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是门基础学科,它具有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启迪智慧,以及陶冶情操,增进审美等多种功能。小学语文包含了促进儿童发展的诸多因素。“只有当教学走在儿童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在教学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意识等诸方面充分发展。
下面我就以《秋天》一课为例,谈谈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的几点尝试: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小学语文教学,因其本身饱含兴趣的特点,使它成为审美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本文语言美,想象美,描述的情景美,充满情趣。我在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使课中语言描述的情景变成提幅生动有趣的简笔画,可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生活之美,学习鉴赏美,提高审美情趣,走向创造美。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利用简笔画把秋天里树叶颜色美,飘落时纷纷扬扬,轻轻飞舞的动态充分地表现出来,使学生从生动的画面里感受到秋天大自然的美。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课文描写的请境。我抓住这个契机,追问:“谁愿意帮老师把小鱼和蚂蚁画上去?”在饱满热烈的情绪中,一双小手举得高高的,学习亦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教学过程成了“我”高兴参与的有趣有意义的活动。
教学科研表明:个体良好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没有个体的主动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我们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自主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强烈参与的欲望,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昂的主动情绪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本文在第三自然段教学中,激发学生从“一片”与“一片一片”的比较中,主动地想象树叶飘落的情景,采用感情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在第一、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启发学生主动地读,主动地思考,主动地想象说话,主动地运用学法自学。课文讲读结束,师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使学生入情入景地感受到大自然的无限情趣。当他们还陶醉在秋天的美景中时,又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自己急切要参与表达的意识中来,让他们想象编故事:树叶落了,还有谁把落叶当作什么?秋天还有哪些美景呢?在学习形式上进一步放手,让他们分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人人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人人都有参与实践的机会。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思维活动,积极主动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是其他任何人不能代替的。学生只有主动地学习,才能促使自我得到发展,朝气蓬勃的走向明天,走向未来。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