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繁體 | |||
|
|||
频道总分类: | |
|
|||
细审话题作文的提示语,就是要求考生不放过命题者精心设置的任何一个“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往往被设置在以下几个地方,考生务必细加推敲。 从最近几年话题作文的考查来看,给一段话题引言是话题作文设计的一种有效形式,虽然这段引言的用意不是为了限制,但它是命题者对话题的一种提示,或者说是对考生所作的一些启发。因此,千万不能忽视这段材料,相反要仔仔细细地研读。要对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地方多留一个心眼,问一问这儿是在提示什么问题;命题者在这儿设置了一个问句,是不是需要我抓住一个什么问题等。如果考生能够抓住材料多叩问自己几次,一般来说,写出的文章就不会跑题了。 例1 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对此,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请以“转折”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这道话题作文题将引言和要求融在一起,许多考生只关注“话题”和要求中“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这两个方面,却忽视对第一大句引言的研读,有的甚至一扫而过,就匆匆下笔。很明显,这篇作文写作的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全在对引言中的提示是否落实到作文中。首先,要关注“你”,即要在文中表达“自己”,不能只见“他人”,不见“自己”。其二,要在文中表达“所感、所思、所悟”,而不能只是记一件事或叙一次经历了事。有的考生只是在末尾带上一两句感受,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感悟是不能达到这次话题作文要求的,因为没能充分体现出现代中学生对“转折”的认识和思考。 二、潜藏在对所给的话题材料的评述中 话题形式灵活多样,现在不少话题作文设计者除给出一段话题材料外,也会另外加上一段对话题材料的评述。这段评述是“别有用心”的,既体现了命题者对话题材料的一种诠释或引发,也可能是在暗示考生要注意的某些问题,以减小考生审题上的难度。考生写作时,如果不加细读、体会,往往就会跑题。 例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这道作文题有许多考生跑题,甚至严重跑题,根本原因在于不细究命题者设置在评述中的提示语:“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两个问句目的就在于提示考生本次话题作文在选材上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主观感情方面,二是客观事物方面。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要讲清相互间的关系,不能偏谈一方。不少考生虽然话题是看清了,但写起来就把“要点”丢了。或去谈人的情感上有“亲疏远近”是人之常情,或去谈人对事物的认知“有深有浅”。这样写作,其选材只涉及了话题的一半,按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属严重跑题。 三、设置在“写作要求”中 直接在“写作要求”中出现提示语,应该说,“提示”得相当醒目了。但事实上,不少考生仍旧会忽略。笔者曾在考试中,做过一个小试验。就是在上交试卷后,要求学生将本次试卷上的“写作要求”写在一张纸条上交上来。结果不出所料,只有十多位同学准确地写出来,这些同学的作文基本做到了切合话题,而大半学生只写出个大概,记不清要求中的“提示语”。可想而知,他们是如何读题审题了,如此对待作文,怎能不跑题呢?因此,多数情况下,学生的习作成绩不好,不是因为学生的写作基本功不行,而是这些不合规范的非写作因素造成的,忽略“提示语”就是其原因之一。 例3 阅读下面一段话,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体谅,就是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给以冷静的思考和应有的谅解。 在实际生活中,不会体谅别人的人,也很难得到别人的体谅。如果我们学会了体谅,体谅别人的心情,体谅别人的处境……我们的心胸就能容纳更多的东西,我们的眼睛就能发现更多的美,我们的生活就能增添更多的乐趣。 这道作文题要求相当宽泛,给了学生比较大的写作自由。但是有一点,必须要“结合自己的经历”,作为“写作要求”中的这句“提示语”,就明确要求考生务必写出自己亲眼见过、亲身做过或遭受过的事,以此来表现话题中心。如果把这看丢了,作文一半分就没有了。 笔者在写作训练中也拟过类似的写作要求,把要求中的“提示语”看丢了的学生大有人在。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在2003年高考之后的一次分析会上说,不少考生,高考审题所花时间很短,匆匆下笔,容易跑题。何教授举例说,有一年江苏高考作文命题,特别在考题要求里添加了关键词,提示考生务必联系自己,写一写自己。结果,仍有七八万考生只写他人不写自己,严重跑题。何教授这番话应该算是给对提示语掉以轻心的考生敲了一次警钟吧。 四、体现在话题个别字词上 相对而言,以上三种提示形式对考生的提示比较明显,只要考生仔细阅读,是不难抓住“提示”的,而有一种落实在个别字词上的“提示语”, 考生最容易忽略。请看示例: 我们的生活、学习、思维都需要一定的空间。有的空间需要我们保持,有的空间需要我们打破,有的空间需要我们拓展,有的空间需要我们开创…… 要求:请以“我与空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不少学生能够注意到话题材料中的“空间”“保持”“打破”“拓展”“开创”等关键词,却单单忽略了话题“我与空间”中的“我”“与”这两个字眼。结果写出的文章把“我与空间”这一话题无端变成了“我的空间”“我们与空间”“我们的空间”“他人的空间”“他人与空间”“空间”等话题了,一个比一个跑得远。2003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不少考生作文跑题,也是没有留意“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中的“和”字造成的。 当然,提示语设置的位置和方式不是固定的,不同的命题者有不同的“提示”特点,许多情况下是综合处理的。 例4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个同学从初一到现在,除学了语文课本上的许多文章外,都或多或少看过一些课外书,或文学作品,或科技著作,或人物传记,或史地读物,或学术专著,或其他书籍。因为各人爱好不同,读书方法各异,所以读书所得也大不一样。 请以“我与读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题目自拟;(2)文体自定;(3)不少于800字。 这道作文题就设计了两处关键的提示语。一处是在所给的材料中,“除学了语文课本上的许多文章外,都或多或少看过一些课外书”,这句话明确地提示考生,本次话题谈的应是课外的阅读,而非课本的学习。第二处设置在话题“我与读书”中的“我”“与”上,这就要求写“我”,而不能写别人;要写“我”与“读书”之间发生的种种事件、感受或认识,而不能单纯地谈“书”。只要把这两点审清楚了,下笔做到不跑题就不为难事了。 有人说,题好一半文。好题怎么来,来自于对所给话题材料的准确把握。细审提示语是准确把握材料的关键,是做到作文不跑题的最基本的要求。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免费教育资源网(http://ttshopping.net/)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