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凡学书者,能入未必能出,能出亦未必能真入,必真入,再思真出,才是学书之正道。
关键词:由生而熟 既熟能“生”“生”须熟发
“生”、“熟”是自然界的现象,元明之际,文人画蓬勃发展时才广泛流行。后又被用来论书。就字面解释,生,是生疏;熟,指熟练。生与熟是对立的两个概念,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既然是矛盾的,就必然是发展着的。就书法而言,“初学欲知笔墨,须临摹古人,古人笔墨,规矩方圆之至也”。⑴
一、由生而熟
由生而熟,这是一个量化过程,是由量的积累而引起质的变化过程。正如列宁所说:“人的实践经过千百次的重复,它在人的意识中从逻辑的格固定下来。这些格正是(而且只是)由于千百次的重复才有着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学习书法就是要经过千百次重复的练习,才能把帖中的笔法、字法、章法铭记在心,挥运于手。欲达此,须做到:
1.竭诚专一
初学书法,必先专精一家,竭诚为要,切不可好高骛远,急务旁涉,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若今日学柳,明日学颜,后日学欧,便难入法门;若“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盖与书无缘,劝其立改前辙。欲潜心求书,当遵师嘱,先专攻一帖,极尽楷则,即便一点一画,也应力求准确,切勿苟且从之。手中书之,心中记之,长此以往,乃是由“生”入“熟”之道;若大而化之,不求甚解,枉费大功,而收效甚微。故临碑摹帖,贵在求精,不在于数,盖以求其举一反三之妙用。
初涉书道,先是傍依古人,只求无我,专向临摹。因是初学,心手相违,横不能平,竖不能直,腕不能展,目不能注,分布更不能功,故必先结束其手,以夺其目,以纸覆帖而摹,得结字中点画之布排:大小、远近、高低、长短各处其位,行间疏密、欹正、偏侧、宽窄各得其所,此为摹帖。摹帖易得位置。然“要知得形似者有尽,而领神味者无穷”。摹帖仅得点画,难于领气,若长此以往,必失神理,故而临之。临帖须置帖于几案前,斜立,对临,即看一字,写一字;看一行,写一行;进而看一页,写一页;看一遍,写一遍。初,蘸一笔写一字;后,蘸一笔写数字:此之谓“善书者用笔”,“笔下能摄墨”。不善书者,看一画,写一画;看一笔,写一笔:充其量仅得只鳞片爪,而失全貌,故貌失神离,学书之大忌也。要想形神兼得,就“学不可不熟,熟不可不化”,即先入后出,从无我到有我,“遗貌取神”,皆由形貌进入,再取神而出,若形未学来,意欲取神,“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米元章、董思翁皆天资清妙,自少至老,笔未尝停,尝立论临古人书不必形似,此聪明人欺世语,不可不为训也。吾人学力既浅,见闻不多,而资性又复平常,求其形似尚不能,况不形似乎!譬如临《兰亭序》全用自己戈法,亦不用原本行款,则是抄录其文耳,岂遂谓之临古乎!”⑵是故临帖,先取其貌,直如依样葫芦,以纸印纸,尽可能做到一线不差,以严束其性,节度其手,收视反听,以达到临必毕肖,起止合度,纵横有象,临帖故不可不细。古人贵“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察”,即观、看、读。临帖尚须多读、多看、多悟、多商量,才能多变通。坡翁学书,尝将古人字帖悬诸壁间,观其举止动静,于结构布置,行间疏密,照应起伏,正变巧拙,无不默识于心,务使下笔之际,做到形得神随。大凡初拟,忌掺己意,唯帖为是,虽被讥为“奴书”也无妨。总之,要“以最大的努力钻进去”,才能真正“入帖”。若拟不能似,察不能精,分布犹疏,形骸未检,不可谓临书,是为抄帖。
然浸淫尚须久,方悟妙道,既熟而思精,又“心不厌精,手不厌熟”,“规矩阉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亦犹弘羊之心,预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⑶学书贵于不舍其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古有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钟繇学书坐则画地广数步,卧则书于寝具,具为之穿;智永学书,四十年不下楼,退笔成冢;钱怀素遍写蕉叶,画穿漆盘。用宋曹自己的话说:“予弱冠知书,留心四纪,枕畔及行簏中,尝置诸帖,时时模仿,倍加思忆,寒暑不移,风雨无间,虽穷愁患难,莫不与诸帖俱。”由此可知,书欲求熟,唯勤学不怠,其他别无选择。
