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管理的协同关联机制研究
2001-08-31
当今世界,各国在高新科学技术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高新科学技术的拥有量、领先状况以及把它们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能力和程度,已经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毋庸置疑,科学技术是最具活力的社会生产力;然而,一项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及其转化的程度,与相应的管理过程和方法密切相关。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现代化是推动当代经济和社会向前发展的两大动因已成共识;但是,人们往往忽视科技进步与强化管理二者的匹配与协同对推动社会经济系统发展演化所产生的“巨涨落”动力,这一方面的研究也相对滞后。因此,分析并揭示科学技术与管理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协同作用机制,既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科学技术与管理科学的耦合
管理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和科学技术一样,都是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均具有系统自组织的属性。正是这一共同的属性,使得科学技术与管理科学在发展中形成相互依赖、互为动因的正反馈耦合关联。
(-)管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变革
1.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社会经济系统的剧烈变革,导致管理对象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迅速地变化,从而必将对各种管理方法和理论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进而促进管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18世纪后半叶以瓦特发明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的产生,使得由机器及机器体系为主要特征的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就在同一时期,亚当?斯密(Adam Smith)出版了其代表性著作《国富论》。人们此时终于认识到,伴随着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必须运用和加强管理手段和方法与之相适应,以实现分工协作、提高效率、增加产量,从而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和积累国民财富。19世纪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产生,使得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作用日益强大。也就是从18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兴起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100多年时间里,传统管理思想开始形成。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得到了空前迅猛的发展,且表现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态势,即典型的非平衡态混饨演化的特征。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一大批边缘学科、横断学科和综合学科相继创立。高度分化与综合的共存,使得现代科学技术形成一个多层次、全方位发展的充满活力的动态系统,推动着社会经济系统的剧烈演化和迅猛发展,使得社会经济系统各个层面对管理的需求格外急切,同时也使得管理对象的基本属性及其特征日益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管理科学领域从本世纪初到40年代是科学管理思想的形成时期。现代管理思想的形成阶段是本世纪40年代至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①注意充分发挥组织中人的作用;②更加强调实施系统管理,以动态的观点注重从系统要素间的关联性角度考察管理问题;③更加突出经营决策的战略地位。
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学科不断地与相邻学科和领域进行交叉、渗透和融合,从而丰富。拓展、完善着自身的理论体系。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表明,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是产生创造性思维、促进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重要途径。这里所谓学科间的交叉,是指不同学科间的知识在运用中的相辅相成;所说的学科间的渗透,是指某一学科领域的理论、原理或方法同样适用于另一学科,且在这一学科内被广泛应用;而学科间的融合,则是指由不同学科间知识的交叉与渗透所产生或衍生出的新的有价值的知识,包括思想、观念、理论、方法、学说等。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是20世纪后期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管理科学也不例外地遵循着这一普遍属性。比如,管理科学与哲学、经济学、心理学、数学、技术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分别产生了管理哲学、管理经济学、管理心理学、运筹学、工业工程学、管理信息学等学科。随着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像CIMS. MRP。柔性生产(flexible manufacturing)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等内容也融入到管理科学的范畴中来。不断在领域上拓展,与众多的学科进行交叉、渗透与融合,是管理科学发展的鲜明特征。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依赖于管理科学的正确运用
