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创新 着眼未来
广西梧州市平民路小学 吴云
我不是预言者,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就可以根据我们今天给工作对象播下了什么样的种子,来预言我们未来是什么样的社会。是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教师就是播种者,播下什么种子,完全操纵于我们手中。因此,我们教学上任何创新都得着眼于未来,而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甚至“照样子画葫芦”。
我曾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在我所教的班级进行了发挥学习互助小组作用的探索,尝到了不少的甜头。这样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间的互动,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竞争意识。这次,我又在班级里进行了学习互助小组创新运用的研究。尝试让学生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同时,培养竞争意识,敢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让学生成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领导者、设计者。如何创新“互动”?首先,我们要注意“四个结合”。忽视了这四结合,我们的创新就好比鱼儿离开了水,尽管你游得多么好,也施展不出来了。
一、课内和课外的结合。
很多教师创新教学的探讨,都把眼光放在课堂的四十分钟里。这样就局限了老师的许多大胆设想。上一节阅读课,想让学生形象地去了解一下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老师设想让学生参观作者的故居,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再让小组讨论一下,让学生画一下文章里的美景……很无奈,上课只有四十分钟。“要在四十分钟里要质量!”就把老师的设想变成空想、幻想。虽然上一些评比课时,老师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达成所愿,但终归是昙花一现,来去匆匆,用的时间并不多。因此,创新“互动”,一定要注意课内外的结合。老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创新“互动”,课外也应指导学生“互动”,让学生充分作好上课的准备,提高我们课堂运用学习互助的效率、效果。如上《詹天佑》一课,学生分小组预习,准备道具啦,想办法理解啦,足足用了一个星期。我是这样布置的:请各小组回去讨论,选择自己喜欢的自学方法来各自说说议议《詹天佑》里的一个内容。利用早读检查,肯定学生与众不同的方法。遵照乐中自学的原则,尽量不加重学生负担,让学生在玩玩说说中提高语文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文字理解能力。
二、语文课与其它课的结合。
我们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人才。这个社会主义人才,就是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我们语文老师,一定要目光远大,站得高,看得远。不要只顾盯着自己语文学科,成了一只井底蛙,即使本事再大,也只能看得到井口那么大的天,获得丁点儿的成绩罢了。
语文课里包容众多知识:在天文的、地理的、物理现象的、数学计算的、几何方面的……可算是包罗万象了。如果我们能与其它学科相结合,把语文课上的一些内容放在一些自然课、美术课、数学课上预习、巩固一下,将大大增加了我们语文上的“互动”时间、学习练习的量,提高了学生“互动”的效果,以及效率。《菩萨蛮 大柏地》一课,上的时候我就与学生的自然课中的《彩虹的形成》一课相结合。让《彩虹的形成》先上,并在课前提出要求:1、听清彩虹如何形成;2、团结做好形成实验;3、讨论填好实验报告。上课了,因为有了上自然课唐老师的专业化的解说,各个学习互助小组纷纷竞相发言,在老师的点拨下:为什么要这么写彩虹?所有的小组都被调动了,很快地分析出了其妙处。看,跳出了井口,得到的再也不是“井口大”的成效了。真可谓,眼界阔了,就一定会事半功倍。
三、语文课与学校活动相结合。