2.博采广蓄
因人貌有好丑,人心有良恶,好恶也当有偏。凡人遇之所好,最易投契,各执一端,有精神意度,随其所取,当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然而再好的“景致”也不可过贪,贪则生厌,厌则堕俗。故“习古人书,必先专精一家,至于信手触笔,无所不似,然后可兼收并蓄,淹贯众有”。⑷若死守一门,枯傍一宗,便难逃藩篱,无脱羁绊。清李方膺曾说:“画家门户终须立,不学元章与补之。”要自辟门径,独立成家,就要“融天机于自得,会群妙于一心”。纵横博览,上下求索,眼光四射,立意高迈,志趣幽深,穷其源流,究其变化,博学兼通,而后方能“敏思藏于胸中,巧态发于毫锸”。⑸
“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⑹习书专精一书,尚需兼攻各体,偏好一格,需旁涉各派,一个高明的书家常常是多面手,视所书内容,而具表其意态,力求内容与书体、章法相符,方为书。若千文一体,千字一面,便不是书,仅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故书贵求变,然变又不能凭空臆造,故需有法,然法自法中取,取固需“熟”。正如山谷道人言:“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只有熟,才能深得“古人笔法”,然“熟”,贵于熟在法,而不贵熟在貌,熟在法者可以生法,生法方可多变。
人贵年轻,书贵老成,“计其始终,非四十载不能成也,所以逸少之书,五十有二而称妙;宣尼之学,七十之后而从心。古今以来,莫非晚进”。⑺《书谱》有云:“通会之际,人书俱老。”“通会”,即融会贯通之意,亦即达到极熟的阶段,正如康南海所说:“惜吾眼有神,吾腕有鬼,不足以副之。”足以说明“熟”对学书的重要。
二、既“熟”能“生”
“先生后熟,既熟能生”,这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各向其反面转化的规律。“始之生者,学力未到,心手相违”,“熟而生者,不落蹊径,不随世俗,新意时出,笔底具化工也。”⑻
1.熟能生巧
“甜熟不是自然,佻巧不是工致,鲁莽不是苍老,拙恶不是高古,丑怪不是神奇。”⑼“甜熟”、“佻巧”、“鲁莽”、“拙恶”、“丑怪”皆学书之大忌。即便是“书家同一尚熟,而熟有精粗深浅之别,惟能用生为熟,熟乃可贵”。若一味求熟,必趋油滑,油滑便生腻,腻则甜,甜则媚俗,俗则伤雅。法度烂熟,罄其所有,只不过捉其点画,千纸雷同,转不能变,灵性泯灭,庸劣难当,佻恶满纸,卑陋不堪,此之谓“有功无性,神采不生”。若还未达熟,便异想天开,标新立异,未免有生吞活剥之嫌,是之谓“有性无功,神采不实”。可见,“熟”是“用生”的基础。唯其能熟,才能笔随意转;唯其能熟,才能不失点画;唯其能熟,才能在迅雷不及掩耳中审时度势,把握结构;唯其能熟,才能舒卷自如,浑然天成。这就是熟能生巧。
“规矩入巧,乃名神化,固不滞不执,有圆通之妙焉。”⑽“巧”贵在技法熟练,熟练贵在能兼收,兼收方能并蓄,并蓄才能养性,能养性才有卓见,有卓见才能明取舍。若一味采花不去酿蜜,一味蓄养不作取舍,瑕瑜兼得,良莠并参,是为大杂烩,难以成书。东坡云:临书“得其大意,此中有人,有我,所谓学不纯师也”。盖言学书贵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然取舍尚须有眼力,若识短见拙,直如邯郸学步,笑杀世人,嫫母效颦,徒增其丑;至于未窥人长,先求人短,赏疵微璧,更需戒之。由此可见,要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还需参之以学力,博之以见闻,辗转各家,聚古人于一堂,接丰采于几案,方能就长而取,择优而用,是为巧取,不为豪夺。
2.巧贵生拙
刘姥姥给巧姐起名时讲到,天下贵一“巧”字。常言道:无巧不成书。至于巧妙、灵巧、巧手,皆言纯熟的技能。总之,无巧就难中人意,要想中人意,就必须巧。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是这样描写东家之女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不红不白,“恰到好处”,也巧到好处。在书法技法里,也特别提倡“巧”。事实上,学书的整个过程,都是锤炼技巧的过程。无技巧,就不可论“法”,书法,就是研究书写技巧的,作书时,就是对巧笔进行熟练地运用。然若只言巧,乃是匠人所为,同时巧笔太多,易生流弊,易流于华丽,滑向媚俗,导致格调不高。要追求高格调,就须巧夺天工,因为再高妙的人为,皆有做作之嫌,失自然之趣。古人云:“大巧若拙”,即寓巧于拙,表面看来似乎没有巧笔,然由于技巧超绝,巧到无人发现有巧的迹象,这才是真正的“大巧”,也即“拙”。
