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纵横]德育工作要与时俱进
现教传媒网
2003年12月9日
育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万事德为首”,“育人为本”,这是我们的德育理念;“主体合作,实践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我校德育的主渠道;与时俱进,追求德育的实效是我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我们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德育工作:
1.德育的时代性:从德育发展的趋势上来看,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三点:①人性化,②人文化,③人法化。人性化就是倡导符合人性的教育方法;人文化就是教育学生成为一个文明的、心理健康的人;人法化就是让学生具备公民素质,懂得法制社会的游戏规则。“孔融让梨”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在美国,也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兄弟俩为一块饼发生争执,于是请妈妈来分,妈妈只是给了一个规则,并监督规则的执行,这个规则是,哥哥来切,弟弟先拿。这就是“分饼”式教育。中国加入WTO以后,“让梨”教育有过积极作用,但也已逐渐显示出其弊端,“分饼”教育已成为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的德育工作既要发扬传统美德,更要抓住时代脉搏,与时俱进,使德育具有时代性。
2.德育的利己性:从德育的功能来看,德育不仅强调利他性,德育也应该强调利己性。让学生懂得,学生按照社会道德规则来约束自己,做到有道德,对他自己有什么益处,我们认为,这才是“智慧的德育”。这样的德育才具有魅力,才能真正取得德育的实效。
3.德育的有形性:从德育的途径和形式来看,我们通过“学科渗透、活动体验、环境陶冶、社会实践、家校社共育”五条途径对学生实施德育。这五条途径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支撑,从而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做人的各种责任感和责任心。从而,可以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与人交往、与人合作、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等多方面的能力,夯实做人的基础。
4.德育的无痕性:从德育的内容和艺术性来看,我们学校德育的特点是小、近、真、恒、实。即从小处入手,从身边事做起,用真心换真情,持之以恒,收到实效。我们要求教师要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学生的问题;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学生的生活。蹲下来倾听学生的诉说,选择灵活的教育方法,做到导之得法,导之得体,导之得当。使教育不露声色,不留痕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高妙境界。
我校推行“主题合作,实践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是德育取得实效的有效途径。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作,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才能做好。为此,我们要求全体教职工,人人都要成为德育工作者;要求学校处处都要成为德育基地,使德育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