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繁體 | |||
|
|||
频道总分类: | |
|
|||
——谈议论文的规范化、序列化训练 几乎大家公认,高中生的议论文大多停留在“三段论”式的套路上:开头指出论点+中间罗列事例+结尾 重复论点。老师们作了种种努力,但收效甚微。于是大家慨叹:高中生的议论文写作产生了“高原”现象。笔 者认为,这是由于“三年一贯制”的要求和训练,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能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抑制了 学生的兴奋,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产生心理惰性。如果在规范化的要求下,以渐进的序列训练,就可以不断 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激发学生“攀登”的欲望,可以“更上一层楼”了。这种训练在形式上是要求建立起议论 文渐进的各层面的框架,其实却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因为分析能力在议论文中是最见 功底的能力。 一、分析论点——界定论点的内涵 高一学生开始写议论文的起步阶段,写“三段论”式的文章,是正常 现象,且可以说是基本达到了要求:建立了议论文的外部框架。因为由原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 记叙三要素,转变为“论点、论据、论证”的议论文三要素,大致只能做到这样:只要论点鲜明,罗列的事实 论据能阐述或证明论点即可。因为高一学生的阅历和心理发展,还难于一下子从记叙的记人、记事、状物的形 象思维转变为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要纠正这个阶段学生转换论点或论点不能统帅材料的误区,对策 是要培养学生界定论点内涵的能力。 议论文的论点是由概念组成的,但这概念是“模糊概念”。因作者一般不可能按逻辑上的科学定义来作文 ,总是根据自己经验体会来写的,这就需要界定它的内涵,限制其范围,这才能把握中心,统帅材料。对此, 好多文章在开头作了表述。如施东向的《义理、考据和辞章》开头指出:“讲究义理就是要求观点正确,论据 充分;讲究考据就是要求材料准确……讲究辞章就是要求适合于内容的完美的形式。”如果没有这个界定,就 与古代所说的混为一谈了。有些看似很浅显的题目,其含义也有不定性。如邓小平的《讲讲实事求是》,题目 含义按词典解释可有几种理解,所以文章在开头部分就指出,这是指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的思想路线。好多文章虽然没有对题目作相应的表述,但作者心中却牢牢地把握着其内涵。 学生作文往往凭直觉。如写“要正视现实”的文章,以为正视现实就是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就要从客观 实际出发,按客观实际行事就能取得成功,中国革命就是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才取得了胜利的。于是以中国 革命的历史作为“论据”证明“要正视现实”的论点。学生沿着这个思维轨迹,还以为顺理成章,其实已偷换 了论点的概念,转换了论题,难怪作为论据的大堆材料证明不了论点。 这是一种习惯性的定势思维,也是一种浅层的惰性思维。因而要令学生分析论点中“现实”的含义。此处 的“现实”指一个人(可能大到国家)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劣势。论点要“正视”的多指短处或劣势,那文 章的结论即是说“要有自知之明”。如果再分析,有些短处是无法补救的,那就要扬长避短;有些短处是可以 补救的,那就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的思维就不同上文所述的平面的线形思维,而是较为立体的多元思 维。这有助于学生打开思路,把握题旨。 能否正确分析论点,不仅关系到是否能把握论点和统帅材料,还关系到文章的内容是否充实深刻。如做“ 要善于质疑”的文章,有位学生开头说:“所谓质疑,就是我们在学习中碰到疑难问题,要大胆地请教老师或 同学,不要怕难为情。”而有位同学则说:“所谓质疑,就是对所遇到的不能理解的或持有异议的问题,大胆 地提出来,或向人请教,或与人探讨。”相比之下,前者是浅层的平面思维,后者则是较为深层的立体的思维 ;前者是惰性思维,后者是带创造性的思维。如两人按各自既定的思路作文,肯定有深浅高下之分。 为帮助学生分析把握论点,议论文训练的启始阶段,不宜写给材料作文,而以命题为好。 二、分析生活——提炼分论点 第二阶段,到高一下学期或高二上学期,应进一步要求建立起议论文的内 部整体框架。前阶段的“三段论”式文章,不管罗列的材料怎么多,文章怎么长,其实只有一个层次。现在则 要求分二三个层次,即提炼二三个分论点来阐述或证明中心论点。 要使学生懂得,作文不是头脑里固有的,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现实生活在头脑中的反映。提炼分论点 看似很难,其实是对现实生活观察分析的结果。