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贵有疑”,古人多有论述,但为什么要有疑,怎样从无疑到有疑,却没有详尽的论述。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局限:经验感悟,微言大义,但缺乏详尽的推理和论证,更缺乏实证和操作途径的探索。
疑,即问题,困惑。而“问题”一词,“能指”十分丰富:有缺陷、毛病、弊端,可以说有“问题”;有困惑、不解,可以说有“问题”;有麻烦、危险,亦可以说有“问题”。疑,应理解为认知的冲突,就是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信息、观念、刺激相互矛盾,因而引发冲突的心智状态。
有疑,而经过认知冲突的解决,使得认知结构更加高级和完善,世界随之扩大,内心更有包容性,这就是心智的开启、去蔽,智能的提升。
譬如说,对于“交通工具”人们一般按用途将其分为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上运输和航空运输的工具,如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有人会问:马和骆驼是不是交通工具?它们应该属于哪类?这就是真实的问题,它能够引发认知冲突,并对以上分类提出挑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要么对以上“交通工具”进行界定,将马和骆驼排除在外要么重新分类,将马和骆驼包括在内。
“学”之所以要有疑,就是因为如果只简单地接受现成结论,学习者头脑中可能充塞了许多“认知的堆积”,而没有获得思考策略与思考习惯的发展那些结论性的东西不过是皮毛的、呆滞的、惰性十足的,而不能转化为个体的智慧。
从生疑到析疑,最终到释疑,这就是认知加工的过程,也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
有效教学极其重要的特征就是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作为教学的目标去追求。如小学数学《时分秒》、《年月日》的学习,重要的不是让学生掌握一小时有多少分,一分有多少秒,一年有多少天,大月小月是如何分布的,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比如为什么一天是24小时而不是10小时或20小时?为什么有“北京时间”而没听说过“上海时间”?为什么有“上午时”和“下午时”?一天24小时,可钟表上为什么只有12小时等。这些问题不见得一定要回答。让学生带着问题成长,培养学生什么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这十分重要。不惟书,不惟上,不轻信,不盲从的理性精神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来培养。
值得指出的是,对于问“问题”,许多老师有一个潜意识的错误观念,即:不懂才会问。在课堂上经常听到老师对学生说:“谁还有不懂的地方?可以举手提问。”而刚才我都讲得清清楚楚,你为什么还不明白?不明白就是你没有认真听讲……如此一来,还有谁敢提问?
其实,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学生只有敢于提问,并善于思考,他们才能成长为有头脑、有智慧、内心丰富的人。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