根据系统自组织理论的基本原理,不管是自然系统还是社会系统,系统的自组织过程都遵循着其内在的演变规律,不断地实现着其结构和功能的有序和优化,且这一过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然而,现代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通常都是科技工作者的协作劳动,因此科学技术系统的要素构成含有人的社会活动,有人的意识的参与,所以科学技术系统的发展演化是比自然过程更为复杂的动态过程。也正是因为有人的意识的参与,才使得系统的发展和演化虽然存在于~个更为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之中,但是人们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条件,来实现对系统动态过程的有效制约和控制,即对这种存在有“非自然”要素的系统,按照人们的主观愿望,通过实施人为的管理来实现其最优化。
科学技术成果一旦形成,再施加适当的管理方法和过程,便能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科学技术是一个动态系统,它不可能也不容许停留在一个固定的水平上,它的发展和演化也需要输入“负搞流”。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系统在向外输出高质量科技成果的同时,为了抵消其内部的“摘增”,需要不断地由环境,即社会经济系统输入资金、设备、人员、信息等等。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条件下,应该进行多大规模的科技要素投入。如何进行科技投入以保持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先进性以及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等等,又将涉及到管理和决策问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科技管理主要包括科技体制和科技政策,它不仅影响和制约着这一国家和地区科技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而且对科技成果向社会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和效益也将起到关键的作用。不难看出,不管是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还是如何有效地进行科技投入,促进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都离不开管理。或者说,共同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子系统,管理系统可以改变和支配科学技术系统发展演化的外部环境条件,从而有效控制和制约科学技术系统的发展和转化,是实现科学技术良性发展演化的催化机制。 管理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需要管理科学的正确运用。正是由于科学技术与管理科学之间的这种非线性相互关联,使得二者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赖、互为动因的正反馈耦合关联。
二、科学技术与管理的协同
(一)科学技术与管理的社会生产力属性
社会生产力是一个动态系统,系统的要素构成及其相互关联随着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而变化。现代生产力包含着三类要素:①实体性要素。即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是生产力的基础;②渗透性要素。如科学技术、教育等,这些要素能起到对生产力其它要素的加强作用;③支配性要素。如管理、信息等,它们能对生产力其它要素的功能发挥起到重要的支配作用。 纵观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自从人类使科学技术融入经济的成分,几乎是在同时意识到了强化管理同样也能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尤其是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里,人们为求得生存和谋取最大利润的重要手段,已不再仅仅是靠增加劳动和资源的投入,而是更侧重于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是最具活力的社会生产力已被理论和实践所证实,但~项技术能否转化为生产力及其转化的程度,必将受到管理的支配。运用现代管理科学、改革管理方式。优化管理组织结构,将能大幅度地提高被管理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当今社会里,科学技术已是现代生产力的主体,而管理是其实现功能特征的支配要素,生产力的其它要素已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
(二)管理支配作用的协同学机理
哈肯(H.Haken)把序参量概念引入协同学[1][2]作为处理自组织问题的一般判据。不论什么系统,如果某个参量在系统演化中从无到有地发展演化,并能揭示出系统新结构的形成,进而支配和制约着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演化,这个参量就是序参量。
作为生产力支配性要素的管理,在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通常是社会生产力系统诸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3]。因为管理不仅是生产力其它诸要素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所在,而且也是对社会经济实体系统进行分工。协作和综合运筹的基本保证。运用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科学管理,是任何社会经济系统良性发展演化的必要条件。比如,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及其转化的程度,靠的是使用和推广它们时各个环节上相应的各类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方法、措施得力,将会实现最有效和最大限度的转化;方法、措施不力,可能就是无效、无利甚至是有害的。世界范围内科技、经济中心的变迁和转移,相同的科学技术在不同的国家乃至区域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等等,无一不是因为管理政策和管理体制上的不同所致。我国著名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如四通、联想。方正、巨人、希望、王码等,从技术水平方面看,10年前企业创立初期基本均处于同一起点。时至今日,这些集团公司的兴衰成败乃至生死存亡,其根本原因在于管理上的差异。不难看出,在同样的科学技术和基础生产力要素背景下,由于管理者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在管理实践中对现代管理科学与技术的运用存在着悬殊的差异,因而产生着天壤之别的经营效果。运用适当的管理方法,施加相应的管理过程,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就相当于为社会经济系统输入了“负摘流”,从而可以使这一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向更加有序的方向发展演化。具体来讲,就是有利于优化社会经济系统的结构,诸如产业结构、商品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等,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由此不难看出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时对管理的依赖以及管理对其转化程度的影响。无论是宏观领域,如~个国家、一个地区;还是微观领域,如一个行业、部门乃至企业,管理的支配作用为什么如此巨大?我们用协同学中序参量的支配原理来解释管理的这一作用机理。
