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为什么还要用2400乘以2呢?
生2:我以为小兵也带了一条狗。
师哈哈大笑:对,对,对,原来他以为小兵也带了一条狗,一共两条狗了。这就又提醒我们了,以后看题目时……
生齐说:看清楚,仔细读。
师:很好,这题确实可以这样理解,“带着小狗的小明和小兵”。有可能两人都带小狗,也可以理解为小明带着一条狗。两只狗,就走了4800米。我还真的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这可不是华老师有意设计的。
师:现在请大家说说最后一题,谁来汇报?
生1:4×3.2=12.8(平方米)
12.8+2.8=15.6(平方米)
15.6×0.4=6.24(千克)
(其他同学笑了,看出来第二步好像不对)
师:哦,别说人家错了,还有不同想法就大声说出来。
生2:4×3.2=12.8(平方米)
12.8-2.8=10(平方米)
10×0.4=4(千克)
师:好!孩子,还有不同答案吗?很好!哪个答案对呢?
生:第二个答案对!
师:第一个与第二个不同在哪里?看得出来,这也是一个本领。
生3:他们解题中的第二步不同:上面是加,下面是减。
师:对,区别就在这里。那究竟应该是加上2.8还是减2.8,减还是加呢?
生4:应该是减,因为窗户上不要涂漆,应该用减法。
师:说得真逗!窗户上不要涂油漆,所以要用减法。那这题应该选哪个结果呢?
生:应该选第二个。
师(故意放慢速度):第二个答案是对的?
生5(很自信):我认为这两个答案都不对!因为题目里“小红的房间长4米,宽3.2米。要求南墙刷上彩漆。”这样就必须知道房间的高,而题目里没有告诉我们,所以我认为这两个答案都是错的!
(发言精彩,全班学生主动鼓掌)
师微笑着说:佩服,真佩服!我有两层佩服;一是发现刚才大家做试卷时,他只做了第一题,后面没有做,我猜他在认真审题了;二是发现在大家声音这么高,意见这么集中的时候,他有勇气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是很不容易的。掌声!请大家为他鼓掌!
四、交流收获
师:上完这节课,现在你有什么收获?
生1:审题时看清楚题目,不能盲目下笔。
生2:看题目的时候,看清楚条件与问题,条件与条件之间的联系。
师(板书:审题):那怎么审题呢?
生3:仔细读条件,看清楚条件与问题是不是相干。
生4:做应用题时,看问题最后求什么?就像刚才第4题,实际上仔细看了,就明白了。
师: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窃窃私语)
师:从刚才的练习可以看出,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认真读题,不能想当然,不能根据已有的经验,盲目判断,经验有时候也会害了我们。(师放慢了速度,与学生一起总结)第一步要认真把题目读完,第二步分析题目里的条件、问题,还要注意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有没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当然,解决问题还有其他的一些技巧,我们以后再交流。下课!
点评一
为学生智慧的生长而教
陈惠芳
细数“审题”一课,主要呈现出两大亮点:
1. 学生“出彩”,课堂“精彩”
课堂上,有几处地方特别“出彩”:
第一次是学生在完成测试卷时,华老师宣布“时间到”!可是教室里没有一个孩子做完,华老师装着很惊奇地问:“怎么没有人做完呢?”当很多学生大呼上当时,一个孩子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审题不认真所致。老师问了大家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有收获吗?”学生细读题目,恍然大悟,自然就明白了以后解决问题时,应该先把题目读完。看似不经意的一个问题,教育智慧蕴涵其中。
第二次是完成练习卷的第5题时,由于词义多解,一位学生认为“小明和小兵都带着狗”。华老师颇感意外,但由于他正视了学生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思维流向,在学生出其不意的回答时,才能从容以对,彰显着教学的无穷魅力。
第三次是完成试卷上最后一题时,学生得出了两个答案,华老师让学生选择,到底哪个对?正当全班学生静静地等待时,华老师说:“第一个与第二个不同在哪里?看得出来,这也是一个本领。”实际上,华老师是在暗示着孩子,到底对不对呢?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得出了窗户上不要涂油漆,所以要用减法。老师接着让学生判断这一题应该选哪个答案,学生齐声说:应该选第二个。老师故意放慢速度问:第二个答案是对的?这时,第三个孩子充满自信地说:我认为这两个答案都不对!因为题目里“小红的房间长4米,宽3.2米。要求南墙刷上彩漆。”这样就必须知道房间的高,而题目里没有告诉我们,所以我认为这两个答案都是错的!一语中的,全班学生主动鼓掌!
郑毓信教授曾经这样说过: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是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到纠正,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华老师十分注意如何提供或创造适当的外部环境来达到这个目的,让差错显露出珍贵!整节课,师生都那么地轻松自在,学生从开始的默默关注,稍显紧张,到最后充满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错误的解答,学生都有勇气站起来辩解……一切的秘密就缘于华老师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
思路一“转”天地宽!要使课堂变得有吸引力,成为孩子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成为师生生命活动的场所,就必须努力营造宽松与高洁、明丽与清新的课堂学习氛围,给孩子提供足够自主的空间。华老师真是这样做了。课堂上,始终洋溢着激情,怀着一颗宽容心,处处流淌着对孩子的赏识,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幽默的话语,几段诙谐的故事,构成了强有力的“教学磁场”,孩子经历着好奇、惊喜、迷惑、困顿,最后茅塞顿开。在教学过程的种种细节处:华老师敏锐地发现,及时地开发,巧妙地利用,智慧地引领,点燃了学生自信的火花,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正因了那句话:只有有思想的课堂才能使人感到力量!教学就是这样一种唤醒,唤醒了学生的个性,唤醒了学生的悟性,唤醒了学生的灵性!
但愿我们都能像华老师那样,为了学生智慧的生长而教!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小学)
点评二
学生为何频频“中计”
张楼军
再三细读着华老师的《审题》一课,一个疑问油然而生,而且久久挥之不去:这节课学生为何会频频“中计”呢?
我想,这首先和华老师精心设计的令学生意外的7道习题有关。
最意外的应该是第6题:“如果你已经认真读完了7道题目,就只要完成第1题。这样的测试有意思吗?那就笑在心里,等待5分钟的到来,好吗?”学生为何感到意外呢?我想,一是哪一次的练习不是从头依次做到结束,用得着全盘定夺,整体审题吗?二是哪有试卷中不用做的题目?三是这样的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