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命题的立意看。
(1)重视物理的基本观念、科学方法以及基础知识的考查。例如选择题24题就要求考生依据物理的分析方法,认真分析受力,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学公式确定正确的选题。此题如果凭感觉、“想当然”则容易出错。
(2)重视考查物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与重要规律。选择题23、24题涉及受力分析及牛顿第二定律;选择题29题为温标换算,选择题30题为远距离输电问题,而35题则为电路的串、并联问题,物理的七道题中有五道都涉及的是主干知识与重要规律,共计22分占物理总分的近80%。
(3)重视物理的基本技能的考查。第24题及第35题则考查了考生综合运用物理知识、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重视物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从玻璃球、羽毛落地,到老鼠与蛇、超导体以及房间电器接线都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2、从命题的内容范围看。一共七道物理题,考查的知识点不多,除第26题教学大纲未要记忆可见光波长范围,课本也未明确“热辐射”是不是红外线,因而此题考生不好准确下结论以外,其他题考查的内容,均是教学大纲中的基本内容。
3、相对广东省今年的会考题本份题中的物理题难度不大。学科内及跨学科综合的程度不高。第5题、第7题为物理学科内的综合,第6题虽为物理与生物的跨学科综合,但分学科设问,就单个问题而言都较为基础,思考量小、计算量也小,不需要较复杂的数学推导。整份试题,单学科的内
容较多,而学科间交叉的内容较少,物理试题中只有6分涉及生物学的问题。
4、综合我们的启示。
(1)备考综合考试要以学好各单学科的知识为基础。现时的教育方向是既要学生具备现代的综合能力,避免过早分科带来知识面太窄、科学意识淡薄、社会适应性差等问题,又不能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因而针对综合考试,不能完全靠增加综合课程的形式来应对。应在平时的单学科的学习中打好基础,同时注意学科间知识的联系,注意所学知识在生活实际的应用,多关心社会的热点问题。
虽然综合测试中各学科知识的覆盖面小,但综合测试的目的决定了综合测试的命题不可能局限于某几个知识点,因而在单学科的学习中应注重学科知识框架体系的构建,注意主干知识内容的学习,学习各学科特有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思想观念,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由单学科的融会,达至多学科的贯通。
(2)注意掌握好各学科知识的难度与深度,不宜过难过深,应以各单学科会考的要求为参照。而知识面则应适当宽一些,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多尝试用所学过的知识去理解解释科学生活实际的问题,多看课外书籍,增大自己的知识面,扩展自己的视野,灵活自己的思维。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