古人有“书如辣酒不宜甜”,“书到老来唯有辣”。皆言书贵老辣,最忌甜俗,即说书法要追求一种古拙、高雅、清新、自然的风格,必提倡生涩、稚拙之味。清王槩也讲到:“笔墨间宁有稚气,毋有滞气;宁有霸气,毋有市气。滞则不生,市则多俗,俗尤不可侵染。”谈到“稚气”有“生”,“霸气”脱“俗”。所谓“稚”、“霸”,须在巧的基础上才能追求,是技巧达到炉火纯青的体现。山谷云:“凡作书之害,姿媚是其小疵,轻佻是其大病。直须落笔,一一端正。至于放笔,自成行草,最忌用意装缀,便不成书矣。”⑾可见,作书不能“用意装缀”,故意模仿儿童字体。在书法上,所谓的“返童”现象,是艺术的纯化,看似天真,却不失矜持;乍看玲珑,却不乏朴拙;察之随意,细品则法度内蕴,体现着一种稚拙美,是艺术的高境界。
《浦山画论》中讲到:“有元诸家,大痴为人坦易而洒落,故其画平淡而冲濡,在诸家醇。梅花道人孤高而清介,故其画危耸而英俊。倪云林则一味绝俗,故其画萧远峭逸,刊尽雕华。若王叔明未免贪荣附势,故其画近于躁。赵文敏大节不惜,故书画皆妩媚而带俗气。”书欲巧中生拙,以去俗气,须多读书,法造化,重修养,则书卷气自然上升,市俗气就自然下降,余者别无他法。
3.“生”须熟发
“董思翁云:‘作字须求熟中生。’此语度尽金针矣”。⑿熟而生,生则入化境,触手能变,不囿藩篱,不随人后,直如天外飞来,意无反顾,境界自然清超高迈。故“学不可不熟,熟不可不化,化而后有自家面目”。坡云:“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作书不可取媚于人,“书到无人爱处工”,我行我素,不计毁誉,不辩宠辱,“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⒀的确,大凡一幅成功的作品,常常是书家人格、学养、功力的具体体现。若把自己当作复印机,一味重复出现,就没有艺术可言,更谈不上什么独具个性。即便你写得同帖上差不多,但依然是缺乏生动之质,因你没有书家当时的心境。再好的临摹也失神。书家是各具面目的,书家面目的形成又是极其复杂的,是由多种因素造就的。即便是同一书家的不同作品就其风格来说,也是各具特色的,因为真正的艺术有不可再现性。如王羲之书《兰亭序》,初以小疵,欲改前迹,又书三十余遍,真正传世者为此而已。然而,真正做到如此出神入化,亦非易事。如郑燮65岁时的题画诗写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画竹画了四十年,可谓熟了。真正的艺术家对艺术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故而不断地探索、实践。白天挥写,夜里思考,经过创作实践,最后才认识到,对生活中的竹子,要进行艺术加工,多余的、次要的部分尽量削去,只留下清瘦,最能体现美的几根竹子,在这艺术提炼过程中,一再向前探索,由于新手法而感到生疏之时,便是艺术真正成熟之日。可见,“生”须熟出,熟极能生,才真正是艺术的登峰造极。
书至成时,当以“心与手合,手与笔合,笔与纸合,纸与墨合”。当然它与信笔是有质的区别的,“信笔是作书一病,回腕藏锋,处处留得笔住,始免率真”。⒁董其昌也说:“作书须提得起笔,不可信笔,盖信笔则波画无力,提得起笔,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只有这样,才能随机生发,在生拙平淡中有新意,有变化,有创造,有胆魄。作书,虽挥运成风,而气象超越,神采飞扬,无意于工而无不工,无意于法而皆法。“参禅而知无功之功,学道而知至道不烦。”⒂这是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王国的境界。
综上所述,“由生而熟”是入帖,即继承;“既熟能生”是出帖,即创新,亦即表现自我。大凡学书者,能入未必能出,能出亦未必能真入,必真入,再思真出,才是学书之正道。若未真入便思“出”,“犹未能庄语,乃作放言”,学书者不可不戒之也。
注释:
⑶《书谱》,孙过庭。
⑷《论书剩语》,王虚舟。
⑸《书品》,(南朝)庾肩吾。
⑹《霜红龛集》,傅山。
⑺《书法雅言》,明项穆。
⑻《山静居论画》,(清)方薰。
⑼《书法雅言》,(明)项穆。
⑾《初月楼论书随笔》,(清)吴德旋。
⑿《画语录》,苦瓜和尚。
⒀《临池心解》,朱和羹。
⒁黄庭坚语。
⒂苏轼语。
选自《第一届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优秀论文集》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