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指导、重讲评、多积累”
——作文教学随感
北京市育英学校 袁凤芹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个难点。在长期的学习和作文实践探索之中,我摸索出一条“轻指导、重讲评、多积累”作文教学改革之路。
一、轻指导。
作文指导课的时间在十五到二十分钟以内为佳,教师在作文指导时,应淡化学生的作文意识,不宜在写法上给学生过多的限制,目的是激发学生写作欲望,拓宽作文的思路。
1、淡化作文意识,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给他们太多限制,作文的中心意思怎样定、该选什么材、甚至于写几段、每一段写什么等,这样的圈圈一划,就像给学生穿上了“紧身衣”,到写的时候难以伸展拳脚。还有的教师,一到写作文就给学生制造紧张的空气,给作文批上神秘的外衣。这样最后造成的结果是,学生们说话时还对答如流,一到写作文时就不知道写什么,作文的畏难情绪严重。
我在作文指导课中的做法是:以轻松愉快的聊天式的谈话开始,或是一段美妙的音乐作为序曲,有时是一个文字图片,或是学生自己的绘画作品等作为话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畅所欲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感情激荡,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自然会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如在“全国小学语文教材培训会上”我做的一节作文指导课《说说心理话》,就是以轻松的谈话方式入手,把作文的要求自然融入到谈话中,在愉快的氛围中,启发学生“什么是心理话、什么情况下才有心理话、你有心理话对谁说、一般会用什么形式、你想起了哪些往事”等,从头到尾对作文只字不提,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学生的情感自然流露,最后欣然拿笔,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欲望。
2、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小学生年龄小,观察事物少,了解社会少,生活体验少。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选材单一。他们不善于捕捉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在作文指导课中,只要有一个同学说出一件事,其他同学也照葫芦画瓢,“随风跑”。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做呢?首先在作文指导之前,要精心备好课,熟悉学生的生活,心中装有方方面面的不同材料,这样在作文指导课中,才能因势利导。如在指导《我熟悉的一个人》时,我就是引导学生,可以写家里的人、学校里、上学放学路上、外出游玩等不同地点去考虑;可以从亲人、亲戚、朋友、邻居、小伙伴、同学、老师等不同的关系去考虑;可以从接触的时间长远去考虑;还可以从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品质特点等去考虑,是写一个爱国的人,还是写一个热心社区工作的人等,这样,在作文指导课中,这些提示,如同“自助餐”摆在学生的面前,任你挑选,学生的写作思路自然就宽了,就不会为写什么而发愁了。
二、重讲评。
有的教师提出疑义,你的作文指导课,只能对有作文基础的学生有效,试问作文刚入门的学生,没有任何以往作文意义上的指导,他们怎样写?如果说指导课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那么讲评课将要解决“怎样写和如何提高”的问题。“怎样写”是针对作文基础差的学生,“如何提高”是针对作文能力较强的学生,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作文实际,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提高,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作文鉴赏能力和修改作文的习惯。
1、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作文中暴露的问题。
在作文指导中,过多地对写法进行指导,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放手让学生去写,学生作文中的问题都反映了出来。从辨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问题暴露既是坏事,也是好事,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学生的弱点,并对症下药,才能做到“药到病除”。教师在全面读学生作品时,要善于捕捉学生作文中有代表性的问题,并选好例子,以便学生在作文讲评课后,能针对自己的作文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2、上好多种形式的作文讲评课,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
好文章是修改来的。学生一般写完作文后,把笔往旁边一搁。原因是学生不知道作文中存在的不足,不知如何修改。在讲评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查找自己作文中的不足并进行修改,从而培养修改作文的习惯。
(1)、教师批改作文后的讲评课。
这样的讲评课适合学生容易写的作文,作文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较少。作文批改时,教师把学生作文中好的地方做上记号。在讲评课中,以大面积表扬为主,鼓励学生当众读自己精彩的地方,让更多的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对每一位同学的作品,用诚恳的语气,写出尾披和眉批,学生在听其他同学的作文后,在自己作文适当的地方,在老师批注的地方再进行修改。
(2)、以学生自改互改为主的作文讲评课。
上这种作文讲评课教师先看学生的稿子,而不做任何批改。但在看稿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和问题,在作文讲评课中大力表扬作文中的优点。并要选出有代表性的“问题作文”,在争得作文主人同意的前提下,全班共同讨论修改“问题作文”,学生用讨论修改中学到的方法,然后自改自己的作文,再交换修改。学生自改作文是完善对事物认识和表达的过程;学生互改作文又是相互学习别人长处,提高作文鉴赏能力的过程。一节作文讲评课拿出一篇“问题作文”作为代表,有意识地帮助一名作文基础较差的同学,久而久之,将会有更多的同学的作文能力得到提高。
(3)、以赏析为主的作为讲评课。
我一般把这种作文讲评课叫“作文赏析课”,最受学生欢迎。赏析的主要作品是本班学生的精品作文。每一个读自己作文的同学都会自豪,每一个听别人作文的同学都津津有味。听完后,学生评析作文中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精彩的片段,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作文鉴赏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4)、无声的作文讲评课。
这种讲评课放在一学期结束的课外进行。教师号召学生自读自己的课堂作文和周记,选出自认为的好作文,并用学习到的修改方法进行修改,然后用电脑编排配上精美的图案后打印出来,班级人手一份。用文件夹装成一本班级作文选,从头到尾,教师无须过多干涉和语言,都是学生自己操作完成。选作文,作文鉴赏能力得到提高的过程;改作文,是作文能力再提高的过程;编排打印,是编辑能力得到锻炼的过程。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文在班级发表后,大多欣喜若狂,这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好作文的信心和决心。
三、多积累。
积累是创作的源泉,教师要指导学生像蜜蜂采蜜一样,广开蜜源通过自己的消化酿出蜜来,把阅读、思考、练笔结合起来。尤其是“轻指导,重讲评”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表达的模式下,如果没有丰富的积累,就好象学生的作文只有框架而无血肉一样。学生在积累中才能吸取营养、丰富知识,才能扩大信息量,作文中语言才能生动有趣,构思才能新奇,作文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1、课内积累。
课堂学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去进行课外阅读,要学习经典课文中的写法,还要将生动的句子写得好的自然段摘抄背诵下来,供自己习作时选用或仿写。
2、课外积累。
将语文课上学到的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中实现语言积累,经验积累,情感积累。大量阅读的途径一是读、背、记;二是摘、抄、仿。我的做法是每天检查学生的摘抄本,及时表扬摘抄做得好的同学,并要求每天至少背一句话,开展读书积词比赛,自由选背好的语段,增强学生积累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我接一个新班,作文能力很差,用“轻指导、重讲评、多积累”这种作文教学模式进行了半年的实践,学生的作文能力大幅度提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