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繁體 | |||
|
|||
频道总分类: | |
|
|||
近几年高考中的科技文阅读题,选用的无论是社会科学文还是自然科学文,其难度都不大,但考试成绩却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与训练中,应加强对概念、判断、推理等知识的认知和关注。因为“科技文”表述的东西往往具有惟一性,而命题者却喜欢故意在概念、判断和推理上设计出一些或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东西,因此,我们在阅读科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概念是否明确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之一,对概念的准确把握,是阅读中准确获取信息的前提。高考现代文阅读对“概念”的考查,更多的出现在自然科学类文章中,用来检测考生严密的思维能力和准确的识别能力。 如1993年高考第23题的“生物降解”,1996年高考第20题的“示范厂”、“小规模工厂”、“正式规模的工厂”、“小型厂”,1998年第23题的“转基因作物”,2003年高考第7题的“温室效应”等,都属于“概念是否明确”的理解题。高考关于“概念”的理解,在命题上大致有下列几种常见的类型。 1.混淆或偷换概念。命题者常常有意混淆概念的某些属性,把文中原有的概念随意迁换,或鱼目混珠,或张冠李戴。如1998年高考第23题,根据文意选出对“转基因作物”理解正确的一项。弄清概念间的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不妨用公式来剖析文中的概念:“转基因作物=移植外来(菌、虫等身上)的基因→产生额外特性(三抗性)的作物”。A将“外来基因”误解为“环境影响”;B则将“额外特性”与“外来基因”相混,混淆了两概念的属性;C说的是“新的杂交作物”,无根据。 2.转移概念。概念本身的一些因素如数量、质量、功能等一般是定性的,不能随意改变,命题者则常常“反其道而行之”。如1999年高考第19题D项“在发现HP之前,人们一直没有发现动物体内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该题所要求的是筛选出认为“HP在冬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观点的根据,而D项中说的是HP这一发现的伟大意义,出题者把“意义”当作“根据”,犯了转移概念的毛病。 3.概念表述不周。概念有客观的内容和确定的范围,这两方面分别构成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的内涵确定了,其外延也随之确定。命题者往往有意忽略某一概念外延中的细小因素,而使概念表述不周,导致以偏概全的错误。 学术概念在自然科学类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阅读这类文章必须首先理解这些概念,否则就不能读懂文章。概念理解题解题的关键是概念表述要明确,同学们可分别从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间的关系、概念属性上的差异等方面切入思考。 二、判断是否恰当 判断是运用概念对思维对象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命题者常有意地把文本中没有的信息掺杂到文本的正确理解之中,有时则将原文的内容“改头换面”,考生在解题过程中必须具有明察秋毫、去假存真的判断能力,不仅要准确地选出有关信息,还要善于甄别这些信息正确与否。命题者常从判断“形式”的如下方面来设置“干扰项”的类型。 1.单称与全称。这类型的设置一般是将阅读材料中对某事物部分的单称判断故意转述为对该事物全部的全称判断,或者反过来。如1993年高考第25题A项 “凡是称可以‘生物降解’的塑料产品都根本不能降解”,在转述时命题者把“部分(或大多数)”表述为“全部(凡是……都)”,又如1994年高考第25题C项,1998年高考第25题A项等。 2.肯定与否定。命题者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如1993年高考第25题E项、1998年高考第25题D项,前者把原文中“否定”的说法作了“肯定”的转述,后者则把“肯定”的内容加以“否定”。 3.可能与必然。“可然”是指有可能而不一定,“必然”是指事理上确定不移,它们是逻辑中“模态判断”的两种基本类型。命题者有意把“可能”的说法转述为“必然”的存在,如1995年高考第22题,文中对“37个讯号”所作的判断是一种可能判断,而命题者却把它表述成必然判断。又如1998年高考第25题C项也把文中“可能”性的内容表述为“必然”性的。 4.已然与未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常把“已经成为的事实”和“没有成为现实的设想”混为一谈,或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的事实”,如1998年高考第26题C项,原文用了 “一旦……就……”的句式表示事物尚处于“未然”状态,命题者却把它表述成“已然”的事实了。又如2000年高考第20题D项的错误也是这一类型。 5.条件(原因)和结果。有的选项在设置时,将原先的条件说成结果,或把结果当成原因,或强加条件和因果关系,造成先后颠倒、因果倒置的错误判断。如1999年高考18题B项的错误就在于把条件与结果的关系颠倒了。 总之,判断要恰当,首先要求所判断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同时,还要求判断的形式应遵守逻辑规则和规律。如果形式不合乎逻辑,即使是内容真实的判断,也可能是不恰当的。 三、推理是否科学 推理又叫做推断,是由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定未知事物的思维形式和思维过程。文中可用作“推断”命题的内容, 一般有以下情况:(1)材料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2)作者在文章中对某一方面事物的发展暗示了一种倾向;(3)材料包括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对这些材料的综合可以推测出某一方面的发展;(4)作者对某些观点或现象的个人看法,或对某些事物的评价态度;(5)结合现实社会生活或科技发展等有关常识,可推测某一新的发现、认识的前景等。高考中常见的推断错误类型有: 1.时间错位。