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外语作文教学
写的训练,除学习初期的书写教学和一般的书面造句练习等安排之外,对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或中学及其他性质外语教学的高年级说来,一般都设置作文课。作文课上可以要求学生学习写作各种体裁和题材的作品。因而是训练写作技能的课。一般作文课的具体安排,大体是结合一定范文命题要求学生独立写作,然后交教师修改讲评。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做法,当然也有不同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他们各持不同的理论依据。这里我们不再就各种指导思想展开讨论。但须提出一些我们认为比较符合实际可以接受的观点。首先应明确,写不同于说。"说"要求自动化,而"写"除部分书写技能外主要是一个自觉的过程,并不要求自动化,必须自觉学习。"写"只能借助文字和标点符号来表达思想,没有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动作等辅助,也没有即时的反馈。唯一的好处是有较多时间进行思考、慎重措词,有时间重看修改,考虑对读者的效果。
正由于写作是一个自觉的过程,意识和记忆在写作过程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记忆的恢复并不是一个自动化的机械过程。大脑也并非可以随意开关的机器。思绪是可以分散的。人们在聚精会神进行某种工作或进行某种有趣活动同时,也会突然产生某种幻想或怪念头。人们能意识到自身的感觉或感情,有时也可能把意识停留在未完成的工作或个人职责上,或纠缠在某些问题上。这种思绪涣散的情况并非病态。正常的思维包括想象和幻想在内。与意识有关的几种状态--感觉、意象、幻想、独白、空想、突然焦虑、引导的思考--在意识流中交替变换。在写作时特别有可能变换意识的状态。静坐时,信息处理能力对内部刺激更有效。意识中所有各种非引导的状态,特别是创造性思考和表达,对有次序的思考都是关键的。潜意识中自动出现的某种状态,可能正是对写作中引导的思考不能解决的问题有了解决办法。非常能干的作者使用这种变动的意识流去发现和形成他们要说的话,也不常常是成功的。在作者意识中任何时刻得到的东西,能保持在短时记忆中,但却是不可预料的。
写作是一个自觉的过程,通常包含以下几个阶段:
准备阶段 考虑要写什么并搜集资料; 酝酿阶段 深入考虑材料内容,进行新的构思;
计划阶段 考虑安排材料及内容展开方式;
执笔阶段 开始写作,完成初稿; 审看阶段 通读全文,划出不足之处;
订正阶段 修改、润色、订正。
这个过程并非固定不变的。作者根据自己的条件安排写的过程。有时需要周密计划,有时却很简单;有的准备较多,有的修改较多;审阅和订正也可合为一个阶段。写的过程中有些阶段还可反复。这六个阶段中,前三个阶段都在写作前,也可统称为准备阶段或构思阶段。执笔阶段是写的主要过程即写作中。审阅阶段和订正阶段是写作后的过程。通常学校教学中,审阅阶段和订正阶段与教师的审阅、评改有关。这里我们就写作前、写作中、写作后主要的心理活动,进行简略的分析。
一、 写作前的主要心理活动
(一)对题目的决定与考虑 学校教学中作文题通常由教师指定,但也有时在一定范围内由学生自选。如为自选题目,无疑应当写自己最感兴趣而且了解最多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改变题目来满足自己的意图。因而必须慎重推敲所定题目涉及的范围。通常应避免选写范围过大的题目。这就应当注意缩小题目范围。没有必要在一篇文章里向读者介绍所有你所知道的事情。写得太广泛,往往不能深入,读者会感到肤浅而厌烦。对一个问题如欲介绍得详细,就得缩小范围,集中于较小的特殊领域。题目的选定应首先按适当的范围加以限定。这里实际上是考虑了一个"写什么?"的问题。严格说来,选题首先要确定的是写作目的和写作对象,即"为什么写?"和"给谁写?"或者说"读者是谁?"这两个问题的决定影响写作的全过程,当然也首先影响题目范围的确定。正是应考虑写作目的和读者的需要来限定题目的范围,把题目确定下来。
如果是就指定题目进行写作,则不存在选题的问题。然而为写出符合题目要求的文章,作者必须下功夫分析题目的各个方面,现在的问题不是缩小题目范围来适应自己的兴趣,而是要求广泛收集资料来满足题目的需要。这时重要的是要千方百计把指定的题目变成自己的题目。首先是要弄清楚题目涉及的范围与自己已知的东西有多大联系,要尽可能使自己的兴趣和经验与之联系起来。个人经验正好是进入题目所需要的。
