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新世纪,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力度也越来越大。2001年7~8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稿》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数学等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与新的课程体系的确有着巨大的差别,特别表现在目标定位、师生关系、学习方式等方面。贯彻《纲要》和新的《课程标准》、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变革学习方式,而这些方面的实现又都有赖于平等与开放的氛围。平等与开放是实施新课程的基石。
新课程不是对传统课程的全盘否定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一方面要仔细研读《纲要》和新的《课程标准》,领略新的理念和精神;另一方面,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并非一无是处。
我们先来考察一下1995年颁布的《小学语文大纲》和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性质和地位的论述: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好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各门学科,获取新的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意义。
——1995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
通过比照可以看出,无论是《大纲》还是《标准》都确立了小学语文学科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地位”,都认为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这充分说明《标准》继承了《大纲》的精华,并有了新的发展。《大纲》认为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标准》则更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人文性”恰恰更凸现了“人本位”的现代理念。《大纲》注重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辨证统一,强调文道结合,而《标准》则在此基础上更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体验性与探究性的统一,而这更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也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新课程更多的是对传统的不断超越
新课程不是对传统课程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它的一种扬弃,更多的则是对它的超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知识本位”→“以人为本”
中国人传统教学的视野很狭窄,赵匡胤的大臣赵普的那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已流毒千年。到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式的教育理念又走向了另一极端,也就是片面强调专业教育。六十年代有句口号甚为流行,即“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充分表明了当时中国教育的“知识本位”,根本看不到以人的发展为宗旨的迹象。传统的课程将目标定位于认知领域的一隅,“目中无人”,显然更谈不上去理解、尊重、信任、关爱学生了。
《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第一条这样指出: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也这样说: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语文、数学的新《课程标准》中都有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表述,这是贯穿于新课程标准的一根红线。因而,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善教育的教师”这个观念应该渗入每个教师的心田。在这种“人本位”的课程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是志向高远、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特长明显、勇于创新、善于实践的有用之才。
2. 师生不平等→师生平等和谐
传统的课程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有“绝对权威”,师生关系表现为权威——随从的关系,教师扮演着“警察”的角色,师生亲和力严重匮乏,师生之间缺乏平等对话。
新《语文课程标准》第二个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指出,教师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第三个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说得更具体: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在“教学建议”中也指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更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尊重”、“关注”、“爱护”、“主体”、“主人”、“主动性”都充分昭示着:应该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开放;都充分说明了:教师的角色应该有一个彻底的转换。教师应该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且要如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所说的那样:
“与学生们在不同的层面上共同发展,共同体验自己人生的价值,体验自己生命的过程”。
3. 学习方式单一→学习方式多样化
走进传统课程体系下的中小学课堂,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基本上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告诉”式的学习,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另一方面,这种学习方式下的课堂严重闭塞,犹如一座有着城墙和护城河的城堡,学生被禁锢在教室里,教师把他们“像囚徒一样关起来”,因而他们缺少生活,没有交往,更无活力。
这种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把一切学问都呈现给学生,带来了严重的深层的负面效果,使学生变成了一个单纯的客体,一切都依赖于别人,最终形成的是一种维持性的思维方式,一种顺从型的人格,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奴化,而不是解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数学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具备的第三个“基本理念”中这样表述: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这样向我们提出了建议。
从《纲要》到《标准》,处处可见: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是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习方式多样化,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多进行参与性、探究性、体验性和实践性的学习。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