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总有一些在形式上出新的作文获得高分,这原本是件鼓励创新的好事。却不料有人以为形式的创新是高考作文取胜的主要手段甚至唯一法宝。于是文言文、白话章回小说、诗歌、寓言、对话体、访谈、分镜头剧本等“新形式”纷纷登场。殊不知,所谓因形式创新而得高分的作文,其内容至少是完整充实的。从不会有内容严重不足的作文获得高分。而且,形式总有穷尽之时,当所有新形式都被用尽之后,你还能剩下什么?
事实上,作文的“常青树”在于内容的丰富独特。如果丢弃了文章内容而只求形式技巧,无异于舍本逐末。可以断言,今后的高考作文评价,一定会致力扭转这种华而不实、舍本逐末的倾向。内容丰富扎实,技巧恰到好处的作文一定会备受青睐。
巴金曾经说过,文学的最高技巧是无技巧。这并非说写作不需讲究形式技巧,而是说技巧运用的最高境界,乃是让作者心灵之泉能汩汩而出,让读者欣赏之时能不受技巧的干扰,专注于内容的感悟。因为,除了文章学家外,人们读一篇作品,感同身受、心有戚戚的不可能是技巧,长埋心底的回忆也不会是作品的技巧。他们关注的是内容,只有当内容打动了他,再度阅读时或许才会留意形式技巧的精妙。技巧和内容的关系,犹如服饰打扮和长相气质的关系。最佳状态是精美的服饰烘托出主人的相貌气质。当服饰的精美导致观者的眼光离开穿衣人,那就有喧宾夺主之嫌了。正如清朝魏际瑞所言:“大家文如故家子弟,虽破巾敝服,体气安贵;小家文如暴富伧奴,浑身盛服,反增丑态。非盛服不佳,服者卖弄矜持,反失其故也。”真正类比得恰如其分!
从这个意义上讲,假如在高妙的技巧和精彩的内容之间放弃一样的话,该放弃的应该是技巧。这样,既不会失其本,又不会“失其故”。这里所谓的“故”,自然是指朴素平淡的文风。奉劝同学们莫轻看了朴素平淡。须知平中常能见奇,淡中常有亮色。它可能是“绚烂之极”,它可能有“至味”寄其中。所以,不仅不能轻看,而且应该追求。因为,这是通往“大巧若拙”至高境界的必由之路。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小学作文教学和口语交际研究专家,2003年上海高考阅卷作文中心组负责人。以“立体教学法”为特色从事中小学作文教学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