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拓
宽新基地。国家实施拉动内需的政策,有很多新地方开始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地区是我**劳务输出的着眼点,是拓展劳务输出新基地的落脚点,通过定向式、订单式的培训输出,使我们的劳动力实现稳定输出的新目标。5、加强服务,依法做好维权保障工作。
金融危机给许多企业造成了生产困难,经济效益下滑,打工人员工资下降,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缩水。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农民也会遇到土地承包权和土地流转方面的实际问题,在这种特殊条件中,我们更加高度重视依法维护外出打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在以提高农牧民工权益保障为目标,以建立健全农牧民工维权体系为重点,发挥司法援助体系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农牧民工提供法律服务、法律咨询,依法维护农牧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探索维护农牧民工权益的有效载体和组织形式,规范招工单位、用人单位、务工者之间的劳动关系和权力义务,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对拖欠和克扣农牧民工工资、劳动安全无保障、劳动市场秩序失范等问题进行认真查处,不断优化环境。通过政府积极有效的服务,解除外出打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6、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劳动力转移是**委、行署确定推进的民生工程,是**委、行署连续两年确定的为民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是旗县市重点考核指标。按照**委(扩大)会议的要求,**行署于3月12日召开了全**劳动力转移座谈会,会上杨春山副**长做了重要讲话,史国富主任对今年工作作了安排和部署,并明确提出了工作要求,突泉县等6个地区和部门交流了工作经验。会议要求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大胆探索,扎实推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1、培训是劳动力转移输出重要环节,由于培训资金少和部分外出打工人员对培训认识不高等问题,导致我**外出打工人员培训比例较低,特别是技能培训人数少。培训是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面临最紧迫、最重要的现实问题,也是今年工作的难点和重点,现在的突出问题是企业大量需用有技能的农民工,而我们的大多数农民工没有技能,这种人员既多又少的供求不对称,不平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2、培训项目和培训资金分散形不成合力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建议在旗县市加大政府调控力度,**劳动力转移办公室继续指导跟踪,进一步充实完善突泉县整合资金的做法,尽快形成方案,报**委、行署批准后在全**各旗县市推开。
3、地方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建议向通辽市学习(通辽市从2007年开始实施农民工转移培训五年工程,市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旗县财政每年投入100万元),建议我**从今年开始实施五年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财政每年投入300-500万元,旗县市财政每年投入100-200万元,纳入财政预算。由劳动力转移办公室重点对当年“两后生”新生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后输出。
4、目前除扎旗外,其它各旗县市尚未设立劳动力转移常设机构。建议各旗县市要在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办公场所等方面加快落实,形成长效机制。
四、下半年工作打算。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良好氛围。
宣传引导、典型示范是推动工作开展的有效方法。要选择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经验为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典型事迹,发挥典型的积极作用,营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浓厚氛围,形成外出务工光荣,务工增收光荣的局面,把政府的行为转化为农村干部和群众的自觉行为。各旗县市要充分利用本地外出务工的致富好典型,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外出务工人员致富后的现身说法,鼓励农民放弃多年“面向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模式,从垄沟里走出来,走向社会,走上致富路。
2、进一步加强培训工作,以培训带动输出。
当前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将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我们要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制定周密可行的培训计划,分门别类有针对性的做好准备工作;要将培训和输出有机结合,形成“以培训促输出,以输出带培训”的良性互动机制;要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的劳务技能,重点抓好职业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搞好创业培训,为广大农民进城创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要改进培训方式,增强培训效果。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培训,要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要积极采取“订单式”培训、“定向式”培训、“校企联办”培训、“校校联合”培训等多种形式,坚持长短班相结合,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根据市场需求和农牧民工的愿望实行“点菜单式”培训,企业需要什么专业的人员,我培训什么专业的人员,农牧民想提高哪方面技能,我帮他提高哪方面技能,确保培训一批、就业一批、稳定一批。
3、加强整合资源,着力打造劳务输出品牌。
劳务品牌说到底,就是知名度、信誉度。劳动品牌具有昭示、引领的作用,它可以带动众多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劳务品牌一方面能有效地增强农牧民工市场竞争能力,减少打工成本,降低外出盲目性,另一方面,通过品牌的示范效应,能有效地扩大转移就业的数量,提升转移质量,增加劳务收入。各级政府要瞄准市场需求,力争在2—3年内每个旗县市都培育出1—2个叫得响、过得硬的劳务品牌。目前,突泉县的电焊工、扎旗的缝纫工、前旗的汽驾、中旗的民族文化、乌市的家政服务、阿尔山的导游等劳务品牌的雏形基本形成,各地要加大培育工作的力度。劳务品牌的打造要同技能培训相结合,围绕品牌搞培训,以培训打造品牌,以品牌促进培训,使品牌发挥更好的示范效应,带动更多的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
4、加强培训基地和劳务输出基地建设。
通过充分利用各类智能培训基地,分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是实现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定提高的有效途径。一要加强对**职业技术学院、各职业高中及培训中心的培训基地合作关系;二要走出去寻找具有专业特色的职业技术学校,实现定向安置和确保就业的新形式,并确立长久合作关系。继续巩固我**在深圳、北京、天津及东北等地区建立的劳务输出基地,积极主动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用工单位加强协作,多建立稳定的联络方式。加强与劳务输出基地联系,掌握了他们的用工量和用工需求,开展了定向式培训,以确保劳务输出人员的质量。
5、强化维权服务,保护农牧民工合法权益。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维护农牧民工合法权益作为稳定社会秩序、稳定转移队伍、确保劳务经济健康发展的大事常抓不懈。有条件的地区可在务工人员较集中的企业或城市成立外出务工维权组织,派专人驻厂或驻地管理,驻厂管理人员一方面要协调用工单位解决劳务纠纷,依法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搜集和掌握企业或地区用工意向和需求,及时反馈信息,为家乡有外出务工愿望的群体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各级司法部门要把农牧民工作为法律援助的重点对象,引导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积极为农牧民工提供法律服务、法律咨询、依法维权。各旗县市和有关部门要畅通农牧民工维权举报投诉渠道,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设立举报信箱。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在外出务工人员集中的劳务基地建立党、团组织,通过党团组织协调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要把法律常识、城市生活常识、安全生产知识等纳入农牧民培训内容,使其增强法律意识、安全意识、维权意识。各级劳动力转移部门要在200人以上劳务基地,帮助外出务工人员成立“同乡会”民间组织,通过民间组织来维权,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6、劳动力转移输出是解决农民脱贫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和途径,是**委、行署确定的重要民心和民生工程,我们要继续努力,扎实工作,圆满完成**委、行署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