现在的语文课,具有一般的教学过程的特点,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学生的认识需要有一个反复的巩固和实践过程。因此,语文课上学到的语文知识,掌握的语文动手操作能力、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等的反复巩固,反复实践才行。如果都在课内四十分钟里完成,时间、练习的范围、次数都会受到限制,而且还会大大影响了学生“互动”效率和效果。这时候,我们很有必要与学校的各项活动相结合。毕业班的总复习,老师一般都要帮助学生巩固成语,积累丰富语言,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课内反复巩固、反复实践,耗费的时间、精力就会太多,太多了。“六一”节到了,每班要组织一次游艺活动,以庆祝自己的节日。我就结合这个复习,搞了一次“成语接龙”的游艺活动。在奖品的刺激下,节日的气氛中,大部份学生的成语由少变多,由孤陋寡闻,变为视野开阔,甚至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收益匪浅。今学期,有一次听话、说话课:在讨论中发表自己意见或主持讨论会。为了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加大训练的范围,我结合了学校的中队活动,开展了中队主题会:主持人大赛。同学们施展浑身解数,过五关斩六将。主持人所具备的素质都得到了提高。看,这样一结合,学习互助小组的运用,其效率可谓更佳。
四、学校与社会的结合。
语文创新“互动”,除了在学校要注意三方面的“结合”,在社会上,我们也应与它取得结合。社会,这里主要是指家庭。为了创新“互动”,今学期,我基本普访了一遍全班学生的家庭。家访中,我试图与家长达成共识,让家长配合我的研究。如,我希望家长多让子女发表意见,与家长一起解决家里发生问题。于是,很多学生都有了进步,创新“互动”的研究,少了许多拦路虎。看,以前相当幼稚的黄庆,变得成熟多了,课堂上的互动。不再是个旁观者了。究其原因,黄庆说:“爸爸、妈妈不再给我想办法了,老说,你们吴老师说,你很有办法,什么都能解决的。”这不正是社会与学校相结合后的成功例子吗?除了需要家长的配合,社会上各重大节日活动,电视、通讯等都可以结合,但要我们老师多费心思,多一双慧眼才行。
在此四结合的基础上,创新“互动”就可以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施展起来了。如何把“互动”创新起来呢?经过一学期的摸索,基本有以下六种方法。
1、变换角色。
教室里,永远只有两种角色:老师、学生。不是学生,就是老师。不是老师,就是学生。这一教学模式大大限制了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大胆的创新精神。因为老师尽管多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都改变不了你的“老师”身份,一个长辈的形象。学生在此“长辈”的压抑下,一般很难有什么发挥的。创新“互动”,真正发挥学习互助小组的作用,我们首先要改变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换角色,让学生当导演、当记者、当导游、当游客、当演员……老师则是旁观者,或是学生所演角色的一员。《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我让学生当导演,演绎这安徒生感人童话。同学们兴趣盎然外在,觉得新鲜、好奇,纷纷跃跃欲试。学习互助小组开始尝试了,既当导演,又当演员,演得不亦乐乎。导中演中学到了不少知识。《詹天佑》一课,为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在学习互助小组各自动脑想办法,自学完课文后,变换角色,让学生当詹天佑,当各国的新闻记者,创新地互动,改变了一般的互动,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虽然还是一问一答,但就有了氛围,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从而主动地探究课文内容,自觉地体会詹天佑的杰出的才华。
2、放手训练。
一节课,变换了角色后,就创设出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但是,如果我们接着仍如往常一样,老师提出问题,出示练习来让学生扮演。学生就一定会兴奋,继而无奈,最后厌倦情绪的变化现象。为什么呢?因为老师还是在拿着“教鞭”在无声地“呵斥”着。学生变换的角色是在“恩赐”下得到的,学生的自信心树立不起来,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各种能力的提高就更谈不上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老师一开始就是当观众,沉默是金,让学生在小组里自由地当导演,当演员。接着,让其中一组在班上演绎。演后,让各小组各抒己见,纷纷说出演的不足,从而总结出导的缺陷。“当导演真不容易。”教师不再教师,是一个旁观者,与学生感同身受。接着老师是讨论者,与学生一起探讨,你一句,我一句,竞相献计献策,最后得出当好导演的方法来:想剧本,找人选,去扮演,评演技。然后就让学生按这方法一步一步地演绎童话,把握住课文的重点,突破了难点。这样的放手训练,确实“放”得其所,真正把学生让到了“主人”的位置上了。
3、形成网络。
