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课题
动手操作,发展思维,提高课堂
教
学质量
二、课题的提出
1动手操作是解决数
学
学科的抽象性与
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水平的矛盾的重要手段。数
学是一门抽象的
学科,任何一个数
学概念、法则、公式的产生,都离不开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而小
学生的认识是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动作进行思维,靠直观感知获取知识。因此,要解决
学科性质与
学生认识水平的矛盾,
教
学时,组织
学生进行操作活动,促使
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相互配合,提高感知效果,为
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改变
学生被动听课的情况。传统的
教
学,往往是
教师讲
学生听,即使使用
教具,也是老师演示
学生看,这对低年级
学生来说,
教
学的直观性和
学生的自觉主动的精神,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不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
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同时参加
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很好体现“
学生是
学习的主体”根据我校
教
学实际,要改变
学生被动听课的状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操作活动。
3帮助理解并掌握数
学知识。小
学生
学习数
学知识的操作活动,一方面是手与眼的协调 活动,对数
学材料的动态感知过程,另一方面是手与脑的密切沟通,对把外部活动系列转化为内部隐性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操作时,儿童把外显的动作过程与内部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这时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的小
学生,理解并掌握数
学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4根据九年义务
教育大纲的要求,
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要做到“手、脑”并重,既发展
学生的思维,又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三、指导思想
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数
学是
学习现代科
学技术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小
学数
学是九年义务
教育小
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从小给
学生打好数
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
学习数
学兴趣,养成良好的
学习习惯,增强
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学生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全面贯彻
教育方针,提高民族的综合素质而努力。
四、实验假设
通过操作活动,让每个
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
学习,从而激发
学习数
学兴趣,调动
学生
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
学生对抽象数
学知识能理解和掌握,发展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大面积提高数
学课堂
教
学质量。
五、理论依据
心理
学研究认为,在数
学
教
学中,让儿童动手操作,是符合儿童思维认识过程的,即从形象思维向推行思维逐步过渡的发展过程。
教育
学研究认为,在数
学
教
学中,让儿童动手操作
学具或通过折折画画等动手的活动,可以帮助儿童获得直接感性认识,再经过手脑并用,便可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进而培养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生理
学研究认为,人的大脑结构功能,在于不同脑区域能动地联系起来的功能系统的协调活动。如果片面地利用某个大脑半球,会使另一个半球受到抑制,当驱动抽象思维活动的左半球负担过重,而驱动抽象思维活动在右半球却负担不足时,就会造成思维缺乏,神经过渡紧张,人的个性的和谐发展,将会受到损害。而在数
学
教
学中,让儿童动手操作,是有利于大脑功能系统协调活动的。
六、实验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活动,让
学生手、口、脑、眼、耳等多种感官并用,协同作战,使
学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培养,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2创设善于研究、乐于实践,敢于探索的实验氛围,培养一批业务精湛,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的科研
教师。
3通过课题实验研究,获得较好的实验效果,为我校“科研兴校”的宏伟目标的实现添砖加瓦。
七、实验措施
1端正
教育思想,加强理论
学习
认真组织实验
教师
学习
教育
学、心理
学和现代
教育科
学理论,
学习报刊上有关文章,每位
教师有一定的数量的
学习笔记,定期交流。用理论指导实验,保证实验的方向性和科
学性。
2深入钻研
教材,合理安排操作课。
(1)结合
教材,根据
学生实际,确定操作内容。
如:建立某些“起始概念”区别某些易混易错的数
学知识,几体形体的认识空间观念的建立;推导抽象的法则和公式;较难理解或离