如老师说:“你们说学生的校服很好,为什么好?”学生很快 会说:“一是色彩鲜艳,表现青年朝气蓬勃的风貌;二是款式简洁、宽松,适合青年好动的特点;三是质地牢 固,穿三年不会磨损。”那如果写成议论文,“我们的校服好”就是中心论点,三点理由就是证明中心论点的 分论点。这使学生懂得:提炼分论点并不神秘,是对现实生活分析的结果,证明性的议论文是一个以果(中心 论点)推因(分论点)的思维过程。 但分论点毕竟是对生活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后抽象出来的,它用以揭示论据和中心论点的内在逻辑联系, 是个需要正确使用概念、恰当运用判断、合理进行推理的复杂的思维过程。作为高中生,宜化难为易,删繁就 简。不妨举例说明之。如要写《在金钱面前不伸手》的文章,先令学生回忆古代杰出志士仁人和现代革命者的 事实,他们就会发现,古人抱有“舍利取义”的人生准则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坚定信念,现代革 命者有坚持原则、廉洁奉公的可贵品质,那就可以分别提炼出两个分论点:金钱面前不眼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美德;金钱面前不动心是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本色。如果再令学生把古今事例作比较,找出异同,他们又会发现 ,古人虽在金钱面前正气凛然,但多为个人荣辱,洁身自好;而现代革命者一生清贫,两袖清风,是为人民谋 幸福。这样又提炼出了第三个分论点。如果只写到第二个分论点,那只是求同思维,反映在形式上是并列式, 较为肤浅;如果再写第三个分论点,是由求同思维转向求异思维,反映在形式上,是由并列式到层进式,内容 就更深刻了。 由此可见,所谓分析综合,就是分析材料的相关性,即相同、相异、相因、相衬、相反、相成等,然后抽 象、概括出本质或本质的某个侧面,这就是分论点。如果说“三段论”式的文章,只从一个角度去证明的是单 向思维,那么以几个分论点来证明即是多角度的立体式发散思维了。 这个阶段学生又有新的误区,如写“要善于质疑”的文章,要求提炼两个分论点。一学生提炼的是:“质 疑能使我们认识事物的真相;质疑能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事物。”这貌似不同的两个分论点,其关系是同一的 (有的可能是交叉、包容的)。另一学生提炼的是:“质疑能提高我们的观察力;质疑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这两者之间及与中心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不能证明中心论点,这样也无法体现行文思路,势必 难以成文。其原因仍在于没有对现实生活作仔细分析的缘故。如学生都会看到这种现象:成绩好的学生经常提 问,成绩差的学生几乎从不提问。分析两者不同的原因,在于胆子大小,有否虚荣心,会否思考。再经一番由 表及里、去伪存真的分析,可知前两者是非本质的,后者才是本质的,那就可以在“思考—质疑—成绩好”三 者的关系上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就可以正确提炼出分论点了。同样,可以从“牛顿—苹果落地—万有引力”“ 瓦特—沸水顶起茶壶盖—蒸汽机”中找出规律,提炼出分论点。所以,关键是在于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分析,认 识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克服惰性思维的习惯,培养创造思维的能力。 文段展开各不相同,这要选择典型而浅显的文段令学生分析。如魏巍的《路标》中的一段抒情性议论: ①雷锋,他是我们时代的真正的新人。②我们这样说,是因为我们的时代是无产阶级集体主义兴起的时代 ,是个人主义终被集体主义所代替的时代;雷锋呢,不就是这种时代精神活生生的完美的典型么?③你听他说 :“力量从团结来,荣誉从集体来”;你再听他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会永远不干”……他就是这样 心甘情愿地、毫不勉强地要“永远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自觉地“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 民服务’之中去”。④这是多么深刻的语言,多么动人的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的歌声啊!⑤雷锋的伟大行动,正 是这种思想的耀眼的火花。⑥正因为雷锋的周身甚至每个细胞都浸透了这种情绪,所以能同几千年私有制度留 下的旧思想、旧习惯彻底决裂;这就使他成为有别于任何时代的,我们无产阶级所拥有的真正的新人。 这六句话姑且分四层。第一层即第①句,提出“时代新人”的论点。第二层即第②句,解释论点,突出“ 集体主义”,对下文进行限制,并确立论点的正确性。第三层即第③句,是材料即论据,紧扣论点的解释,引 用雷锋关于“集体主义”的话。第四层即④⑤⑥三句,是对第③句材料的分析,前两句用判断,点明雷锋的行 动来自他的思想;后句用推理,从雷锋的集体主义的思想的“因”,推出他是“时代新人”的“果”,严密地 揭示了材料与论点的内在逻辑关系。