(二)酝酿、构思和捕捉灵感 题目既定,应留出一些时间进行酝酿和构思。通过酝酿能促使下意识选择和评价材料,作出新的联系,有时可获得新的观点或解决办法。在尚不知从何下手之际,暂别开始写作,留出时间思考是必要的。不仅如此,当一时思路枯竭时干脆适当休息,去游泳或参加其他活动。回来再提起笔时,可能又有了不少新的想法。当然,这样短时间的放开,不是因循、怠惰、无所是事。酝酿在于积极构思。构思既不全然在于工作,也不全然在于灵感。这是一个意识从集中到分散,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往返移动、搜寻的过程。往往是在一个奇妙的瞬间,从一个词、一句话或者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产生了新的联想,发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获得一种灵感。这是一个在自觉艰苦工作基础上无意识发现灵感的神秘的过程。谁也说不清何时、如何发现灵感。但只有努力工作才有灵感的出现,也就是所谓"豁然贯通"。等待灵感往往是很少有灵感的。这就是说,有效的构思既要有扎实的工作为基础,也要讲究方法善于捕捉灵感。
帮助构思和捕捉灵感的方法不少,作者总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经验适当选用。从来不会有什么可以一成不变对各种情况都有效的方法。但了解一些方法作为参考,适当结合本人情况试用,看来还是不无好处。这里简介几种如下:
1. 信笔畅书 在构思过程中适当用笔配合很为有效。如能围绕题目不停地畅写二十分钟,写时不管拼写、标点、语法甚至内容的正确与否,迳直想到就写。二十分钟后,读所写材料,划出自己感兴趣甚至感惊讶的部分。然后再就感兴趣的部分不停地写十分钟。完成后,可能会从中找到些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用笔帮助构思的做法还包括图解、树形图、词束网络等多种不同方式。
2. 检验冲突 许多经验都是从冲突中产生的。找到冲突的实质才能找到解决冲突的办法。在构思过程中分析与题目有关的问题,从不同的侧面回答这些问题,就能从发现和检验冲突过程中,明确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进而找到许多自己要说的话和思路进一步展开的契机,这也是灵感。
3. 提问六个"W"。 一旦题目已定,也缩小到可对付的范围,作者常可就六个"W"对自己提出问题。这就是who(谁),when(何时),where(何地),what(什么)、why(为什么),how(如何)。一篇文章实际上是问答了一系列问题。当然,有些问题是不能回答的,但问题愈多,愈能深入题目的核心。通过这些基本问题还可以产生其他问题。所有这些问题能帮助产生材料,从许多材料中能找到进入文章的办法。当然,任何文章都并不要求面面俱到,总是有所侧重。因而实际上我们总是从这些基本问题中找出与题目的要求最关重要的个别基本问题来进行写作。这也就是以一个基本问题帮助限定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或冲突。不同的限定关键问题的方法,引出不同的写作成果。如问why(为什么),则作者应研究理由、动机、目的等等。当然,强调个别基本问题并不完全忽略其他方面的关系。在问为什么的同时,必要时也应介绍事件是如何发生的等。不过这是属于次要的方面。重要的是选择问题,这可以认为是决定性步骤。这中间包含着艰苦细致的工作,也包含一定偶然因素和灵感。
4. 有目的地阅读和听取别人意见。 酝酿、构思过程中并不全然是冥思苦想。抽出部分时间阅读有关资料,将能从大量信息中受到启发,从而产生新的想法。必要时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有助于扩大眼界,拓开思路。为写作而阅读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是有着明确目标的阅读。阅读中接触到大量材料。材料中总是会有一些与题目有关的词、短语、思想或例子出现。这些都是丰富的思想之源。一个简单的短语有时可引出一连串有重要意义的思想。
5.立体地用多种方式思考问题。 回答6个"W"的问题,虽然能够全面揭示问题的实质,但还仅限于一般地描写和分析,很少涉及周围环境的关系。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内层的各种关系,还须使用比较、联系、应用、赞成或反对等其他方式。这些方式可设想为一个立体的六个侧面,如下图: 通过这样多种方式的思考,检验安排材料的新思路,有可能发现感兴趣的问题。
(三)笔语的计划 在第七章中曾介绍言语的计划问题。这里则侧重笔语的产生。由于笔语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准备,计划当更周密,可能涉及诸多方面,并形成文字,通常可称为题纲。