在放手训练中,一定要改变以往课堂学习互助小组的单向联系。因为这单向联系,只局限于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老师与各组学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智慧的摩擦,都是比较少,范围也比较窄。因此,放手让学生去自由训练,一定要让学生之间的“互动”的次数多一点,范围宽一点,形成一个“网络”才行。《詹天佑》一课,小组内自由选合适的方法,来讨论自学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后,创设“采访詹天佑”的情境,一个当詹天佑,其他当各国记者,“互动”的范围广了,次数也一次,变为两次、三次、四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与电脑课件进行人机交流。《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就是利用课件按当导演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有时学生可按顺序学习,有时也可以按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项强化练习。这样的环境也可以随着内容更换,一切都那么形象、迅速,真在“弹指一挥间,匆匆几十年”的感觉。只有形成这样的网络,放手训练才真正“放”得开,“互动”的潜力才会被挖掘出来。
4、渗透学法。
放手让学生去训练,注意把“互动”形成网络,学生的活动量大大增大。这时候,老师的“主导”地位就要体现了。能“放”,也要能“收”。放到一定程度时,老师就得适可而止地收紧,让学生在活动中悟方法,提炼出以后获取知识的学法来。如何在课堂上“收”,渗透学法呢?在探索中,我体会到,老师要教给学生学法,一定要在学生充分活动后,适当点拨,再小结那些学生已在实践中运用过的学法来,为以后的自学打下良好基础。《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学生变换角色后,老师就放手让学生导演,让学生演绎。充分活动后,老师恰到好处地问:“这一组演好吗?为什么?”水到渠成地点拨,学生们的原始认知得到提升,最后在老师的协作下总结出了当导演的方法来,即学习童话的一般方法:想剧本,找人选,去扮演,评演技。
5、交待目的。
要创新地挖掘“互动”的潜在功能,除了以上方法,我们还应在每节课中,适当的时候揭露学习目标。只有交待目的,学生才真正成为“主人”,才会由兴趣过渡到积极学习。其中,交待目的的时间要把握好,不然,不仅不起作用,而且还会影响“互动”的效率。一些半阅读课文,或结构简单的课文,一般可以开课前,就让小组讨论,结合有关预习提示,课后习题进行“互动”,最后概括出学习本课的学习目标。一些与学生生活比较接近的,或易于体会作者感受之类的文章,一般在课中交待。让学生从身边事,自己感中开始互动,互诉体会,进而老师点拨,学生自然而然地提出几点学习目标来。如《詹天佑》,老师可以让学生置身于被轻视、被要挟的情境中,通过小组的讨论,最后点拨:“你会怎么做?那詹天佑又会怎么会做?阅读课文后讨论一下。”讨论后,学生就拟出了这样的学习目标:1、学习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国争光的出众的才华;2、学习本课的生字词,体会“轻蔑、要挟、一丝不苟”的重点词;3、感情朗读课文。用“轻易、赞叹不已”造句。一些与现在生活距离较远的课文,学生难以明白的文言文之类的课文,一般就在课后交待目的了。让学生明白,以后学习此类文章,要特别注意这方面的学习目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童话里的小女孩所处的年代,以及环境,学生都难以理解。引导学生演绎后,老师才点拨学生小结,“学习这一类课文,我们要知道哪些主要内容才行?”学生结合自己收获很快就总结出来了。
6、自主练习。
每一节课上完,我们都得上学生练一练,把学过的知识,巩固巩固一下。况且,任何一门学科,都要安排一定量的练习,才可以让学生把知识真正吸收“体内”,并进行内化,最后转化为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但是,长此以来,练习由老师设计,学生无条件地完成。不完成,就“千夫指”,一个头等的“坏学生”。创新互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互相帮助,共同活动中获取知识,就与这种练习很不相称。课本中规定的练习题,让学生互助小组商议该做不该做,老师只可以参与讨论,最后集体确定该做什么,这样学生做得乐意,练得主动,不再被动地反复练习了,其余的练习题,由学生互助小组设计,老师也可以参与设计。但一定要学生设计的练习平等“参评”。不试不知道,学生设计的练习题比老师的还要灵,还要活。如期末复习时,复习到一定程度后,让学生自己编试题。在组内反复的讨论下,师生讨论下,试题得很好,很合理,检测了学生方方面面的知识。最后再自主用自己的试卷练习,这样既达到复习目的,又提高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四结合,六方法”,创新地运用了学生互助小组,很好地对如何为学生“学会学习”打好基础,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进行了探讨。虽然这仅仅是一次摸索,是那么有限,那么不足。但是它着眼于我们的未来,时时刻刻关注着未来,一切以未来作为创新的目标。因此,这个课题的研究,值得我们去深入,去研究,去不断地实践,来丰富它的理论,它的方法。让我们一起预测未来,在“互动”创新这块园地里,做一个辛勤的耕耘者。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