学生生活较远的数
学知识。
(2)指导
学生有目的、有程序地操作。
课前让
学生准备好要用的
学具,设计好操作步骤,以及引导
学生观察和思考的问题,操作中,要让
学生明确操作目的,知道通过操作要解决什么问题,克服操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要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有机结合。
心理
学家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是内部的外部活动逐步内化的过程。
教
学时,要鼓励
学生复述操作过程,通过语言展示
学生思维过程,指导
学生正确思维。
(4)操作
学具要做到适时、适量、适度。
适时,就是要注意把握操作契机;适量,是指
学具操作不可滥用,不要搞的琳琅满目,多多益善;适度,是指
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一定程度时,应使
学生在丰富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
3加强课堂
教
学研究,及时改进
教
学方法。
将此实验纳入“练五功”活动中,要形成“
教研组——备课组——实验
教师”的实验网络,组织
教师“讲五课”活动,即备课、说课、讲课、评课、写课。
总结经验,吸取
教训,及时改进
教
学。
4建立实验档案,注意资料积累,认真
总结经验。
实验过程中,注意收集
学生操作能力测试的数据,实验
教师的优秀
教案,精彩片断、数据实录等资料,每
学期要求每个实验
教师撰写1—2篇经验
论文,
学期结束时,实验小组要对实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
总结,回顾成绩,找出存在问题,提出深化意识。
5设置组织机构。
(1)专家指导小组
(2)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3)课题组成员。
八、实验过程
1第一阶段:探索阶段。先确定两名
教师为主要实验先行者,确立实验内容,操作
教具、
学具,操作程序,大胆实践,每
学期给他们提供
学习机会,“走出去,请进来”,让他们出去到外地观摩
学习,聘请专家到我校亲临指导。实验
教师每
学期至少要上两次研讨课。
2第二阶段:推广阶段。实行一点带面,
学科带头人把实验经验向其他
教师渗透,形成典型引路,全面开花的良好局面。人人投入到改革的热情之中,互帮互
学,做到人人有专题,人人有
总结,人人有提高。
3第三阶段:升华阶段。实验
教师
总结实验经验,向市、省级推广,推荐优秀者参加省、市组织的观摩会上研究课、示范课、优质课,把他们的经验
论文向省、市参加评选。
九、实验结果
小
学数
学动手操作发展思维实验是湖北省
教研室主抓的课题项目,曾得到华师大
教授的认定,在省
教研室、市
教研室的指导下,经过多年的艰苦实验,培养了一批业务精湛的实验
教师。通过实验,
教师们注意培养
学生的自
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
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1994年,“湖北省动手操作发展思维专题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我校一名
教师代表襄樊市作观摩课《认识厘米、用厘米量》,受到了与会专家、代表的高度评价,专家们听了我校的实验材料汇报,看到
学生们课堂上的表现,评价我校此项课题实验确实大有成效,并提议向整个襄樊市各类小
学进行推广。这位
教师主讲的
教案被省专家当场选中,后来发表在湖北
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优秀
教案集》上,
论文《大胆放手,适时留白》发表于国家级刊物《小
学数
学
教师》上。近两年,我校青年
教师张朝辉把电脑辅助
教
学与
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有机联系起来,取得了实验新突破,他所讲的优质课获市一等奖,罗龙英老师的优质课获二等奖。有一位
教师的CAI优秀
课件设计获市级一等奖,三位
教师的CAI课件设计获市级二等奖。
教
学改革实验给数
学
教
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教师们在丰富的实验探索过程中,磨炼了
教
学基本功,增强了
教
学科研能力,提高了实施素质
教育的理性认识。涌现了一批乐于奉献、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骨干
教师,课题组有1人参加了骨干
教师国家级培训,有1人参加省级培训,课题组成员中十余名
教师的30余篇
论文分别在全国、省、市级
论文评选中获奖或发表,讲授的优质课分别获市级、省级一、二、三等奖,在2000年全市基本功大比武、大使兵活动中实验
教师耿霜获一等奖,在2001年全市首届电
教课评比活动中,杨志勇老师讲授的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获一等奖的好成绩。
十、实验中存在的困难
教师的理论知识和科研素质有待提高,班额过大,数
学
教师所带课头课时太多负担过重,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投入
教
学研究。
学生的操作与思维的切入点衔接不够恰当,如何把直观操作形成的表象有效过渡到抽象的数
学概念法则、公式,达到由直观感知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还有待解决。
十一、结论
十几年的
教研探索,证明进行该项实验切实可行,能够激发
学生
学习热情,充分调动
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
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大面积提高课堂
教
学效率,验证了实验假设是正确的。
附:实验对比数据材料
实验四年后,于1997年12月曾对四年级做了全面测试,包括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能力、期末
教育成绩等方面,测试结果如下表:
等级人数班级〖〗优〖〗良〖〗中〖〗差〖〗总人数实验班〖〗34〖〗8〖〗5〖〗3〖〗50对比班〖〗6〖〗16〖〗8〖〗20〖〗50

[
返回上一页]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