笔语的写作可大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事实为中心的写作,作者已经知道大部分内容,写作的任务在于明确而有效地呈示内容。另一种是思索性的以思想为中心的写作。这种写作是反身的,突然出现的。作者是在写作过程中发现许多内容。写作的任务是组织和表达这些内容。当然,两种类型的写作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些类似悬挂斜拉桥的两个主塔,桥面的每个部分实际上都在不同程度上共享双方的支持。各种体裁的文章也正是这样,总是与这两个方面相关,问题是以何者为主,分属不同的类型。
以事实为中心的写作,有大量材料需要简明扼要地阐释,应为写作草拟一个初步计划,使材料得到控制并为读者安排次序。以思想为中心的写作,在不知道内容将是什么时,也应有个暂时计划,需要有一种引导的意识和某些概念。也可先写个草稿,再作题纲,这种题纲有助于使内容更集中而有条理。如果进行以事实为中心的写作,题纲是很有用的工具。一种句式题纲有助于组合主要思想并排列次序。每一句都可能展开成为话语的段落。
许多作者喜欢按题纲进行写作,但不喜欢句式题纲这样正规和有限制。一种非正式题纲,只罗列要点,有着和句式题纲相同的作用。但不必都是完整的句子,可以是一个词或一个短语表示一个要点。可称为要点题纲。用这种题纲,可以有关信息和具体细节就要点展开。这种题纲容易勾勒,也比较灵活。另有些作者喜欢使用一种主题句,把要表述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一个完整的句子里,用以作为写作依据,帮助组织要点,保持适当的方向展开。这样的句子应是全面而简洁的。如欲选择主题句作为组织材料的主要方法,应记住两点:一是应投入足够的时间使句子相当全面。如不列入意图展开的要点或设定读者可循的方向,这种句子也就毫无意义。二是不宜以主题句为文章首句。应以此为指南,而不是介绍。通常可找到更有意义更精彩的句子来开头。
不论用什么计划来展开写作,都应是灵活的。写作过程中还会出现新的思想火花,要求调节既定的题纲。计划是在选题和酝酿的基础上完成的一个腹稿或雏型。文章将从这里展开、丰富起来。显然,文章的形式和主要内容基本上都是写作前决定的。因而写作前的选题、酝酿和计划是最为关键的阶段。对于外语写的教学说来,一个更突出的问题倒是,所有这些写作前的准备,究应在本族语基础上完成还是在外语基础上完成。实践中不难发现,许多中国学生在写外文时,是先写出汉文再翻译成外文。这实际上不是作文,而是翻译。同样是一篇外文作品,写出来与译出来不仅心理过程完全不同,结果也大多是有差别的,译文总有译文的痕迹。要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才能使译文与写作近似。外语作文教学应要求学生用外文写作,这就应当用外语思维,用外语写出题纲。
二、 写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真正的写作总是要求考虑到写什么,给谁写和为什么写这样三个方面,否则就不成其为写作,而仅仅是练习。初学者往往很难随时注意到这三项要求。作文教学的初期应使学生形成习惯,经常考虑到意义、读者和目的。
(一)考虑主题的意义 尽管在写作之前已作过一定的酝酿和计划,写作时仍必须首先考虑到自己的思想是否值得费时间写出来,是否值得让读者费时间阅读,所写的内容读者是否需要知道。这并不是说,每时每刻都要写新鲜玩意,或者总是去写那些严肃而复杂的问题。而是说,告诉读者的至少应该是为他们所感兴趣的,或者为他们提供有用的信息,或者为他们增加某种享受和乐趣,或者就他们熟悉的问题展示新的观点......如果为了参加考试而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应能显示自己对有关问题有足够的认识和自己的见解。如果是学习中的一篇试作,其意义则在于生动地叙述个人的经验等等。如果所写的内容是自己深知而别人急盼了解的,即使是很简单、很平常的事物,读者也会感到值得一读。反之,如果所写题目内容繁琐,连自己也感到厌烦,读者必然读来索然寡味。为此,作者随时都须斟酌所写每段、每句,甚至每个词到底有多大意义。考虑对有意义的内容如何更好的表达,与此同时,对意义不大的无关内容则不惜大加删削。
(二)考虑写作对象 写作时应十分明确是为谁而写。应考虑到,他们希望知道什么,他们知道些什么,他们会有些什么问题,他们读后会如何评价,采取什么态度。作者可想象某些人具有作为读者的一些重要特点。写作时常保持着这类读者的形象。这种形象可通过读者网络进行读者分析得到。读者网络是由一系列问题构成的。
读者网络
Ⅰ.谁将会读这篇文章? 是否已指定读者? 我能否指定读者? 谁是理想的读者?
Ⅱ.读者会对题目感兴趣吗?愿意阅读吗? 他们会接受我的观点吗?为什么? 他们有能力按我的建议行动吗? 他们愿意学习并接受劝告吗?
