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繁體
郑重申明:本频道内容均由中国高中生网(www.gzs.cn)友情提供!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频道总分类:
您当前的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 -> 学海遨游 -> 重点解析 -> 文章内容 退出登录 用户管理
郑重申明:
本频道内容均由中国高中生网(
www.gzs.cn)友情提供!

科技说明文阅读的迎考对策

佚名  《高中生》杂志  2006-6-4 0:47:38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一、阅读对策

    解读科技说明文可以寻找出某些规律。一般说来,可为四个步骤。
    1.整体阅读。浏览全文,了解材料的内容,筛选出其中的主要信息,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把握文章的主旨。值得注意的是,科技说明文专业性很强,一些专业名词、专用术语平时很少见到,甚至从未见过,面对这些陌生词语,没有必要手足无措,因为命题不会深入到科学研究本身,只在考查语文能力方面立意。
    2.解阅读。对文中信息量大的段落,要反复阅读,力求全面掌握作者的意图和隐含信息,采用化整为零或化零为整的方式,把信息储存于大脑,以备答题之需。对较难读懂的段落,要反复琢磨,不能心浮气躁,只求速度,不讲效果。似懂非懂,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答题的大忌。
    3.审明题干。细读题干,明确命题者的要求,明白自己将要做什么和怎么做,然后在材料中找出与题干有关的信息。这一步非常关键,找准了与题干相关的原文,问题可能迎刃而解;找错了原文,则处于被动,往往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4.对照析。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原文后,应将题干和原文反复比较,析异同,反复推敲其中的关键词语和语句,弄清先与后、因与果、现象与本质、可能与现实、条件与结果、部与整体、肯定与否定的关系。

    二、解题对策

    1.词语理解对策
    ①明确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这个“总和”包括若干内容要点,而明确内容要点恰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003年全国高考题要求选出对“温室效应”理解正确的一项。原文中说:“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这个概念有四个内容要点,即“透射阳光”“密闭空间”“热交换”和“保温效应”,明确了这一点,很快就能确定正确答案。
    ②明确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指的对象范围。明确“范围”对解题至关重要。高考命题中,往往有意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把不同的概念等同或相互混淆。1996年全国高考卷第20题就是考查概念的外延。该题要求选出对文中四个概念“示范厂”“小规模工厂”“正式规模的工厂”和“小型厂”理解正确的一项。这实际上就是要求考生明确四个概念的外延,并能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根据原文材料可以明确,“示范厂”是指实验性的、示范性的且具有创新技术的小规模工厂。“小规模工厂”是指规模小且还不足以正式生产的工厂,它的外延比“示范厂”大,应包括“示范厂”。 “小型厂”是规模较小且正式生产的工厂。“正式规模的工厂”是指具有一定规模且正式生产的工厂,它的外延比“小型厂”大,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弄清楚了四个概念的外延及其关系,便能选出正确答案,即“示范厂”属于“小规模工厂”,“小型厂”属于“正式规模的工厂”。
    另外,还须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含义。包括:特殊义,即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中特指的意义,如1998年全国高考卷第23题对“转基因作物”一词的理解;指代义,即某个词语在文章中指代的内容,如1994年全国高考卷第23题对“直接依附其上”的“其”字指代内容的确定;概括义,即某个词语对上下文某一段文字内容所概括出的意义,如1989年全国高考卷对“制作方法”所概括的内容的判定。
    2.句子理解对策
    ①从关键词语入手。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应着眼于本句,注意修饰限制成以及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如1997年全国高考试题第21题,要求选出对“肠脑中几乎能够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该句中“几乎”一词是关键,它的作用在于强调并非所有物质,而只是绝大部物质,明确了这一点,就能找到正确答案。
    ②从语境入手。任何一个句子都不是孤立的,它必定处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所以要联系上下文或全文来理解;要防止孤立地、片面地、静止地理解句子的表层含义,忽视句子在文中内容和形式方面所起的作用。如1996年全国高考卷第21题,题干是“第四段中,佩蒂说‘一天生产350吨而不是1000吨纸浆’,他要说明的是”。从题干看,“他要说明的”显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而是与字面义相关的隐性含义,做这个题时就必须联系上下文进行解读。前文佩蒂的一段话,是对比说明了按“ALCELL工艺”建纸厂耗资少、原料供应量小且能正常运转的优点,接下来的这一句话告诉我们的正是纸厂规模的缩小,而不是其他。从后文看,邓肯森的话也是紧承纸厂规模而说的,建造小型纸厂比较容易。于是可确定答案为A,即“纸厂规模的缩小”。
    ③从结构入手。每一个句子都有其内部结构规律,理解结构较为复杂、信息较为丰富的句子,就要析其结构特点,这样才不至于顾此失彼。如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第24题,要求选出对画线句子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而画线句子长达80多字,如果把这个长句化简为 “……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现难对付的害虫。(因为)这类作物的子能泌出能选择杀死某些害虫的‘毒雾’”,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两句之间是因果关系,“果”才是作者的观点,答案自然是C项。
    此外,还可以从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入手。中心句、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说明研究成果或研究过程的结论句以及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等,在文中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应根据具体情况理解它们的含义。
    3.筛选整合信息对策
    ①提炼法。筛选是一个提炼的过程。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从关键的词语中提炼;第二,从重要的句子中提炼;第三,从原文和题干比较中提炼;第四,从重要的句群和段落中提炼。
    ②辨析法。科技说明文中,信息含量大,必须对信息进行有效辨析,筛劣选优。对于涉及范围大、思考角度多的题目,要从文中获取主要信息,就不能不用到辨析法。其具体操作程序是:第一,明确题干要求获取什么信息,确定搜索方向;第二,在审题过程中理清线索,确定范围,在设定的范围内获取信息;第三,在查找的范围内,根据命题要求,确定切入角度;第四,对获得的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整合出最佳信息。
    ③重组法。考生从原文中获取的信息是杂乱的、无序的,所以必须过滤次要信息,压缩主要信息,使无序信息条理化,使隐性信息显性化,把信息原码重新组合加工。实现信息的重组,必须做到:第一,要概括,具体操作方式有“对比”“求同”和“求异”等;第二,要组合,有时为了达到题干的要求,要从文章中几个段落,甚至从全篇中提取信息,然后加以整合,实现与题干的对接;第三,要转换,有的题干表述的角度与原材料不一样,要善于转换,如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的转换、隐性向显性的转换、句式的转换等,要不然是很难找到正确答案的。
    ④还原法。命题者为提高试题的迷惑性,往往在选项中提供若干信息,故意正误夹杂。面对这种情况,考生须把有关信息全部还原到原文中去,寻找信息的支撑点。命题常设的障碍有:第一,颠倒顺序;第二,无中生有;第三,颠倒因果,把“果”说成“因”,把“因”说成“果”;第四,改变判断的性质,把或然写成必然,把未然定成已然;第五,混淆结论,用错误的结论来替换文中正确的结论。还原法是消除这些障碍的有效途径。
    4.推断想象对策
    ①把握主旨。阅读文章要能迅速确定其主旨,必须在“析题眼”“寻找文章中心句或关键句”和“综合析各部的大意”三个方面做足文章。把握住了文章的主旨,如果遇到脱离全篇内容、断章取义、架空析的选项,就可以作出准确的判断。
    ②探求因果。科技说明文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个科学的结论,行文中有充的理论依据或事实依据,结论和依据构成因果关系。弄清原文中的因与果,这只是一个开端,更高的层次是根据原文材料推断出新的结论,由已知推出未知。有了这个能力,就能准确判断出题干中的推理是否正确。2000年全国高考试卷第20题中有“紫外线的波长短,所以传播的速度比较慢”的推断,根据原文来看波的长短和传播速度的快慢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二者不能构成因果关系,这个推断显然是错误的。
    ③注重客观。推断要根据文章的内容来进行,文中的信息是推理和想象最基本的前提;推断要合情合理,恰如其,既不能违背文章的原意,也不能违背生活的常理,任何主观的臆断都是不允许的。2002年全国高考题中有“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的推断。这个推断既没有文中隐含信息的暗示,又没有客观的依据,纯属主观臆断。
    ④锁定范围。科技说明文在行文中往往有一个范围的界定,考生在阅读时要锁定诸如“凡、凡是、所有、都、全、几、差不多、大部、绝大多数、极少数、有的、个别、到……为止、包括……在内、除……之外”等表示范围的信息。有时高考命题者故意改动文中表示范围的词语,或者缩小范围,设置障碍;或者无限扩大,以偏概全,过于绝对。这些都是考生需要特别留意的。2001年全国高考题中有“在汉代画像石中,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的推断,这种说法太武断,太绝对了。因为原文中有“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亦有骑马的形象”的说明,显然“骑马的形象”应属两汉神话。
    ⑤谨防曲解。有时,高考命题者针对文中某一重要信息,在推断过程中做手脚,或偷换概念,或前后矛盾,或逆向论证。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中有“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的推断,而此推断的依据是原文所说的全球气候变暖后,“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但这个命题是不可逆的,因为它既有悖逻辑推理,又不符合自然的常识。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免费教育资源网(http://ttshopping.net/)

