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资源简介:
6最后一课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诵读文本,掌握“郝、叟、哽、懊悔、祈祷”等字的读音及在文本中的含义。2、细心揣摩、领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3、反复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过程与方法:1.熟读课文,领会本文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2.理解并体会文中一些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3.自主——协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教学难点]: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教法学法]:朗读法、复述法、讨论与点拨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介绍写作背景《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于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以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教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二、作者简介都德,法国小说家。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以此确立了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他是一位多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