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有机融合”,最终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资料的来源、认知的工具和交流的平台。在进行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收集资料要做到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有机整合,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自然地、流畅地融入到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平时花费大量的时间收集地理资料、地理信息和地理课件,形成自己的地理资料库,为以后的教学整合打下丰厚的物质基础。
1.注意搜集地图、图片。地图和图片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而搜集和整理地图、图片是信息化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时注意搜集课本上没有的,但是对今后的教学有帮助的地图和图片,如地理景观图片:天空、宇宙、气候、地形、河流、森林、海洋、沙漠、冰川、矿藏、能源、工业、农业、城市、环境、各国风土人情、名胜古迹、房屋建筑等图片;灾害图片:地震、泥石流、火山爆发、风灾、雪灾、水灾、环境污染等图片。注意反映自然界的美丽、壮观,人类的伟大以及环境被破坏等实际景象。
2.注意收集地理信息。现代社会瞬息万变,与地理有关的事物时有发生,涌现出大量的地理信息,我们应该把这些地理信息进行归类收集。教师在收集资料的时候,注意资料的新颖性、时代性、资料的真实性,以及资料与地理科学的相关性。
3.注意收集地理课件。教师要善于利用现有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共享的特点,在网上搜集现成的地理课件,比如说许多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各种flash动画。我们要在网上游览、收集合适的地理课件,形成自己需要的课件库,这样可以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信息技术与地理知识的有机整合上。
4.学生参与收集资料。在整合各种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参与,更有利于自主学习的发展。学生手边有很多的资料如风景片、明信片、照片、挂历、科技动画片如蓝猫3000问以及自己上网下载的图片等,这些都是很好的素材来源,通过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培养“处处留心皆学问”的良好习惯,同时还锻炼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各种基本技能,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参与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整合地理教学有了资料库后,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有机整合是关键。在整合过程中应该注意:
1.整合地图、图片。在选择地图、图片的时候,注意地图和图片反映的不同空间、不同时间、不同侧面、宏观与微观的内容,创造学生多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整合地理信息。在信息资料的处理上,注意资料与地理知识的有机整合,体现教师在地理教学上对信息的组织、交融和对问题的分析,而非信息知识的罗列者或讲解者。首先注意资料的原汁原味,有助于培养他们分析信息、处理信息能力,同时,学生也领悟到所学地理知识的时代感和有效性;注意资料与地理知识有机的交融,如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章节时,我们把近期火星大冲的有关知识融合到教学中,通过模拟演示火星大冲的形成过程,以及火星图片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注意适时抛出问题,一些信息的使用要有一定的目的性,教师设立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如在学习石油资源分布时,当时正值美国向伊拉克开战,举出二战以后世界石油价格的变化给美国和世界其他大国经济带来的影响,以及开战前夕世界石油价格的变化展示给同学们,学生自己动脑分析,不仅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而且进一步认识到能源分布不均性与生产的重要性。通过信息技术把信息传播给学生,不仅突破了“书本是知识的主要来源”的限制,而且还用各种相关资料丰富了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扩大了教学的知识量、信息量,开阔了思路,培养了学生对信息资料的提取能力、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主动获取知识、探索学习、发现问题。
3.整合课件。在编排、组织课件的过程中,注意课件和地理教学的重点、难点相结合。如在学习地理事物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用语言解释,显得力不从心,这时信息技术可以演变成认知工具,通过信息技术模拟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把上千万年甚至更早以前的地理事物以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缩放在眼前,通过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领会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最后通过思维来分析过去、综合评价现在、预测未来,既锻炼了观察现象能力,又学会用地理的逻辑思维科学地分析问题,既培养了科学研究的态度,又学会了科学探索的方法。但是,在组织课件以及运用过程中,经常出现以下一些问题:整堂课给学生的感觉是课件的展示,学生眼前全是动画,使他们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课堂好像变成信息技术课,而非地理课。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信息技术的使用,实际上只是教学手段的改善,而非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改进。所以,在使用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中,信息技术应该突出教学重点、难点,课件精而不滥,能用动画不用静止,能用彩色不用黑白,能写板书不用电子黑板,能思考就不解说,补充信息而不翻版课本,课件注意独立思考和讨论交流结合。通过使用信息技术,降低教学难度,缩短授课时间,把节省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4.整合交流平台。最近国际教育中流行的三句话非常形象:“你听来的会很快忘掉,你看见的就能记住,你做了的就能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交流平台,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做的最佳手段。我们通过建立交流平台,通过网络进行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习、研究、探讨,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进入交流平台,既锻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以及对地理知识理解和不同看法的能力,又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个性知识结构的形成,有助于发散思维的形成。同时借助交流的平台,学生学会了信息的处理,学会了交流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当然,进行整合交流平台时,教师也要学习新的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在网上进行地理遨游,不要脱离了轨道,使教学在思考的自由性和有大方向的组织下进行。
5.整合研究性学习。把信息技术渗透到研究性学习中去。利用信息技术把研究性题目展示在学生面前,提供查询资料的网址,学生通过网站了解地理学科某些方面发展的现状以及目前一些地理学科前沿性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研究科学的兴趣,并通过科学家的思路锻炼自己研究性的思维。另外,教师可以通过网上进行指导和交流,形成具有个性化的课题研究。
6.整合复习课。高三的复习课和一般上新课有很大的不同。地理课的复习通常时间紧促,知识量大,在短时间做到综合复习,用过去的传统的方法效果往往事倍功半,使用信息技术常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时候,可以适当地使用电子黑板,但是复习内容却不是课本知识的简单翻版。教师要对地理知识进行大规模的梳理,通过信息技术,整合基础知识,整合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突出主干内容,注意重点知识结构以及联系,关注热点、焦点,拓宽知识视野和思维能力。
例如,我校的高三综合复习,使用将近150张的ppt片把初中地理知识和高中地理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分为四大知识板块:地图知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地理热点问题,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圆满地完成复习内容。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后,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换。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就应该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教师整合资料、整合课件的作用就是通过信息技术把地理学科中的重点清晰、难点降低、知识面加宽,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自己去观察、理解,提高自己的认识,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研究,调动课堂每个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注意个别同学的学习注意力。
总之,利用信息技术和地理学科的整合,不仅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演示工具,而是把信息技术与地理知识、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有机地整合,整合的最终目的是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舞台和创新思维的空间!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