录入:lzx5206 [] [返回] [打印] [收藏]

上一篇:[每日阅读]名言拾录(二)  下一篇:[每日阅读]笑的力量

图片欣赏
频道推荐
· 2006年高考(陕西卷)英...
· 2006年高考(上海卷)语...
· 2006年高考(四川卷)语...
· 2006年高考(福建卷)数...
· 2006年高考(福建卷)数...
热 图
本类最新文章
· [组图] 2007年语文第10...
· [组图] 2007年语文第10...
· [组图] 2007年数学(理)...
· [组图] 2007年英语第10...
· [组图] 2007年英语第10...
· [组图] 2007年英语第10...
· [组图] 2007年英语第10...
· [组图] 2007年英语第10...
相关链接
· 内蒙古科技大学:2006年9个专业文理科都可以报考
· [组图] 高考作弊器大肆贩卖 高科技作弊武装到牙齿(组图...
· 科技说明文阅读训练题
· 宁波大学科技学院2006年继续扩招突出热门专业
· 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在津招生计划
·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2006年在安徽招生问答
· 香港科技大学挖走成都2005高考冠军
· “考试作弊器”如此高科技?
· [图文] 2004最具影响力科技产品(组图)
· [图文] 2004最具影响力科技人物(组图)
推荐信息
· [组图] 2007年语文第10套高考... 11-04
· [组图] 2007年语文第10套高考... 11-04
· [组图] 2007年数学(理)第9套高... 11-04
· [组图] 2007年英语第10套高考... 11-04
· [组图] 2007年英语第10套高考... 11-04
· [组图] 2007年英语第10套高考... 11-04
· [组图] 2007年英语第10套高考... 11-04
· [组图] 2007年英语第10套高考... 11-04
· [组图] 2007年数学(文)第9套高... 11-04
· [组图] 2007年数学(理)第10套... 11-04
· [组图] 2007年数学(理)第10套... 11-04
· [组图] 2007年数学(理)第10套... 11-04
评论 [更多评论...]
用户名
分 值 100分 70分 55分 25分
说 明
 

(注“”为必填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