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立老师的来信,提出了一个目前教师考核评价中的突出问题:由学生来给老师打分,合理吗?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展,随着新课程所提倡的师生平等对话、师生互动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针的贯彻,传统的师生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天地君亲师”的神圣排序,“一日为师,终身是父”的伦常至理,已不再有人提起;曾被家长默许的教书先生打手心、打屁股的惩戒方式也没人敢再尝试;“师道尊严”这杆大旗,从“文化革命”引发的大辩论起,就已扑倒在地。当年孔子去世后,他的学生争相搬到老师的坟墓旁边来住,为恩师守庐,以至年深月久,形成了壮观的“孔里”这样的故事,对于今天的学生,更是天方夜谭了。
无疑地,这些都是历史的进步。随着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发展,许多高校以至中小学校,开始在教师考评中引入了由学生打分的方式。学生打分这个方式本身,有它一定的合理成分。因为教师教学的直接对象就是学生,那么由学生来参与评价教师教得好与坏,也是合情合理的事。学生的反馈作为参考,有助于学校和任课教师了解教育教学效果,以便于今后的改进。
但正如晓立老师反映的那样,有些学校把学生给教师打的分数直接加以统计,作为教师期末考核、评优和颁发奖金的一把重要的尺子,这就很值得商榷了。我们都知道,中学生在各方面都还不成熟,要求他们完全出以公心、而不是以个人好恶来评价自己的老师,几乎就是奢望。同样,我们也不能指望所有的老师做到不管学生怎么打分,都坚持原则,严格要求,该批评的批评,该教育的教育,不迁就不懈怠。如此一来,学生打分会造成哪些后果呢?老师上课不敢管纪律,不敢批评、约束学生,平时想法子哄学生高兴,恐怕都是不可避免的了。
我总觉得,在教育这个行当里,教师和学生是一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不能本末倒置。当然不能否认,一些好教师往往善于从学生那里也接受到某种教育,这也反映出老师的水平。国家给老师发工资,就是让老师来教育学生,管理学生。如果一项制度改革束缚了老师教育管理学生的手脚,就不能算是一个好措施。
改革走到今天,我们该拿什么来评价教师?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教师的综合素质、师德水平究竟该如何检验,如何量化?怎样的评价制度和方式才更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积极性的调动和师生关系的改进?人们都还处在探索阶段。今天本专刊发表的青岛市市南区“考老师”的做法,也是一个探索的例子。我们期待着一个或者多个更科学、更合理、更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考评方式出台。
《中国教育报》2003年2月15日第3版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