Ⅲ.读者对我的题目已经知道些什么? 我指望他们在这个问题上有些什么经验? 我能否使用专业用语?应该使用吗? 我所写的内容中有多少对他们是新的? 我怎样才能给他们新的信息或思想?
Ⅳ.读者对这个问题抱何态度? 有何共同利益? 他们有些什么倾向? 何种方法可能会疏远他们? 他们的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经济水平、教育程度对他们的阅读方式有何影响?
Ⅴ.读者从阅读中希望得到什么?
他们会有哪些特殊问题要求我尽力回答? 通过回答这一系列问题,读者的情况已很清楚,正如已找到其座标位置一样。从而产生了读者的形象。当然,这样许多的问题不可能在写作时逐一回答。但人们凭着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却能在瞬间实际上从回答个别问题而一般地了解许多问题的答案,从而迅速作出决定。为了适应读者的需要,作者在用词、造句、语气、表达方式等许多方面都有必要作出相应的变化。
(三)考虑写作目的
通常作文课上多数由教师指定写作目的。有时也让学习者选择自己的目的。无论是指定还是自选,写作时都应考虑到写作的目的,为什么而写。无目的的写作常常是浪费时间而没有实际意义。为了明确写作目的,同样也可使用目的网络来确定。
目的网络
Ⅰ.为什么写? 是否已指定写作目的? 指定的目的是什么? 能否自定目的? 对什么刺激作出反应?
Ⅱ.希望通过写作完成什么? 使人高兴? 作出通知? 交流经验? 施加影响? 予以刺激? 引起情感反应? 进行劝告? 引起读者好感? 对读者的思考挑战? 强化现存思想或态度? 就某些问题予以开导? 上述某几种情况?
Ⅲ.要读者读后采取什么行动? 参与共事? 表明经验? 考虑新观点? 不做什么?
Ⅳ.希望出现什么变化? 读者改变他们的行为? 读者接受建议? 读者改变或重新考虑他们的意见或态度? 不必有什么改变? 通过回答这一系列问题,能够恰当地确定写作目的。从而使写作能有的放矢地顺利进行。
上面关于考虑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分别介绍,只是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有经验的作者都知道,在写作过程中,这二者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写作对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写作目的决定的。同样的,读者的某些特点也可能影响写作目的。因而实际上二者是同时考虑的。
(四)组织和形成思想 写作要把思想呈现在纸上,有必要把所有的思想集中起来。作者在写作时必须考虑到保持其写作统一的方法。应使读者获得完整的印象和方向感,并保证读者能跟上思路,不致茫然或混淆。最好不让读者为理解意义而反复捉摸。应使读者读后感到满意。
通常可采取以下策略帮助组织思想:
Ⅰ.组织思路,顺应读者的期待。 文章大都有着开始部分、中间部分和结束部分。读者期待开始部分介绍主题,中间部分进行展开,结束部分适当概括并强化某些主要论点。一般读者倾向于在阅读中期待这样的结构。作者不宜忽视这种期待。开端就应展示全文的计划,促使读者继续阅读。这种结构的基本形式是:1.序言;2.正文;3.结论。有时本文中仅仅提出一种论点还不够,有必要提出正反两种观点。这就构成:1.序言;2.正面观点;3.反面观点;4.结论。对解说文而言,则往往并不需要序言介绍。可以是:1.第一事件;2.第二事件;3.第三事件;4.第四事件;5.结论。一般记叙文都可以是:1.开端;2.展开;3.结束。总之,作者可按任何设计来安排自己的文章,只要能把自己想到的告知读者。这就要求使用一些简单的陈述和过渡的短语、段落,如英语中的First of all;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issue;Next等,来承上启下,体现计划中的路标作用。如果作者不努力组织思路,读者就会随意强加一种设计,曲解文章的意思。当他们发现作者所写内容未能满足其最初估计时,会责怪作者使之造成混乱。不要认为组织思路是件小事,这是基础。
Ⅱ.找出控制的思考类型 人们是通过不同类型的过程来思考的。作者有时使用这些类型作为关于主题的思考方法。视主题与思考类型交织的结果则产生材料。最常用的思考类型是:描写、解说、处理、分类、定义、比较因果、描述环境、证明等。这些类型可为适应主题形成文章提供逻辑的构思。例如,可使用定义和因果,先对问题予以限定,然后分析原因和后果。这就应是:1.序言;2.对问题定义;3.分析原因;4.分析后果;5.作出建议。 另外,也还可以使用解决问题类型或问答类型。而最有用的类型应是比较。写作中运用比较类型通常有两种基本设计:一种是整体比较,即先就某一问题或对象陈述各种特征,然后就另一问题或对象陈述各种特征,最后作出结论;另一种是分项比较,即先就某一特征对两个问题或对象进行比较,然后就另一特征进行比较,依次就各种特征进行比较,最后作出结论。作者无论使用何种思考类型,都能接通读者熟悉的自然的思维过程,并给予他们一种方向感,帮助他们跟上作者的思路。
