它们不具有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那种直接实用价值,而且以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对象,把自己当作指导者,建立在这种角色预先确定基础上的启发只能是单向思想交流的结果启发,势必影响启发式教学的效果。正因为如此,政治理论课的启发式教学应转换思路,把研究重点转向教学对象以及教师与教学对象的双向交流上,建立相互作用的反馈机制。教师要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关注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反馈结果,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又是通过自己的教育活动来为学生提供服务的服务者。学生由于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双方都在采取行动,各自在其中有所收获。 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往往取决于教学对象是否接受所讲内容,而教学对象是否接受这一内容,又取决于这些内容是否能满足教学对象的需要。过去我们也考虑到教学对象的需要,但更多的是从社会的需要、党和国家的需要的角度向学生讲授教学内容,似乎学生接受知识技术教育是他们自己的需要,而接受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则是党和国家的需要,是自己份外的事情,因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基于这种状况的启发式教学不会产生好效果。政治理论课启发式教学就要把教学对象作为主体,在引导他们理解和认同理论的过程中,把国家、社会的需要同学生自己的需要统一起来。事实上,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阶段,他们不仅有受教育的需要,而且也有向善的需要,进步的需要,提高思想境界的需要,这些需要与党和国家的需要是一致的,他们非常需要有人帮助他们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如果我们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把所讲内容与他们的人生追求和需要结合起来,就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总是把教育对象看作是被动的一方,只能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事实上,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人有其被动性的一面,但在接受外来信息时,绝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能动性或主动性。表现其一,教育对象对于外来的思想文化信息的接受是有选择的。如果说在各种必要的信息还很匮乏的时代,人们对于信息没有多少选择和拒绝的余地,那么在信息量空前增加的时代,教育对象对于信息的选择的能动性凸显。表现其二,教育对象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前,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存在着由先前的认知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和预期期望,它决定教育对象对信息的接受以及接受程度。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仅仅依据教学大纲或理论体系,以教师的主观意志去“启发”学生,这只能是一厢情愿。必须要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能动性,特别是“预期期望“,使启发式教学建立在教师与教育对象期望融合的基础上。 政治理论课传递的信息不是一般的科学认识成果,而是价值认识成果,教育对象对于科学知识、科学理论的接受往往是主动的、积极的,而对于价值信息,学生没有知识学习的那种新鲜感,因而,比较容易产生心理抗拒。其根源主要表现在,其一,青少年时期成长心理的反叛,这是心理发展中正常的阶段性表现。其二,来自教育对象的生活经验和自发信念的抗拒。与他的信念一致的他就愿意接受,不一致的则产生抵触心理。其三,来自教育对象利益倾向的抗拒。自认与教育对象的利益无关或相反的,他就表现出冷漠或不接受的态度。其四,来自教育对象自尊心的抗拒。其五,来自教育对象对一味灌输的过度教育的抗拒。因此,政治理论课启发式教学不同于其它课程教学之处还在于,要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重在引导学生参与对理论的思考、分析过程。这并不是说教学目的不重要,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接受正确的理论、观点,然而,这一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的思考过程实现的,这一过程既是理性思维的过程,也包含着心理因素的作用,政治理论课启发式教学只有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启发式教学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教学方法,具体到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则应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的实际,形成一个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体系。 1.问题启发 问题启发就是摸清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实际需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问题启发不等于简单的提问,要使这一方法收到好的效果,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应从两个方面考虑:其一,要从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入手,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提出问题。其二,问题的设置要为教学内容服务,不能为提出而提出,更不能滥用。比如,开课第一讲,学生最关心的是这门课要讲哪些方面的内容、它与中学政治课有什么不同以及这些内容对他们有什么样的作用,而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使他们认识到开设这门课的意义。在这里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不能把它当作一般意义上的提问。正确的做法应是:在每一部分内容中,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在对相关知识作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问题作特别的考虑,从而设计出问题,起到唤醒学生的注意力,强化求知欲的作用。 第二,灵活艺术地展现问题。首先,把握问题提出的时机。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应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环节,在关键时候提出问题。其次,提出问题的方式可以直接提出,也可以合理联想的方式提出,还可以反问的方式提出。 第三,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在学生理解了基本的道理后,再提出深层次的问题;在理论分析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时候,提出关键的问题。这样层层递进的提出和分析问题,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在思考中学习,能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2.案例启发 为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联系实际,举出具体事例,运用理论加以分析,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其理解和接受这一理论或观点。这种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使用案例启发教学时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转换思路。提出案例的目的决不仅仅是让学生简单地理解所讲理论。简单的原理加案例的教学法依然是建立在忽视学生主体性基础上的结果启发,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应是从具体事例提炼出内含的关键问题,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运用相关理论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最终达到使学生顺理成章地接受理论的目的。 第二,正确处理案例启发教学中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在教学中提出的案例是具体的、特殊的,而理论是一般的、普遍的,进行案例启发,重在两者的结合,重在运用理论对案例的分析过程。既不能为案例而讲案例,这样容易使学生将一般理论与具体事例等同而不能准确理解和接受;也不能单纯的案例加理论,将事例两句话带过后再讲理论,这样都达不到启发的效果。 第三,精心选择案例。所选的案例应具有典型性、新颖性和时代性,案例不典型,达不到教学目的;案例陈旧,学生感觉没有新意而无法产生兴趣。 3.讨论启发 讨论式启发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探讨研究,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形式。它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讨论式启发教学应有这样几个环节,首先,在讨论前广泛收集学生的问题,经过梳理,提前一周给出讨论题目。其次,学生根据讨论题,事先钻研教材,寻找资料,然后在课堂讲座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组织、正确引导,使讨论向预定方向发展。在人数较多的班级,可以先分组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推选出的代表阐述小组的观点。最后,教师要做好点评,把学生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认识上。在讨论式启发教学中,教师不是“旁观者”,是教的主体,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拨;学生也不是“演员”,是学的主体,需要在讨论中省查、反思、反求、体验。教育活动就是两个主体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共同完成的双向互动过程。只有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才能把教育引向深入,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具有向实践迁移的价值。教师给予学生的是具有基础性、统摄性特点的“一”,通过讨论学生锻炼了举一反三的能力,促使学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 4.情景启发 情景启发是针对大学生青春期认知的心理特点,在精心营造平等、健康、和谐的良好氛围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交流、讨论,从而有效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形式。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丰富的情绪情感是大学生的突出特征,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特点,采取措施创造一种情感与理性的结合,形成情理交融的氛围,促“知”到“信”,由“信”到“行”,实现“知”“行”统一。在教学中进行情景启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营造以情动人的感情氛围。政治理论教师应以优良的师德创设和谐的情景。渴望得到尊重、关心、爱护是大学生普遍需要,只有尊重、理解、关心、热爱每一个大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方面,“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比较乐于接受教师所讲的道理,消除逆反心理;另一方面,“用爱来交换爱”使大学生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正所谓以教育者的真心,达到与学生知心;靠教育者的真情,达到学生知情;用教育者的真言,达到学生的知理;用教育者的真行,达到学生知行。 第二,创设由学生自己组织教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情景。对于某些章节,教师可以首先提出思路、重点、难点、由学生下去准备,根据准备情况,挑选几位学生分别讲不同的问题,最后教师加以概括和总结。这种方式极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更容易以平等的心态,积极发现和思考问题。 第三,形成坦诚、平等交流的学习氛围。在讨论问题时,对于学生提出的观点或分析的方法,即便是片面或错误的,尽可能不要一口否决,而要以“换位”的方式用严谨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切忌嘲讽、挖苦。以这种方式既达到了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又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政治理论课启发式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方式,其最终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