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重心实现了向考试科目设置以及高考形式和内容的改革方向的转移,江苏、浙江、吉林和山西四省分别推出了3+综合的考试新模式,广东省也积极进行了3+X考试模式的新探索,并将逐步推广到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新一轮普通高校的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普遍摒弃了以往以单纯的知识测试作为录取学生的唯一依据的传统考试模式,突出和强调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这反映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的要求,也体现了人们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思想的高度认同。 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日渐深入,人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不断与时俱进,尤其是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来,素质教育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并直接体现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高校入学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样必须充分体现出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事实上,高考内容的改革之所以会真正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并成为1998年以来此次新一轮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重点,正缘于人们教育指导思想上发生的重大突破。与素质教育思想相一致,我们的高考同样必须走出以往单纯以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为旨归的考试旧模式,摒弃过去那种用成绩来衡量学生优劣的旧观念,积极探索和尽快建立起一套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新的高考内容和体系。 引进SAT考试模式,转变高考职能 新一轮高校的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究竟该如何推进,美国的SAT考试给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依据。事实上,SAT考试模式在中国的借鉴和推行,意味着我国传统的高考职能的转变,即由选拔向选择功能的过渡。高考不再以选拔最好的学生进最好的学校(注:所谓最好的学生,就是那些成绩最高的学生)为旨归,而意在通过考试使学校能够选择那些真正适合自己学校和专业学习的学生,使学生选择真正适合自己发展的学校和专业,充分凸显出高校和考生在高校招生考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双向选择的精神。 高考职能的转变,是以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高等教育资源的日渐充沛为前提的,反映了我国精英式的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过渡的历史进程。当然,这一历史进程在中国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会因各地经济发达程度的差异呈现出一种时间上的先后承递关系。对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已经率先突破3000美元、高等学校又相对集中的上海而言,到2010年高校毛入学率将不限于全国15%的要求,而要达到50%的水平,这就意味着上海届时将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超越。所以,在上海率先实现高考职能的转变,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适时的。 与SAT考试相比,我们所推行的3+X或3+综改革实践还只能算是一种过渡形式。因为无论是X考试还是综合考试,仍然尚局限于对学生认知领域的考察,而SAT考试则要求涉及学生知、情、意等各个层面和领域。所以,要真正实现高考职能的转变,还必须借鉴SAT考试模式切实推进高考内容的改革。当然,考试内容的改革必须慎重,事先要做好扎实的研究工作,以确保其效度与信度。 除此之外,要真正实现高考职能的转变,凸显出高校和考生在高校招生考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我们必须建构起一套高校自主招生、独立录取的多层次的招生考试制度和考生直接申报志愿制度,等等。 ──建立考生志愿直接申报制度,实现考生与高校的直接沟通,让考生与所属高中脱钩。为了真正尊重和凸现高校与考生的主体选择权利与意愿,必须通过制度建设使高校和考生的自由恋爱真正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能,在两者之间架起可以直接沟通的桥梁,桥梁的一头就是考生志愿的直接申报制度。