纵观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系统自组织过程,而管理科学是社会经济系统这一过程的序参量[4]。作为序参量的管理科学,其从无到有的发展演化过程不仅能指示出社会经济系统自组织进程中新结构的形成,而且还满足序参量实现其支配作用的以下基本属性:①序参量是宏观参量。管理科学是重点研究并揭示具有众多子系统构成的管理系统的普遍现象和规律的系统整体宏观效应,而不是侧重刻划所有子系统的微观行为特征。②序参量是微观子系统集体运动的产物、合作效应的表征和度量。管理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动因,来自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以及管理实践本身。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各要素的社会化乃至国际化趋势显著,各要素间的关联性加强,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加强协调和优化各要素间的关联对社会经济系统整体运行效果的影响,因此促进了管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管理科学的发展和被应用的状况和水平,同样也反映着社会经济活动的秩序化和规范化程度。③序参量支配干系统的行为,主宰着系统的整体演化过程。序参量作为系统众多子系统合作效应的表征一旦形成,便又对一切干系统的运动产生支配作用,二者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随着管理科学的逐步趋于完善和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使得管理科学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人们无时无处不在运用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事各个层次和方面的管理实践活动。管理科学源于、高于管理实践,又支配、指导管理实践。作为序参量的管理科学,已在相当程度上被用来支配各种管理活动,主宰着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演化。
管理科学是社会经济系统的序参量,这一宏观角度的论断并不失一般性和普遍性。从微观角度,如一个企业或企业集团,企业内部的管理理念、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尤其是经营战略,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序参量,支配和主宰着企业的各种经营管理活动,决定着企业这一微观动态社会经济系统的总体发展趋势和演化方向。战略管理的协同效应及其机制,也是现代管理科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之_[5][6]。
三、协同实现经济“巨增长”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实际总产出或人均实际产出的持续增长;而经济发展(economic development)的含义比较广泛,是指由于经济增长所引起的包含收入增长、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的转变、优化等在内的一切经济。社会方面发生的综合变化[7]。这里所谓的经济“巨增长”,指的是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并存。为什么协同能够实现经济“巨增长”,我们通过分析科学技术与管理的协同对促进经济增长的倍增效应,阐述这一机理。 把科学技术与管理的协同定义为:在给定资本投入K、劳动投入L和生产函数Y=F(K,L)的前提下,运用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使产值(国民生产值)Y取极大值。以概念的数学表达方式可表示为:Ymax=A(T,M)F(K,L)。式中,A(T,M)称为科学技术T与管理M的协同关联系数。
作为社会生产力系统子系统的科学技术与管理,它们具有不同的生产力属性;二者共同作为社会经济系统发展演化的动因,但是表现出木同的功能特征;它们之间具有复杂的非线性相互关联,满足协同学基本原理。在这里,虽然科学技术T和管理M对产值Y均有影响,但起关键作用的却是二者之间的协同关联,即关联系数A(T,M)对产值帼民生产值何所产生的倍增效应。人们在对其关联机制和运行规律进行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可以在适当的时机,通过管理的支配作用,实现对系统控制参量的改变,进而对社会经济系统的自组织过程进行控制和制约,使系统产生一个内部涨落,再通过系统内部的非线性动态关联放大成~个在临界点起关键性支配地位的“巨涨落”,从而驱动系统实现分叉,选择更新的有序结构。具体来讲,就是有效利用和控制科学技术与管理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协同关联,合理运用先进技术并实施科学管理,优化社会经济系统的内部结构,实现经济的“巨增长”,即经济的数量增长与结构优化,实现正反馈的耦合与互动,使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具有“巨涨落”性的发展。
实际上人们已经认识到,对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发展科学技术和强化科学管理二者缺一不可,并行不停。但是实践证明,只有充分认识二者的协同,保证二者的匹配,它们的协同作用才愈加显著。在当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因素中,靠的都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与之对应的科学管理。对世纪90年代以来,即使生产研究所探索的领域,也已经由当初的只注重工业生产中的硬技术,过渡到对工业生产硬技术和生产管理软技术的并重[8]。不管是在宏观领域还是在微观领域,科学技术和管理对社会经济系统发展演化的作用已被人们所共识。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形态初见端倪的今天,不管是一个国家、一个行业还是一个企业,科学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中的首要因素。如何从系统自组织理论高度,在实践中运用二者的协同关联,实现对社会经济系统发展演化长期有效的最优控制,将会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作者:李忱,田杨萌来源:《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5期)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