Ⅲ.作出许诺和应答 另一使作者和读者一致的重要策略,几乎对任何文章都适用,那就是许诺和应答。作者使用这种策略,在文章起始部分对读者自觉地作出许诺,并以此作为展开其余部分的基础。许诺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在直接许诺中,作者可以陈述文中提到的问题开始写作。这种公开的陈述就是许诺,因为提出问题,要求作者为满足读者的期待而进行解释并予展开。另一种直接许诺可采取激起争论的问题形式,介绍作者欲提到的问题。读者知道这里不是作出简单的回答,而是可以期待读到更多关于争论的内容。间接许诺可采取轶事或叙述的形式。以特定的开场引起读者的希冀,使之在文中对引人注目的事件有更多的发现。这种开场的重要作用在于为读者预示内容。读者在开始阅读时要知道的是期望什么,因此这样有助于他们集中注意于主要思想内容。同时他们也不愿导致在阅读时感到失望。作者也已或明或暗地对他们作出了许诺,建立默契,有责任予以实现。因而作者在写作时还应记住"应答"、"执行"和"报偿"。
Ⅳ.组块内的组织 即使作者已确定文章的类型和方向,也还必须继续组织和形成思想。因为读者在阅读时有大量信息须继续分组处理,从而每个部分都须设计。如果作者不为读者提供方向,他们就会按自己的思路前进,或认为文章是不连贯的。作者不应随机地简单提供思想。即便是举几个例子,也自然会有个顺序问题,应明确何者在前,何者在后,何者最为重要。在一个组块中(组块可以是短文中的一个段落,或者长作品中的一个部分)作者必须强加一个设计:简单的可以是一个顺序(first、second、third),复杂的可以是一个完整思考类型(cause and effect)。
这种小范围的组织策略使作者能够有效地表达思想。在短文中,可将重要的观点、事实或论据置于最受注意的部分,如段落的开始部分或结束部分,予以强调。关键的思想可用强调其重要性的短语如"the chief issue,however,is";"the most significant development"等来出示。在较长的作品中,可将新思想直接放在一个部分之首,或加小标题等,予以突出。还应考虑到,总是最后读到的部分记忆得最好,结束处总应是给读者留下最深印象的内容。最后还应考虑比例的重要性。如果用很大篇幅去讨论一个小问题,而以很小的篇幅去讨论重大的问题,读者很容易把小问题认为是大问题。如果序言占去三分之二的篇幅,这已不是序言;如果结论只是平谈的一句话,可能是把重要的文章视为不屑一顾。一句话,应了解读者不仅对作者所写内容,而且对作者怎样写作出反应。
Ⅴ.使用过渡的词或短语 文中的许多思想,可用各种手段连接起来。其中最常用的应是过渡的词或短语。这些挂钩和导向信号保持着写作的连贯,产生思想流畅的印象。过渡词为结构完整服务。最普通的央语过渡词和短语按其作用分列如下: likewise similarly 表相同 in the same way however instead nevertheless although in spite of 表对照 on the other hand not only moreover in addition to 表增加 for example hence consequeutly therefore 表结果 as a result of thus because Since 表原因 for next subsequently after 表顺序 finally first,second等 这些都是外部的连接手段,加上因果、比较等类型所体现的内部连接手段,都是避免写作中的不连贯和不规范所必需的。为使文章流畅,改善连接和过渡,有必要充分积累常用的过渡词,通过练习而熟练使用。当然,其他手段还很多,甚至标点符号也应善于使用。
综上所述,外语教师是在学生已掌握外语书写能力和基本的造句能力基础上,安排作文教学。作文教学应与翻译教学区别开来。作文教学中应要求学生运用外语知识、技能,即按照外语的语法、修辞规则组织外语语言材料来书面地表达思想。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写作前的酝酿、构思和计划,重视写作中的思路导向,并十分注意尊重所学语言的言语习惯,掌握各种连接过渡的手段,使读者能容易地了解甚至接受作者的思想。写作是一个自觉的过程,自始至终要求作者积极思考。这里所作的心理分析,旨在帮助掌握思考的导向,使思考更为有效,亦即提高写的教学的效果。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