这就是论证。 对照以上分析,学生很快发现自己的作文缺了第二层特别是第四层的分析,这正是学生作文最大的弱点。 因此要结合阅读,指导常见的几种分析方法。 1.直接分析。分析材料就是揭示材料的本质意义或其某个侧面及其与论点的关系。所谓“直接分析”指不 借助其他方法而言,往往三言两语,画龙点睛,直接切中材料的要领或要害,用的常是判断,语言常是单句或 并列复句。前文所引的第④⑤句就是。这是一种最常用的分析方法。 2.假设分析。这一般是正面材料用反面来假设,反面材料用正面来假设,从否定对立面来揭示材料的本质 或其某个侧面。如鲁迅的《未有天才之前》的讲演,引了拿破仑的“我比Alps山还要高”的话后,随即说“倘 没有兵,那只有被山那面的敌人捉住或者赶回”,他的言行“要归入疯子一类”,有力地揭示了“没有民众, 就没有天才”的道理。这里语言上用的是假设复句。 3.因果分析。揭示材料的因或果与论点的关系,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分析。因果关系存在于一切事物和事理 之中,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如前文所述的第⑥句就是。这实际上多是省略的三段论演绎推理,语言上用 的是因果复句。 4.比较分析。这就是拿与所引的材料相同或相反的材料进行类比或对比,从而揭示材料的意义。如毛泽东 的《别了,司徒雷登》,在论述“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时,引了闻一多、朱自清的材料后,拿韩愈的《伯夷颂 》作比较,从而歌颂了闻、朱的“英雄气概”。 如果所引材料复杂,其分析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先简要地理清材料,显露材料的意义,后再用上述有关方 法分析。如《简笔与繁笔》,引用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的繁笔后,先把“三拳”划分归类为“从味觉写 ,从视觉写,从听觉写”,后再用假设分析。另一种是采用夹叙(材料)夹议(分析)的方法,如茅盾的《谈 〈水浒〉的人物和结构》,多用这种方法评析。 在基本掌握这些简单的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习三段论的演绎推理方法(但不必 去讲逻辑知识),以逐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学生初步学会了分析论点、分析生活、分析材料,就能把握论点,统率材料,以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那 么,从外部到内部、从整体到局部的议论文框架就建立起来了,就不会在“高原”上徘徊了。 最后阐述这种训练的可行性。首先,它抓住了议论文写作的主要矛盾。学生写议论文的问题很多,但不会 分析、以叙代议,是公认的通病。抓住“分析”,其他问题可以迎刃而解。以审题说,如对论点分析透彻,就 不可能远离题旨。又如立意,倘同时对生活作深入分析,对提炼的论点加以比较,就可择优立意。如结构式, 只有分几个层次即用分论点论证,才谈得上总分、并列、对照、层进,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再如 语言,在理性思维的训练中,同时可以锻炼语言。当然,这种训练意在建立框架,掌握章法,其间及其后,还 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其次,这是个由易到难的渐进的序列化训练,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学生是可以接受的。笔者曾在本县的一 所农村中学(马山中学)的一个班作过提炼分论点的专题教学,课内作了提炼分论点的训练,课后作了问卷调 查。该班共49人,情况如下: 表(一):学生原来语文成绩等次 成绩 上 中上 中 中下 下 人数 5 5 27 7 5 表(二):听课效果 类 别 有帮助 理解 基本理解 听不懂 人 数 49 39 10 0 近似比率 100% 80% 20% 0 表(三):训练效果(要求提炼两个分论点) 类 别 两个均正确 一个正确 两个均不妥 没有提炼 人 数 12 15 18 4 近似比率 24% 30% 36% 8% 由上表大致可以说明,上等和中上学生能掌握,中等的部分和中下以下学生还不能。这是在以前没有经过 指导和训练的情况下的首次训练,前景是乐观的。笔者对全县高中语文教师作了专题讲座,推广这个训练。经 过两三年的努力,我们绍兴县的高三省证书会考语文成绩,其合格率和优秀率由1990年的全绍兴市五县的第四 位,逐年上升,至1993年名列五县之首。 其三,文章有法,文无定法。前者指普遍规律,后者指固定的格式和方法。中学生只有先掌握章法规矩, 经过多次实践后才能脱出方圆,先入门后登堂,由求同思维向求异思维发展,写出千变万化的文章来。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免费教育资源网(http://ttshopping.net/)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