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围绕这一理念,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将发生很大转变。作为教师必须从以下三点进行必要的角色调试:第一,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即传统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而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第二,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性教师,也就是说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设计者。第三,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是指教师要努力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一个博学悦教的人。
显然,这种教师角色的转变对教师的阅读意识和能力提出了极大地挑战。笔者作为一名从事教学的一线教师,试图结合自身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新课程对教师阅读内容的挑战:
一、新课程挑战教师对《课程标准》的阅读。《课程标准》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纲领性文件,是确定教学内容、编写教材、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的根本依据。显然,教师对《课标》的阅读实质上是为了解决“必须怎样去做”的问题,这是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实施数学教育教学的关键。
首先,教师一定要思考阅读《数学课程标准》时,如何领悟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所谓理念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准备付诸于行动的信念,它既表现为思想观念,又表现为在此理念下的行动。因此,余以为应从以下三点领悟:第一,基础性、发展性、普及性是数学课程的基本功能,这一理念明确了数学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数学教学也不是为中考、高考服务的,不是培养数学家,而是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性,面向全体、重视差异,把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学习于他们有价值的、有益于其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数学作为教师的责任。第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数学结论的简捷严密性和高度的抽象概括性,要重要的是体现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习过程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上,以及数学所体现的人文性以及广泛的应用性。也就是说,教师始终要对自己所教学的数学知识思考:数学有用吗?生活中有这样的数学吗?第三,数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旨在改变传统对数学知识系统化片面追求,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的学习观,学生不再被看作是知识的容器,而应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围绕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发展”,数学教学活动、教学评价和教师角色也发生了根本改变。
其次,教师一定要思考阅读《数学课程标准》时,如何建立科学的课程意识。本次课程改革中将原来的《教学大纲》用新的《课程标准》所代替,这并不是名称和内容等方面的改变,其不容忽视的另一个方面是:要求教师彻底抛弃传统“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教学观念,建立科学的课程意识。我认为教师通过对《课标》的阅读,必须对“课程”有如下一些理解:课程不仅仅是实施教育教学的结果,而且应该是一种过程——一种对受教育者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有效的、动态的教育教学过程;课程的实施不仅是技术,也是艺术;课程不再是高高在上、具有绝对权威的,而是处于与教师、学生同等的地位;课程应是开放、民主、平等的。作为教师在阅读中要把握的关键是:不要仅仅把自己看作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执行者,还要把自己作为一个课程的生产者,积极投入到课程资源的开发、设计和建设之中去。
总之,教师对《课标》基本理念的认真阅读和研究,是明确小学数学教育任务、要求的根本途径,是帮助教师明确目标、实施教学、评价的思想基础。只有深刻领悟理念以及建立科学的课程意识,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才有可能使数学课堂成为民主、和谐、平等、开放的课堂。
二、新课程挑战教师对专业知识的阅读。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对专业知识的阅读,应该包括对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所任学科知识两个方面知识的阅读,其中对教育心理学知识深入、广泛地阅读是,广大教师最容易忽视却又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对教师弄清“为什么这样做”的极大帮助,是教师贯彻《课标》精神实施数学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
在现代教育理念下,教师既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传播人类文化的桥梁作用,又肩负着作为塑造人的灵魂的神圣使命。他们已经不再是一种普通的职业人员,而有着其他任何职业人员所不能替代的专业特点。其专业特点主要表现是:教师所面对的是主体性的人、一个个具有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人,他们必须阅读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知识。目前,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绝大多数教师原来所接受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教育发展的要求,甚至与现代教育理论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理念背道而驰,其直接原因就是对当代儿童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成果知之甚少。譬如说,《数学课程标准》为什么要倡导“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实质上,这一理 念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的。当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10岁以前儿童的形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他们对外界的认识是以图像把握、借助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动手操作与实践来感受表象的,其抽象思维在这一过程中才逐渐得以发展;10岁~12岁的儿童已逐步转向以抽象思维为主,但仍然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传统的教育心理学依据是“刺激——反应(R-S)”,由此衍生出“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施舍者,学生是知识的容器”等师生观,“满堂灌、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等教学观也就顺理成章。再如,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如果我们教师不了解学生对评价的内心体验,那么又如何去落实《课标》所倡导的“评价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显然,新课程已经从教师独有的专业特点的角度,极大地挑战着教师对教育心理学知识阅读的深度、广度。教师一定要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多阅读当代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各种理论,同时也多钻研所教学科知识,了解最新研究成果,把深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扎实的学科知识作为自己必备的知识储备。并及时、灵活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三、新课程挑战教师对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阅读。《课标》所提出的“数学教育”,其实质是“通过数学进行教育,而不是通过教育学习数学”,这是由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功能决定的。教师对多学科综合知识的广泛阅读,是促使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如何做得更好”,是有效实施数学教育的保证。
在数学课改实验中,数学已不是以往我们所熟知的“概念、计算、应用”,而是“必需的”、“有价值”的数学,是学生感兴趣的数学。如位置顺序、方位、可能性、拼图等知识的增加,用数学的魅力激励学生的数学学习,“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数学教学的本质,……这都促使教师加强对语文、自然、社会、科学、艺术等多学科知识广泛的、全方位的阅读,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博学悦教的人,其目的在于使每一个教师始终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广泛的学习兴趣。经常阅读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并善于把自己的学习与对学生的教育结合起来,善于将新知识吸收到教学中,用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充实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
同时,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求教师还必须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不但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而且教师的博学多才以及艺术修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除了要勇敢地迎接阅读内容的挑战,还需积极地面对阅读资料来源、阅读时空的挑战,即教师阅读的不再局限于图书,还应包括影视、音像等多媒体;教师的阅读时空也不仅仅是图书馆、书店,而是成为包括互联网在内的、立体的、全方位的。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极大地挑战者教师的阅读意识和能力,只有当我们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真正适应教师角色向科研型、创新型、综合型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与合作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