如1999年高考第20题,从原文的第三段可以看出,科学家对冬眠奥秘的传统解释的怀疑,是在找到了“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之前。正是因为怀疑,才有科学家关于“冬眠最终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基因控制的”的推测,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推测,才使科学家去寻找“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以至“直到最近,日本科学家发现,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的血液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蛋白质HP(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而该题的B项却推断为“由于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体内找到了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因此人们对冬眠奥秘的传统解释产生了怀疑”,命题者故意设置了时间上的错位。 2.推断无据或根据不足。2000年高考第20题C项,文中只是说因“紫外线波长短”而难以获得,根本没有提及“传播速度”快慢的问题,推断没有现实基础即属“推断无据”。 3.无中生有。命题者故意对原文中有关材料进行错误地引申与分析,然后推断出与原文不符合的结论。如2001年高考第20题C项:“在汉代画像石中,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作者在原文第三段中说,在汉代画像石的图案中有人骑神兽的形象,也有人骑马的形象,虽然神兽归神兽,马归马,两者各有其形,不相混淆,但是作者并没有说神兽和马分别出现在两种不同的图案中,更没有说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中,就没有神兽、神龙的形象,就不属于神话故事。由此可见,C项的推断超出了原文所给信息的范围,所得出的推断结果是不正确的。 4.结论错误或武断。命题者对原文中部分信息作片面的理解,或对整体材料中居于次要地位的性能、作用等进行夸大,从而推断出一种错误的发展趋势或结果。如2002年高考第10题D项:“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而不要企图去改变大自然。”推断的依据是最后一段哥德所说的话:“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推出“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而不要企图去改变大自然”的结论过于绝对化。 综上所述,近年来高考“非文学作品类”阅读的命题,内容上淡化了难度,设题上着眼于不同梯度思维能力的考查,这既是对现代文阅读规律的充分尊重,也是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指导思想。为此,高考“非文学作品类”阅读题在命题上一般会遵循如下原则: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的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尽量照顾到考生阅读与思考的先后顺序,尽量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由浅入深的层次。 总之,把借助于言语活动思维方式运用的考查集中反映在试题答案的“搜索”中,充分突出了“以能力立意”的高考导向,这必将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跟踪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 英国著名未来学家科克伦根据他多年进行的一项影响广泛的研究称,今后50年内,人脑可能与电脑直接相接。他说,到21世纪初科学家将开始进行把芯片和人脑直接相连的开发工作。 剑桥大学材料科学教授科林·汉弗莱认为,设想外科医生能够把刻在微型芯片上的微型记忆电路加入大脑中并非天方夜谭。只要解决芯片与大脑接口问题,这一设想完全可能变为现实。现在已经能把《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全部内容以分子大小的字体刻在一枚针的针尖上,因此,人们利用同样的技术也可用来开发植入大脑的芯片。 这种联系会使人凭借植入人脑中的芯片携带整套《大英百科全书》,使人脑以碳为基础的记忆结构和电脑芯片发生直接联系。这种联系还会大大增强大脑的功能,因为这一水平的芯片对信息存取的能力可以与人脑相媲美。科克伦的研究表明,到2015年,这种联系将成为可能。到那时,电脑将能直接接收人脑的意念,或解除病人痛苦,或让人通过意念来操纵机器。电线将能替代神经,甚至可以把记忆集成电路块装入大脑,从而使大脑具有不可思议的高智商。 人的大脑功能分成两大类,即那些由大脑中某些界线分明的区域执行的功能以及那些执行部位不太明确的功能。也就是说,一类是明晰功能,另一类是模糊功能。这一科幻设想的目的是采用芯片替代那些执行部位明确以及受到某种程度损坏的功能。 1.第三段中“这种联系”一词指的是 A.芯片和人脑之间的直接联系 B.记忆结构和电脑芯片发生的直接联系 C.电脑与人脑之间的联系 D.外科技术与电脑技术之间的联系 2.第三段中“这一水平”指的是 A.增强大脑储存能力的功能 B.大脑的记忆结构和电脑芯片直接沟通 C.用电线替代神经甚至把记忆集成电路块装入大脑 D.具有超大规模储存能力和超小体积 3.人们如果真能将电脑芯片植入大脑,并能成功的与大脑直接连接,那么这一突破将会带给人类的好处是 A.使大脑具有极强的记忆力和思考力 B.使人能够将意念传给电脑,并通过意念来操纵机器 C.使大脑受到损伤的人得到康复 D.使电脑代替人脑来进行工作 4.这四段文字所表达的重要信息是 A.今后50年内,人脑将可能与电脑直接相接 B.科学家将进行把芯片和人脑直接相连的开发工作 C.电脑对信息存取的能力可以与人脑相媲美 D.目前,制约电脑植入人脑的关键是电脑与人脑的直接连接问题 【答案】 1.C信息点在第二段和第三段首句 2.D 3.C 4.B(说明中心在首段)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免费教育资源网(http://ttshopping.net/)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