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都在提倡“学习型社会”,媒体上也有几个典型。如浙江有一个二三十岁的女厂长,由于小时候没完成小学学业,遂重新到一所小学里去补课。再如,昆明有一年近九旬的老妪,年轻时曾留学美国,现在重新读起了研究生。
我注意到,这些事例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主人公都是本已离开了学校的,现在重新返回学校读书,这暗示着一种“学校中心论”的观念,即人们认为,学校是唯一的教育场所和教育渠道———“业余教育”说的是下班后不吃饭直奔学校,“继续教育”说的是毕业后还要继续到学校里去接受再教育,“终生教育”说的是这一辈子要在学校中度过。于是乎到处有人在办学。
笔者以为,“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打破“学校中心论”,提倡校外教育、社会教育,“学习型社会”的核心武器是“社会型学习”。学龄前教育和毕业后教育与学校教育应该是同等重要的。
我趋向于认为,社会教育是一种比较泛化的教育。这有三个含义。一,没有校园和教室,也没有职业教师和教学工具。二,正是因为没有这些固定的东西和条件,使这种教育的范围反而更加宽泛了。“三人行,必有我师”也许是个极端的说法。但起码来说,在各种场所、各种行业里,确实都有我们学习的榜样,值得我们尊称为老师的人。另外,我们一生不应该只在某一个专业上学习,还应该在与本职工作不太密切相关的领域有所了解和思考。而就这一点来说,社会教育比学校教育的优势更加明显,学校教育,尤其是非综合性大学里的教育,相对来说是狭隘的和太专门的。
媒体在整个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育上也当仁不让。现代知识分子栖身和发言的地方有两种,一是学校和研究机构,一是媒体。我们一般习惯于在媒体前冠以“大众”字样,并强调媒体的方向是大众化,即把许多专业性的东西简单化,稀释、咀嚼、反刍给大众。这话可以反过来说,即媒体的职责一方面是普及,另一方面则是提高。普及是手段,而目的是提高。如果媒体抱定的宗旨是提高大众的水平,那么“大众化”实际上是“化”大众。在媒体类学校里,学生当然是大众,其规模要超过一般意义上的学校,少则十几万、几十万,多则数百万,其对社会运作甚至对历史进程的影响都是不可限量的。大众的兴趣和口味真可谓“众口难调”,所以栏目应该尽可能地丰富多样,宁愿参差不齐,也不要千篇一律。当然,媒体不应该只满足于规模上的平面影响,还应该有精英性的实质影响,多吸引专家来发言。除了外请的专业人士,媒体本身的从业人员,尤其是编辑、记者也应该专业化,也应该承担起教师的职责。
现在有好多硕士、博士在媒体供职,对于媒体的现代化建设、综合层次的提高,具有特别的意义,能使媒体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迂腐与呆板,呈现出朝气和血气。受众对媒体的期待除了大量的鲜活的信息,可能还要有观念,以给他们的日常生活乃至人生方向提供咨询。随着受众水平的提高,他们对后者的需要会越来越强烈。而现在我们的许多媒体只注重前者,对后者却不以为然。如果媒体的作为只是知识的传承和信息的传播,那么它只是中学,而不是大学。
现在的媒体有两个现象值得警惕。一,一些硕士、博士到媒体工作后不久,就自愿或被迫忙于大众化,再往后,就被大众化了,变得和光同尘,与芸芸众生没多少区别。他们不再努力充电,甚至连新闻稿、侧记等东西都不愿意自己亲自动笔写,一到会场就嚷嚷着要新闻通稿,或要主办方替他们捉刀,回去拼贴在栏目里就算万事大吉了;年复一年,最后坐吃山空,把原来储存的知识积累悉数用光为止。欧美的记者很少用新闻通稿敷衍了事,即使有通稿,他们也不愿意照用,而是要尽量地多问、多了解,写出有独家报道特色的东西。节目主持人可能是美女,也可能是丑男,但都是专家型,而不是一伙光凭伶牙俐齿的小姑娘。
二,有些编辑或缺乏创新意识,一看别的媒体有火暴的栏目,就依样画葫芦;看到有作者在别的媒体开设专栏,写得不错,也去约稿,所谓发掘新作者主要靠的就是这个途径;弄得那几个作者忙得捉襟见肘,只好拿烂稿子来应付。一时间,好多家相关媒体的作者就那几副面孔,媒体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如果不同的学校用的老师就那么几位,他们培养学生就好像是机械复制式的生产了。
因此,媒体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思想;不仅要有庸常的思想,还要有高深的思想。只有多层次、多样化的媒体,才能对社会、对文明起到更加有益的影响。
北塔,原名徐伟锋,男,苏州人,英语文学学士、比较诗学硕士,现供职于中国作家协会现代文学馆。主要著作有中英文对照个人诗集《正在锈蚀的时针》等,主要学术专著有《吴宓传》、《戴望舒传》等,主要译著有《哈姆雷特》、《小勋爵》、《欧洲幽默文化史》等。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