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修订说明 2006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试大纲》对“考试范围”做了局部调整和文字上的修订。 各学科具体修订内容如下: (一)政治 1.增加的知识点: (1)在经济常识第3章第(1)节“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中增加“企业兼并与破产”; (2)在经济常识第8章第(2)节“对外贸易”中增加“关税”知识点。 2.调整的知识点 (1)005年修订大纲时增加了“科学发展观”的知识点,并把它放在哲学常识“规律”一节中,但考虑到考试大纲在“时事政治”中规定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已包含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为避免重复,将“规律”一节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删去。 (2)“时事政治”中“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的考核时间调整为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 (二)历史 1.文理综合的考试范围删除了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的内容,只保留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 2.中国近现代史部分适当突出了全民族抗战的内容,如增加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的条目。 3.修订了一些表述不完整或修饰性较强的文字。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删去了“专制主义”,“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冲突”改为“世界政治的发展和地区冲突”等。 所改内容均遵《教学大纲》范围。 (三)地理 地理科的考试内容从内容的覆盖面和能力要求方面都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动。主要作了三个方面的改动:1.删减了超出现行教材的非地理性的内容:2..对大纲中表述不统一的部分进行了改写,使各部分的内容表述更加一致,更加明确;3.对个别次级标题进行了改写,使之能够概括其下的具体考试内容。具体说明如下: 1.将自然地理部分“2.大气(2)对流层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的运动”中的“气温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中的“水平”二字删除。改动后为“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这样使得大纲中关于气温的两个部分的表述比较平衡,前面是“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后面要求的则是掌握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比较没有改动的文字表述,现在的表述更为简洁、准确、全面了,避免了原来的表述似乎有不要求掌握气温垂直分布状况之嫌的问题。 2.纠正了自然地理部分“2.大气(4)天气、气候与人类”中的一个印制错误。即在气象灾害的表述中,“寒潮、台风、暴雨、大气等气象灾害……”,“大气”是“大风”之误。更正后为“寒潮、台风、暴雨、大风等气象灾害……” 3.对自然地理部分“3.海洋(1)海水的性质和运动”中表述不全面的地方给予了补正。即原来的“海洋表层平均盐度、温度的变化规律”,给人一种似乎不要求其分布的错觉。改为“海洋表层平均盐度、温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4.自然地理“4.陆地(1)陆地的组成要素”不能涵盖下面的全部内容,存在纲目与细目不尽一致的毛病。在其后增添5个字,成为“(1)陆地的组成要素和地壳变动”,比原来的表述有所改进。 5.自然地理“4.陆地(3)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的第一个细目的最后4个字“资源问题”,过于笼统,将其更改为“人类对陆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使得大纲的该部分要求明确具体,便于掌握。 6.人文地理“1.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1)农业”的第一个细目“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与工业采用术语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存在不统一的问题。故采用术语表示,改为“农业区位因素”。 此外,在“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中,将“非选择题”改为“综合题”。因为“综合题”能更贴切地表示试题类型。 二、考核目标与要求 2006年仍坚持已确立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核目标与要求。考核目标是根据考生完成测试的思维过程制定的,包括: 1.获取和解读信息 所谓信息,即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信息即发现、收集信息,解读信息即是对信息的理解。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因而更明显地表现出个体的思维能力。在知识内容迅速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整合的当代,这种捕捉新的讯息,感受新变化、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就更凸显出其重要性。 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首先表现为审题的精准,其次是能把握各种信息的性质,回应信息提供的情境。事实上,对信息的处理将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 纵观几年来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已呈现出提供大量新素材、新信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分析解决问题思维能力的特色。 信息的获取和解读不等同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理解。它们在获取的渠道、目的等方面是不相同的。对知识的获取主要由课堂或其它形式的教学过程完成,其主要目的是奠定学习者的文化基础;而信息获取的路径较之学习更为宽广,其目的除丰富社会体验、文化内涵外,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信息传递的内容,准确地分析事物的实质,判断事物的发展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文化基础愈深厚,对信息感受愈敏锐,对信息的理解和分析愈深刻,判断事物则愈准确。 2.调动和运用知识 所谓调动,是指对原有知识资源的支配。调动和运用知识即通过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启动了原有的知识储备,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表现为能将接收到的信息迅速与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的联系,并自如地调用或驾驭有关知识、规律、原理等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因而这一能力目标既检测受试者的思维速度与品质,以及其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备程度,又是对学习意义的深化。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