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教材试用的若干思考
肩负着培养未来人才的重任,版式新颖、图文并茂的中
学数
学实验
教材(下文简称新
教材)终于在2001年走进了中
学课堂。在理念、体系、形式和内容等方面新
教材都有了巨大的转变,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素质
教育的宗旨。但正如所有改革的初始,新与旧之间总会产生摩擦与碰撞,新
教材在带来新理念、新思维的同时,给中
学课堂也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广大
教师也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领会新
教材,把握新
教材,使
教法改革与
教材改革达到完美统一,在蓬勃发展的
教育改革中充分展示新
教材的魅力呢?经过一段时间的
学习和实践,我认为,在新
教材
教
学中我们应在
教育观念、
教
学方法以及激发
学生的
学习兴趣、培养
学生的数
学思维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和研究。
一、深刻领会新
教材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
教育观念
实验版新
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
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通过
教授数
学知识,使
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
学知识和技能,为
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
教材首先对
教师的
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
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
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
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对此,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要立足
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参与未来竞争的需要,切实转变
教育思想,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着力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
教
学思想的转变是用好
教材、搞好
教材实验、提高
教
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只有我们的
教
学观念与新
教材基本理念相吻合,熟悉进而研究新
教材和新的
教
学方法,从而逐渐过渡到熟练地驾驭新
教材,才能变挑战为机遇,更好地使用新
教材,使新
教材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充分利用新
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努力激发
学生的
学习兴趣
心理
学告诉我们,
学习兴趣是
学生对
学习活动或
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
学生对
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
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
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
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对培养
学生的
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如,在初一数
学第一章节中加入了"丰富的图形世界",从
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物体出发,开辟了初中数
学的一片新天地,一改旧
教材中抽象的"字母表示数",避开了
教
学的难点,使中小
学知识的过渡变得自然、平和,消除了
学生对中
学数
学的畏难心理,更有利于激发
学生的兴趣,这些都只是新
教材自身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优势所在。在
教
学过程中,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强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
学生的
学习兴趣;以数
学的广泛应用,激发
学生的求知欲望;以我国在数
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激发
学生的
学习动机;还要挖掘绚丽多姿而又深邃含蓄的数
学美,给
学生以美好的精神享受,培养
学生对数
学的热爱。总之,我们应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不断激发
学生
学习数
学的兴趣,让大家感受到数
学中充满了美,数
学也是一门生动活泼的科目,以取得更好的
教
学效果。
如,在
教初一数
学“几何体”部分时,我们可以鼓励
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寻找或制作
教材中的几何体并拿到课堂上来。在寻找的过程中,
学生就开始对几何图像有了感性的认识。当
学生寻找、制作的东西成为课堂上的
教具时,
学生兴趣高涨,
教
学效果远比
教师拿来现成的
教具要好得多。又如“正方体的表面展开”这一问题,答案有多种可能性,此时,我们应给
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发挥的空间,让
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并用“冠名权”的方式激励
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
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增强了
学生的自信心,课堂上
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无形中营造了一个活泼热烈、充满生命活力的
教
学氛围。
三、围绕过程与方法,加强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
学
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有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改革后的新
教材也将数
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这是培养数
学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在新
教材的
教
学中,我们应紧紧围绕这一点,从
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
教
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
学生参与的
教
学环节,引导
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获得数
学知识,发展数
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1.引导
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
传统的
教
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常常是要求
学生死记硬背。新
教材给我们开拓了新的思路,我们应积极引导
学生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
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
学生数
学思维的严谨性。
2.引导
学生积极参与定理、公式的发现与证明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让
学生掌握数
学证明的思想脉络,体会数
学证明的思维和方法,培养
学生数
学思维的独创性。
3.利用新
教材中多次出现的一题多解的例子,引导
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不同角度、不同思路的探索过程
