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
教
学是实施素质
教育的主渠道。小
学数
学课堂
教
学在实施素质
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巳经明确,改革小
学数
学课堂
教
学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当前在
教
学手段、
教
学内容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有必要深人到数
学
教
学的内部,从
学生
学习的角度来研究当今小
学数
学课堂
教
学的成败。
面对新的时代、新的
学生、未来的需求,回顾小
学数
学课堂
教
学,感到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素质
教育的实施,成为课程改革的瓶颈。要想很好地实施素质
教育,必须从课堂
教
学入手,正确分析目前小
学数
学课堂
教
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小
学数
学课堂
教
学更好地适应素质
教育的需要。本文将从
教
学目标、
教
学方法两个方面分析目前小
学数
学课堂
教
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更新
教育观念、明确
教育目标,提高
教师素质、改进
教
学方法两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问题一:
教
学目标不明确
教
学目标明确是对
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每位
教师都承认自己每节课的
教
学目标是明确了,然而这远远不是我们
教
学任务的全部。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
教给
学生知识,而应该让
学生明白为什么要
学、要怎样去
学;不仅仅是让
学生
学会知识、
学会
学习,更应该
学会做人。
这一问题反映在课堂
教
学上就是:老师每节课只是在力求完成
教材的任务,而不是帮助
学生完成
学习任务。表现为
教
学中,
教师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导致
教
学中的
教师中心化。一节课中
教师的说话、活动时间占了课堂的一大半,为板书而板书、为演示而演示的现象也不少见。反映在
教师的态度上就是生硬急躁,为
教
学而
教
学。上起课来就忘了自己的行为态度对
学生的
教育作用。殊不知
教师在行为规范方面对
学生的影响作用要比所
教的文化知识重要得多。
教
学中明显地反映出是
学生在帮助
教师完成
教
学任务,而不是
教师在帮助
学生完成
学习任务。
教
学目标不明确还表现在课堂
教
学中注重认知领域的目标而轻视情感领域的目标。只注重文化知识的
教
学而轻视
学生
学习习惯。
学习兴趣、
学习方法的培养等等。
这些虽然都是一些表面上的事情且都是小事,但却反映出我们老师的
教育思想不是在实实在在地为
学生服务。
问题二:
教
学方法不得当
教
学方法的改革是多年来
教
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在这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
教
学实践中仍然是以
教材为中心、以
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
学生为中心。
反映在课堂
教
学模式上,是在研究
教而不是在研究
学。
学习需要一种情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内化的过程。而现在的课堂
教
学明显突出它的外化作用。本来
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有时是不完全同步的,想得很好不一定能说得很好,会算不等于会说。但本来要求
学生在明白算理的基础上能计算就可以了,可
教师非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说上。本来
学生
学会分析解答应用题就可以了,可放着时间不让
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非得盯着几道抽象得很的应用题去练习说理。当然,训练
学生的说理能力的初衷是好的,但因此而影响了
学生对数
学内容的
学习却是得不偿失的。特别是因此而大大地打击了
学生
学习数
学的积极性,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意识,这就更不应该了。要知道,有多少
学生对数
学的厌
学是从那枯燥的没完没了的说理开始的。而
学生说理的能力要它对问题的理解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慢慢地形成。
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想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只有思维处于低级阶段的时候才表现出必须要边做边说。只有达到有内容可说的时候才能很好地训练
学生说话的能力,才能促进
学生的思维发展,才能形成思维与语言发展的良性循环。
这种外化的形式反映在课堂上就是为了创造
教
学气氛而进行以说为主的
教
学,这往往又是一个人说大家听,使得数
学所独有的缜密的抽象逻辑思维人为地外化。怎么想的要说、怎么做的要说,甚至连1+2为什么等于3还要说理,这是不是有点太难为
学生了。
方法不当反映在
教
学过程的设计上,就是完全由
教师安排
教
学程序,
教师为
学生的
学习做好一切准备,无须
学生更多的思考。
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茫然被动的状态,只为
教师的
教
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比如
学习应用题时,
教师不是让
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来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先自己给
学生准备好解决问题要用到的知识。要
学习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先让
学生做两步的和一步的应用题,再把它们合在一起就是所
学的应用题了。
学生解答新的问题时根本就不用再去思考解答的方法了,留给
学生的只有繁难的计算。整节课
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反正老师叫怎样就怎样。这种方法很普遍,根本不是培养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好办法。
教
学方法不得当,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反映在
