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自3edu教育网 摘要: 诗歌在高中中国历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将诗歌引入历史课堂,可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探究欲望,能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的美育功能。同时诗歌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应注意适度等原则。
关键词: 诗歌 中学历史教学 运用
常言道:文史不分家。“诗言史,史含诗”,文史结合历来是中国学术的传统。有些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而且比较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有的诗词甚至概括了历史现象的本质,总结了历史规律。因此,现今保存下来的许多作品对学习和研究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类作品作为重要的文献资料在历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如果写得好,会比历史记载更能反映社会风貌”①,“在具体材料的运用上,史家往往利用文学作品以充实、丰富历史着作的内容”②。优秀的文学作品大多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不管是何种文学题材,何种文学体裁,文学作品都是对鲜活的现实生活的反映,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从这个角度看,文艺作品是可以作为说明历史问题的补充材料的。着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便尝试以诗证史,写出了着名的《元白诗笺证稿》。
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如此紧密,难以分割。故文学作品可以作为史料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来,作为背景铺垫、情境创设、问题启发的有效载体。这能丰富教师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课程标准也要求历史教育应成为“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因此诗歌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历史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进行对比呈现,培养思维能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动机最好来自获取知识本身,即由对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引起自觉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稳定、最重要、最有效地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手段。
诗歌是中国文化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形式特点看,学生易于掌握,形成历史认识,培养“历史思维”。中学生认识历史时,往往容易停留在历史事件的表象,而不太习惯将历史事件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下,深入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并将历史事件进行横向联系。教师借助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材,分析历史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加深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
对同一问题的评价,不同诗人往往给出不尽相同的评价,例如在评价大运河时,诸多诗人都有涉及,而且评价多样。例如:胡曾《汴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李敬方《汴河直进船》:“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同为唐朝诗人,但三人对大运河的评价却大不相同,形成对立的意境。在课堂里引用,有利于搭建自由交流思想的平台,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探究欲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
二、激发爱国情怀,实现美育功能
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便是“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课程标准也有“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适当选用诗歌等形式的文学作品,有利于实现历史教育的美育功能。
历史教学中恰当运用文学作品,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历史想象,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培养“历史思维”,并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例如,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吉鸿昌的“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等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揭示了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仍顽强不屈的根源,并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这可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让学生拥有开阔的胸襟和树立远大的志向。
三、诗歌运用的适度原则
文学作品有史料价值,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可以应用到历史课堂中来,也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文学作品的辅助,更不能将历史课上成语文课。历史课堂引用文学作品,并不是探究其思想内涵,也不是欣赏其意境情趣,更不是钻研其遣词造句,而是分析过滤出其中包含的历史信息,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史实、历史结论服务。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避免过多地介绍文学作品的情节内容,要注意文学作品引用得是否适当、适时。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探究,还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学习不仅是对过往史实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思考历史、感悟历史。我认为要实现感性呈现和理性求索,文学作品是非常合适的载体,但要特别注意厘清历史与文学的区别,对于那些过于强调主观感受和有违历史事实的诗词,尽量不加引用。
运用文学作品激活历史教学,既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采取相应策略,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努力做到平俗易解,适度引用,紧扣教学标准,并具备一定的美感等原则。这既有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把握,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质和综合能力。
注释:
①②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194,196.
参考文献:
[1]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2]吕霞,王刚.谈诗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现代教育,2006,(7下):80.
[3]唐惠中.咏史诗词与历史教学.吴中学刊,1997,第11卷,(3):91.
[4]马玉莲.浅谈诗歌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读与写杂志,2006.9,第3卷,(9).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