首先,高校必须预先向社会公开其招生的范围与录取的标准供考生参考,凡合格的高中毕业生都可以根据高校公布的招生条件在全面衡量自身的条件与能力之后通过居住地向所中意的高校直接提出入学申请(考生所申请高校数目不限,但每次提出入学申请均需酌付一定金额的报名费),并接受申报高校的检核,而不是像以往那样需要通过招生机构这一环节提出志愿申请,由招生机构代为落实录取高校。这样,考生在申报过程中就与原来所属高中学校彻底脱钩,从而有助于帮助高中卸下沉重的追求升学率的包袱,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新路。 ──转变高考职能,建构高校自主招生、独立录取的新体制。高校在收到考生的入学申请之后,根据其预先公布的录取标准对考生先行甄选,以剔除部分明显不合格的申请者,然后再委托专业性的民间考试机构对其他申请者组织考试。考虑到高校招生入学考试作为一种配置性考试的固有属性,我们要组织一支专门的队伍开展研究,经过试验与推广逐步取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后再适时地推出类似于美国SAT、ACT能力性向测试以替代目前的高考模式,以促成我国的高校招生考试真正实现由选拔向选择功能的逐步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理清高校与招办、与政府的职能界限,逐步还政于高校,使高校在招生录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日益显现。对高校而言,首先应当拥有自主命题权。高校根据自身的要求可以对申请者自行组织专门的入学考试与面试,即使委托专业化的民间考试机构出面命题、组织联合考试或统一考试,其命题原则及试题难易程度也均由高校决定,而考试机构只负责接受指令具体操作。其次,高校理应拥有录取标准的自行决定权。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学术声誉和专业特性向考生提出不同的入学要求与标准,而不受政府部门的干预。虽然,考试机构直接参与入学考试的具体实施,并由她向高校提供考生的实际考分,但仍不得参与高校录取标准的具体裁定。高校综合学生会考成绩、高考成绩、面试成绩、平时成绩与日常操行记录等材料,可自行决定其权重。另外,高校还应享有招生计划的自行决断权。 与此相对应,招生机构和政府部门则应尽快转变职能。招生机构要自觉地由原来的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充分尊重高校的自主招生权利,搞好考试服务和考试研究工作。 美国的SAT考试和ACT考试,正是这样一种考试形式。在美国,高等学校在录取新生时通常都要求申请入学者向学校提供其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或ACT(American College Test)考试成绩。SAT和ACT考试,分别由教育测量服务中心和美国大学测验社组织,是当今美国最为主要的两种高校入学考试形式。SAT或ACT考试不同于以往以检测学生对所学习知识掌握程度的终结性考试,而是一种着眼于对学生学习能力、性向和适应性测验的配置性考试。 目前在美国,SAT考试分别于每年的1月底、3月中、5月初、6月初、11月初和12月初举行,以多项选择题为考试形式,考试时限为180分钟。SAT考试由六个相关部分构成,其主体分别是2个语言部分和2个数学部分,另有1个标准书面英语部分和1个旨在验证试卷本身效度与信度高低的试验部分。从试题内容来看,SAT考试旨在评价学生在校内外学习中发展起来的认知和分析能力,而与一般的学校教育内容并无太多的直接关联。 与SAT考试相比,ACT考试与中学教学的关联程度稍高一些,试题范围也比SAT考试的语言和数学部分有所扩展,直接测量考生的分析、解决问题和批判性评价书面材料等高校学习所必需的能力与技能。ACT考试由四组分测验构成:旨在测量考生书面英语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的英语测试,旨在测量考生定量推理能力的数学测试,旨在测量考生理解、分析、评价性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社会科学阅读测试和自然科学阅读测试,前者涉及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学和人类学等领域,后者则涉及数、理、化和其他自然科学领域,共计219道题目,要求在160分钟内完成,题型仍为多项选择题。1989年以后,ACT考试在原有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着力于考核学生更为广泛的计算能力和更为概括的阅读能力:在英语测试方面,加重了测试考生修辞技能的比重;在数学测试方面,新增了解析几何的内容并加重了代数的比重;综合原有的社会科学阅读和自然科学阅读这两组分测试,设立阅读测试,内容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甚至文学和艺术;新增科学推理测试,检测考生运用图表、表格和研究总结等方式处理科学概念的能力。全套ACT考试,共计215道题,时限延长为175分钟。ACT考试每年举行5次,具体时间分别是2月中、4月中、6月初、10月底和12月初。通常,学生自高二开始即参加SAT或ACT考试。 除了检测考生的智力因素而外,SAT和ACT考试还十分关注考生的非智力因素。SAT考试附有让学生自愿填写的问卷表,内容涉及学生的志向、兴趣及其他背景信息;而ACT考试更附有中学所学课程和等级问卷、学生个人信息资料和学生兴趣问答等三份资料,从而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考生的教育需要、兴趣与能力。ACT考试结束后4至7周时间内,美国大学测验社结合考生具体的答卷情况及成绩和上述三份资料向考生反馈相关信息,提出适合考生的学习专业和工作职业以供其选择和参考;SAT考试结束后6至10周内,教育测量服务中心同样会向考生提供类似的个人成绩报告。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