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5】学子恋家,外地高校降分翘首以待 案例:重点中学高三学生小许,老师觉得他上本市本科院校的可能性不大,建议他一本选择一所外地有名气高校,可小林和其父母都执意不肯,最后他的考分只能上本市的二本院校。 分析:每年外地高校在沪都完不成招生计划,今年高考第一批招生又有11所外地院校实施降分录取。而在第二批招生过程中,有50%以上的外地高校有十几个硕士点,还有不少外地高校有博士点和博士流动站,与上海一些二本招收高校相比,这些外地高校有更浓郁的学术氛围,对学生今后的深造大有裨益。而且外地高校对那些冲不进上海一流大学的考生来说是一个理想选择。 锦囊妙计:对于一些立志要上本市大学却差口气的学生,或者想换个环境开阔视野的高三学生可以把外地名牌高校填写在第一志愿,其他考生也应该填好外地高校志愿。同时记者提议,在外地高校降分补填志愿仍招不满的情况下,有关部门能否通过网上或声讯电话再进行补填,让更多的考生有去向。 【问题6】二志愿高分考生,能否“花落”理想大学 案例:区重点的小邵一心想冲上海交大,但把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填在第二志愿保底。可高考小邵考了490分,和交大最低录取线有一定差距,尽管她进入了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的最低录取线,由于不是第一志愿,她未能进入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分析:每年都有很多高分考生因为第一志愿“落空”而不得不进入第二志愿的候选队伍。目前北京、湖北、重庆等地一些高校都推出了保护高分二志愿考生的措施。尽管很多上海高校表示在第一志愿招生不满的情况下会招收第二志愿,但有些学校规定二志愿考生不能选择热门专业,还有些学校如工技大等由于第二志愿填报人数过多,所以会造成第二志愿录取分数比第一志愿录取分数高出20分左右。 锦囊妙计:目前上海没有保护高分二志愿的措施,所以考生在填写第一志愿时必须慎重,不要过于冒险。记者也建议,本市的高校能否“以考生为本”,对二志愿高分考生“网开一面”? 【问题7】名校火爆,“大小年”并不一定管用 案例:实验性示范性学校的小姚在班里成绩不算拔尖,为了让他能万无一失进入上海的名牌大学,姚爸爸查看上海几所高校近两年的招生录取分数表来摸“大小年”规律。姚爸爸发现复旦去年的分数很高,他想“一年大,一年小”,就替儿子填报了复旦大学。结果分数离复旦就差一口气。 分析:许多学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大多会参照前一年各高校的招生录取分数表,有的甚至会连翻几年的招生录取分数表来寻找“大小年”规律。尽管有些学校的确会存在一年分数高、一年分数低的情况。但对于复旦、交大、上外等高校来说,他们的分数每年都居高不下,不存在“大小年”的规律。目前许多外地院校的“大小年”较为明显,但如人大、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外地名校也不存在大小年的规律。 锦囊妙计:在填报志愿时,不要盲目跟从“大小年”规律,希望能够从中投机取巧。考生还是应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填写最适合自己的高校。而且家长和考生看“大小年”时也不要轻易下结论,如果两年的投档录取比例上下只浮动了1%,并不能算是有大年和小年的区别。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