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与“做人•作文”教学
重庆永川市教委教研室 苏武银 周光烈
[摘要] 这次课改强调的“课程设计应注重重建学生的精神生活”的新理念呼唤着作文教学的改革,所以,“做人•作文”教学的提出顺应了新课改,很具前瞻性;另一方面,“做人•作文”教学实践需要“注重重建学生的精神生活”这一新课程理念的关照,为此,我们应着眼于学生“学会做人”的可能生活的建构,应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应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做人 作文 教学
一、新课程理念首先呼唤着语文教学改革,尤其是作文教学的改革。
教育部在大量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一个2000年到2010年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这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个文件突出了这样一个理念:课程设计应注重重建学生的精神生活。郭元祥教授在《课程设计与学生生活的重建》一文中说:“当今中小学教育面临着种种困惑: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学生在课程实施中不能体验到快乐?问题的根源之一在于:中小学课程设计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里,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观照,难以体现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在我国所处的这个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换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转型的伟大时代,关注儿童整个精神生活,赋予教育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成为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课程设计应注重重建学生的精神生活。”①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所以,课程改革呼唤着教学改革。实际上,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这次课改,对语文教育的冲击较大,这是因为,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导致我国基础教育的扭曲异化,语文学科表现较为突出,问题较为严重。当前我国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在于压抑青少年的个性和灵性,压抑他们发明创造的潜能和热情。正源于此,从1997年冬开始,一场全国性的语文教学改革大讨论在全国兴起。媒体参与之众多,内容之广泛,言辞之尖锐,影响之深远,是空前的。这场讨论范围很广泛,但在语文学科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作文教学却遭到忽视。所以,“课程设计应注重重建学生的精神生活”这一新理念首先呼唤着语文教学的改革,尤其是作文教学的改革。
第一,这一新课程理念强调要关注人格教育,而人格教育的关注就必然呼唤着作文教学的改革。人格即个性,是指一个人的各项比较重要和相当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人在生理基础上,受到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一个健全的现代人不仅需要经济实力,更需要人格、道德和精神生活。所以,“没有健全的人格,就没有健全的社会、健全的经济。”②而且,“未来社会评价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程度的标尺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增长的指标与数字’,‘民族精神振奋,国民人格完善,精神文明的高扬,民主的健全’也被作为评价其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健全的人格是21世纪的护照。”③然而,我们现今的作文教学中“人”与“文”分离的现象却非常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倾向:一是成人化倾向,用成人的世故的心态和处世原则去改造学生,致使世故习气压抑了童心,致使学生作文虚假成风,空话套话连篇;二是模式化倾向,把文章作法和合格作文模式化,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三是知识化倾向,把作文搞成了作文知识的不断累积,将作文能力的培养扭曲成作文知识的记忆,偏离了作文课程的性质和目的。所以,课程改革首先呼唤着语文教学的改革,尤其是作文教学的改革,通过解放人来解放文,以解放文来解放人,使文为人发,人以文立,让学生明确写作是为了记述自己的生活,表述自己的情感,培养和提升自己多方面的做人素质;让学生养成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的习惯。日本教育家铃木先生曾用“交换日记”的形式(教师给学生的生活日记加上长长批语,发给学生,并为学生保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摆脱烦恼,走向美好的人生。起初学生都准备了两本日记,一本专为留给自己而写的,另一本是专为交给教师而写的。为了使两本日记变成一本日记,铃木先生花了很长时间同学生进行感情交流,真诚地理解学生,最终学生向教师展示了“一个真正的自我”。可见,教师只要尊重学生个性,去解读学生的内心,去呵护学生的情感,就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形成巨大的人格内在感召力和影响力。
第二,这一新课程理念强调要关注人文素养,而人文素养的关注也必然呼唤着作文教学 的改革。美国的一个有名的专家叫波依尔的说,21世纪的基础教育的学校应当是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最基本的目标应当是发展每个学生书面语言、口头语言的能力,因为语言能力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欧洲国家的基础教育特别关注人文精神,关注语文能力,比如法国和德国,非常强调民族人文精神的弘扬,这是母语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④他们说,语文实际上是思想、道德、伦理、信念的一个载体,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文以载道”,所以,他们强调语文能力是做人的一个起码的基础。新课程所强调的人文素养呼唤着作文教学的改革,而改革作文教学的第一要着不是技巧先行的训练,而是培养一种正确的写作意识,在弄清“为什么写”的前提下再说“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从而让学生以整体的生命投入生活、关注生活,抒写自己;让学生说真话且把真话说得更准确,写真事且把真事写得更生动,抒真情且把真情抒发得更感人,做真人且做得更有质量。为此,中国报刊协会和人教社很具前瞻性地提出了“做人•作文”教学研究课题,要求在作文教学中将“人”和“文”统一起来,以做人为作文之本,用作文促进做人,使作文真正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从教师这个层面来说,可以通过更新作文教学观念来更新语文教学观念,进而更新教育思想,从而真正树立起素质教育思想;可以通过更新作文教学方式来更新语文教学方式,进而更新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从而建构起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发展性课堂教学方式;可以通过改革作文评价来改革语文教学评价,进而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从而建构起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发展性教育评价体系。
二、“做人•作文”教学研究需要新课程理念的观照
为了实现重建学生精神生活的教学理想,中学作文教学的课程设计应以人为本,人文共进,把作文能力的培养融入做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等生命需求之中,融入做人的知、情、意、行的成长之中,融入“人之为人”的语言特质的铸炼之中。其课程教学的目标设计可以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作文教学的目标应着眼于学生“学会做人”的可能生活的建构。长期以来,中小学作文教学目标指向的是单一的“学会作文”,缺乏对学生“学会做人”的可能生活的建构,从而导致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丧失,把学生的整个精神生活定格在既定的教科书和课堂上,作文成了语文知识的“试金石”。虽然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能力是学生知识技能的检验,但在“做人•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关注的仍然是学生的“整个精神生活”,应注重的仍然是“重建学生的精神生活”,这是因为,再好的教材也不过是为学生提供的沟通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案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习得“案例”本身,而是习得“案例”之后的某些更普遍、更有价值的东西。这些东西指的就应是精神生活。
第二,作文教学的内容应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做人•作文”为指导的教材的“活动型体系”克服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内容设计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的弊端,把“作文”的活动设计成了一种“做人”的活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关注的也不只是教材,而应是学生的现实生活。“做人•作文”教学的“生活化”原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写作能力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基础,在写作中做到审题生活化和取材生活化,对某些文体如记叙文还要求语言生活化,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圈内确定写作的方向、内容和形式,做到作文从生活中来,实现人、事、情、文的真正统一。
第三,作文教学的过程应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传统的课程设计注重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是以“灌输”的方式而不是以“体验”、“感悟”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其实,学生的精神生活形式不仅包括认知,还包括体验、感悟等多形式。因此,以“做人•作文”为指导的实验教材以其“活动型体系”突出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就应该给予学生相应的体验和感悟的时间和空间,以生活中最普遍、最本质的东西去打动学生,,引导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在教学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去学会做人,去构建正确的精神生活。
参 考 文 献
①郭元祥:《课程设计与学生生活的重建》,《新课改与学生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7页
②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与“学校文化”的重塑》,载《今日教育》2001年第11期
③邵丽霞:《人格素养是教师素质的灵魂》,载《中国教育报》2001年12月23日.
④钟启泉:《“指导纲要”与学科教学改革》,载《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1期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