通过一题多解让
学生寻求不同解法的共同本质和思考方式的共性,最终上升到多解归一、多题归一的高度,使
学生初步掌握数
学方法和思想。如第三章"a能表示什么"一节中,有一题是通过火柴棒摆正方形来研究正方形个数与火柴棒根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让
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答案虽然一样,却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一过程既让
学生
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又扩展了
学生的思维空间。
4.鼓励
学生积极参与开放性课题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
学生可以将数
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也是一个极好的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如讲"水位变化"这一节时,在引导
学生探讨完例题后,可以让
学生从实际生活当中寻找与例题相似的数据处理问题,像股票的涨跌、潜艇的沉浮等。由
学生自行设计数据表格、提出问题,利用所
学知识解决问题、给出评价,做成一个小型的数
学报告或数
学
论文。通过这种开放性课题的研究,
学生既提高了数
学语言的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获得了新的知识,增强了合作意识,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5.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因此,我们可以将
学习内容设计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引发
学生更多的提问,启发
学生的思考,逐步使
学生
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
学问题,
学会用数
学观点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并用数
学方法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建立数
学模型的思路和方法。如,讲到"可能性"这一节时,可让
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彩票中奖率进行研究,比较各种形式的彩票中奖率的高低。
6.营造以
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
改变课堂上传统的老师问
学生答的旧模式,更多地采取讨论、辩论等方式,让
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
教
学中。问题可由
学生来提出,结论由
学生来探究,方法由
学生来摸索,结果由
学生来评价,甚至可以让
学生上讲台讲解。鼓励
学生标新立异、挑战知识权威,使
学生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促进
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精确把握新
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使用新
教材
中
学数
学
教
学从"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
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模式,着眼于数
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既是实施素质
教育的要求,也是新
教材的精髓所在。在新
教材的实践中,我们应精确把握其精髓,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
教
学方法上进行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并结合近几年
教改中涌现的激励式、探究式、发现式、情趣式等优秀的
教
学法,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新
教材的特点,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利用,逐步形成有新
教材特色的、符合自身实际的
教
学法,更好地开展新
教材
教
学。
在课堂
教
学中,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对课程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适,灵活使用新
教材,设计出新颖的
教
学过程,把枯燥的数
学知识转化为激发
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发他们的进取心,这也是衡量课程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新
教材中安排"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等内容,我们可以利用新
教材这种富有弹性的课程设置,结合
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
教;利用新
教材相对较为宽松的课时安排,选择更为合适的时机和内容,开展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让
学生将所
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从应用中体会数
学的快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科
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动向和新趋势,及时地应用在
教
学活动中,进一步体现数
学的实用性等等。
在新
教材的实践中,我们还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
教
学资源,为
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
学习素材。如,在初一数"几何体"的
教
学中,我们可以用三维动画制作成多媒体
课件,立体、形象、直观地讲解几何体的各种要素,有条件时还可以鼓励
学生自己编程制作
课件。
在新
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
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对此,我们不能轻易地进行否定,而应该从创新
教育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去理解和使用新
教材。如,初一数
学"绝对值"这一节中的"试一试",
教材中提到"|a|"的问题,因为在此之前并未
学习字母能表示数,所以
学生难以理解。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是可以把这部分题目挪到下一章去做;二是引导
学生自己从书中其它章节找答案、找工具,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种方法采取了回避困难的态度,这样做不利于
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养成,有悖于新
教材的宗旨。我们应当选择第二种方法,它既可以激发
学生的探索兴趣,又可以培养
学生独立获取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
教法改革中,我们还应防止矫枉过正,避免走进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的误区。
研究表明,课程改革的成功有赖于
教师切实有效的实施。在创新意识强烈的优秀
教师眼里,
教
学并不是一项普通的工作,而是一门艺术,只有结合
教
学规律以及
教材和
学生的特点,不断更新
教
学模式,创造性地使用新
教材,才能真正达到新
教材培养创新能力的育人宗旨,才能创造出
教
学之美,体会到
教
学之乐。
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在创新
教育蓬勃开展的今天,社会对新
教材充满了期望,
学生对
教师充满了期待。我们相信,在广大园丁的努力配合下,新
教材必将如新世纪第一缕和熙的阳光,照耀着我国
教育较为欠缺的创造性快快成长,让那些充满灵性的心智焕发出无限的创造力。

[
返回上一页]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