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很快,变化也快。哲学专业现在怎样?昨天,记者采访了南大哲学系的在读研究生小周同学。 据小周介绍,他是南大2004届哲学系本科毕业生,他们班34人,考研、出国留学和去西部支教的学生近20人。当年就业的同学10多人,小周记得,1人去江苏电力建设,工作岗位是行政人事;1人去杭州某中学教政治的;1人去上海南孚电池,做市场营销;1人去南京力联集团做行政秘书;1人去西藏地区做宣传干事;1人去天津做公务员;1人去大连某企业做营销类工作;1人去四川平安保险公司做人事管理;1人去上海某公司做人力资源管理;1人去广州某海关做秘书;1人去广东某市的发展银行做信用卡业务。小周肯定地说,他们班当时就业的同学,没有一个人是以哲学为业的。 小周告诉记者,他2000年考南大,第一志愿选的是经济学,分数不够被调剂到了哲学系。 “我们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是调剂录取的。”据小周了解,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是哲学专业就业最困难的4年,近两年情况稍有好转。 2004届南大哲学专业就业率 一、毕业研究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毕业生35人、就业率85.71%;科学技术哲学:毕业生13人、就业率92.31%;逻辑学:毕业生5人、就业率100%;中国哲学:毕业生27人、就业率88.89%;外国哲学:毕业生11人、就业率100%。 二、本科生 哲学:毕业生人数34人、就业率100%。 2004届江苏高校哲学科类就业率 一、毕业研究生:毕业生199人、就业率94.47%。 二、非师范类本科生:毕业生54人、就业率90.74%。(数据来源于江苏省教育厅编发的《2004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郑正) ■戚老师视点 复考之初入学重于专业 高考结束之后,摆在考生和家长面前的大事就是如何填报高校和专业志愿。选学校还是选专业?进“大门”后如何进“小门”?成了多少考生和考生家长的两难选择。其实,从回顾对比中,我们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1977年,因“文革”中断了10年的全国高校招生统考得以恢复,总计有570万人报名参加高考。77级新生于1978年初入校,全国共录取新生27.297万人,录取比例为29:1,录取率仅4.7%。 今年全国有867万考生参加高考,计划录取数达475万人。江苏今年高考考生达到47万余人,高校在江苏招生计划30.7万人,加之高校增投计划,预计录取率逾70%。 从1977年-1980年,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都处于匮乏状态,“上大学”远比“学什么”更重要。当年的招生办法规定高考是“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优先保证重点高校”,所以报考重点院校的考生为数众多。1978年全国有高校405所,教育部确定的首批重点高校88所,到1979年底又增至97所。 据南京大学校史资料显示:1977年恢复高考时,全校只有12个系、51个本科专业,人文专业与理科专业之比为9:42,当年录取4年制本科生885名,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哲学系被看作是诸多专业中的“王冠”,新生录取时有优先挑选权。 尽管如此,与理科专业相比,当时的南大人文专业还是“短腿”,而随着高考的恢复,学校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人文学科建设,到1981年前,先后增设或恢复了日语、经济学、图书馆学、经济管理、法律等专业。到1979年,该校3年入学的普通班新生已达3600余人,有500多位教师为学生开出256门课程。 这一时期考生选择高校和专业的总体趋向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争取入学机会、服从国家挑选;文理学科并重,几乎无冷热之分。(戚若予) ■记者手记 77级学生通读天文地理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伊始,哲学专业炙手可热。去年8月,记者接到报社布置的“寻找77级”这一重点选题,在采访中与多位南大哲学系77级的学员有过交流。印象较为深刻的是,尽管属于文科,但南大哲学系的学生除了必修的哲学课程外,还要学习社会学、法学、地质学、天文学、数理逻辑等等,甚至请过神学院的牧师来给大家讲宗教学。 南大哲学系77级共招收77级学生72名,同学常常以成为“72贤人”勉励自己。 面对就业,在国家分配的岗位上始终坚守、修炼内功、深化内涵、一干几十年,是77级学生最普遍的心态。也许正是有了这种心态,加上自身扎实的内功,南大哲学系77级学生中出了中纪委廉政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中国行政管理》杂志主编,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江苏省社科院院长,江苏省建设厅厅长等人物。他们大多数活跃在行政、政法领域,至今仍从事严格意义上与哲学相关工作的,却为数不多。最初的哲学系现在也已经被细化,从中分离出了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社会学系、法律学系等诸多学科。现在看来,有的学科远比哲学系更“热门”,但哲学系77级学生创造的经验价值和精神财富永远不会消减。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