教
学手段的运用上。
教
学手段是为
教
学内容服务的,本来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可在实际
教
学中却往往在这方面出问题。近年来随着现代
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
教
学设备不断出现,这本来是件好事,可往往由于运用不当却反而影响了课堂
教
学。课堂
教
学中投影、微机的演示过多,减少了
学生的操作时间,没能真正发挥现代
教育手段的作用。而真正应该发挥作用的时候却因为受技术水平的限制而不能演示。比如在进行三角形的认识
教
学时,
教师只用微机演示几个静态的三角形和一些习题。而在
学生理解任意三角形这个概念出现困难时却没有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其实,这时才是发挥计算机作用的时候。如果
教师在屏幕上打出一个形状、位置、大小不断发生变化的三角形时,
学生就会很好地理解什么是任意三角形了,这是用语言无法描述的,也是用其它
教
学手段解决不了的。而恰恰这时却没有发挥微机的作用,可见
教
学手段是流于形式。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想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使课堂成为
学生的天地,成为
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真正发挥实施素质
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对策一:更新
教育观念,明确
教育目标
教育观念是
教师
教
学中的思想意识,它决定着
教师的
教育行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在加快,人们已经没有办法掌握所有的知识。
学习的主要任务是
学会适应社会、适应时代,
学会终生
学习、
学会生存。每位数
学
教师应该明白自己的任务、明确自身的责任。在
教
学中,既要让
学生掌握一定的数
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注意培养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培养
学习兴趣、树立
学习信心,受到思想品德
教育。要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当己任,先育人后
教书、边
教书边育人。这样,
教师就会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上好每一节课了。如果有了这种新的
教育观,就不会因为
学生
学不好而发脾气;就不会非得为追求形式的完美而设计课堂
教
学;就不会在课堂
教
学中让
学生为
教师服务;就不会只是为了答好试卷而
教
学。数
学课堂
教
学就会出现新的生机和活力,一个很有人文意识的数
学课堂
教
学就会再现在我们面前。
对策二:提高
教师素质,改革
教
学方法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
教师的素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与课堂
教
学改革密切相关的就是
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因为
教师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
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
教师的职业道德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
教师的工作业绩。虽然提倡
教师考核评估的量化,但
教师的工作成果有时很难量化。随着应试
教育向素质
教育的转轨,这方面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在实行百分制的时候,量化
学生的分数就可似评价
教师的成果。可是随着等级制的到来,这种本来能量化的东西也变得模糊了。这时就更要求
教师用更好的心态、更高的境界来看待自己的工作。比如,开始实行等级制时,老师们讨论给
学生的应用题评分的问题。如果一道应用题的解答正确,只是答语写错了,这题是否算过关。按常规这当然应该算,因为这不影响对
学生
学习水平的评价。但有的
教师说如果这样,那以后干脆告诉
学生一律不写答语,反正不影响成绩。这一个很小的问题反映出改革给我们
教师带来的新课题,要以更高的思想素质对待今天的改革。要自觉主动地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并不是立即见成效的
学生
学习习惯、创新能力、
学习兴趣、思维能力的培养上。
数
学
教师的业务素质包括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是数
学知识的深度、广度和对小
学数
学
教材的理解掌握程度。小
学数
学
教师要想很好地完成
教
学任务,必须从一定的高度来驾驭
教材,才能深入浅出地进行
教
学,不至于出现和
学生一个水平甚至跟不上
学生的尴尬局面;也不至于出现总是在一些无足轻重的小问题上绕圈圈,而对那些关键问题却一带而过的情况了,也就能从把握整个知识体系的高度来研究小
学生的
学习了。
比如,小
学数
学
教材中的一些看似很简单的习题,其实蕴涵着很深奥的道理。如果只是简单一做了之,就不会很好地完成
教
学任务。但如果没有高深的数
学根底又很难解释清楚。如“抽屉原理”、“排列组合”、“奇偶性分析”、“数列求和”等等。这些问题也只有真正把握其本质时才能给
学生解释得清楚。如只有明白了集合的理论才能弄清长方体和立方体间的子集关系;只有真正明白了分类的标准,才能解释清楚分数为什么只分成真分数和假分数两类;只有明白了记时法的发展历史及原理,才能向
学生说明为什么有的钟表上有三根针而有的钟表
上有两根针,才敢说其实有一根针就可以了。
数
学
教
学中新的信息的增加和
教材中新的内容的出现也对
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关于利税问题、关于计算机问题、关于估算问题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数
学
教师必须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存,走在
学生的前列,才能搞好数
学课堂
教
学。
数
学
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素质,才能根据
学生的实际情况改革课堂
教
学,使课堂真正成为
学生
学习的地方、成长的摇篮。才能在实际
教
学中找到适合自己
学生的
学习方法,才能使我们的课堂
教
学发挥应有的作用。

[
返回上一页]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