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有两种.一种是现成的物理,即由物理学家、教授们将已得到的物理知识经过精心的组合,以演绎的方式成为一个形式理论.这种物理以一种清晰、严密系统的形式表达为一个现在的理论,呈现于学生面前.然而,它又是怎样被发现的呢?这种思维、创建的过程往往是踪迹全无,给予学生的仅仅是僵死的结果.长此下去,学生只能死记结论,缺乏长久的学习动力.还有一种物理,就是将物理的概念、定理以及思想方法等原原本本的展示出来,既能看到精彩的结论,也能看到其幕后的曲折和艰辛;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更能让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动力.
作为教育活动之一,物理教学活动应该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去体验的过程──在体验中去学之,去受之,去用之,再学之.体育老师深有体会,教一个武术动作,最省事的方式是示范,然而,要学会一个动作最好的办法是做,是练.同样,物理教学也是如此.当然,这样一来,教学也许会费时、费力,还会遇到更多的挫折和失败.但,这难道不值吗?
我们认为,无论是定义、概念,还是定理、公式,在授课之前,都应努力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去体验,尽可能地让他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活动中汲取知识.
1、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所见所闻的背后往往隐含着一个物理的奥秘.“这是为什么?你能解释吗?”一个“?”,往往能引起学生很大的好奇感和强烈的求知欲.
课例1 在进行“力矩”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做这样一个小游戏:请几位小个子同学坐到事先准备好的凳子上,接着要求他们身体坐直,双手自然下垂,小腿和大腿垂直.坐好之后,统一口令,让他们保持原来的姿势站起来.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了,他们都是挣扎了一番,最后都失败了.这一来课堂的气氛是十分活跃,又有另外几个大个子的同学走上前来,想一显身手,同时,其他的同学在自己的座位上也试着去做了一做.结果当然也是一样.这时,同学们感到非常好奇.显然,他们有着迫切求知的欲望,“这是什么道理呢?”接着,我说:“为了解其中的道理,我们这节课开始学习新的一节──力矩.”自然引入课题.讲完这节内容之后,我又和同学们来讨论分析开始的游戏.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同学们在强烈的内在需求的情况下愉快地搞清了其中的原由,很有一种成就感.
课例2 在讲“共振条件”的前一节课快要下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家的洗衣机在脱水后切断电源的过程中,洗衣机什么时候振动得最厉害?为什么?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讨论开了.结论各种各样.这时我并没有立即给出答案,而是对他们说:“同学们,你们猜想之后,再回家观察一下,看看对不对,然后再预习下一节──共振.我们下一次上课时请大家来回答.”由于有了事先设计,再加之这个问题本身也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是由于这些原因,学生在观察到正确的现象后,为了能搞清其中的原由,他们又认真预习了“共振”这一节内容.由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和体验,在第二次的课堂上,大家思维活跃,讨论激烈,效果十分明显.
课例3 在讲“超重失重”这一节时,我从学校的医务室借来了秤体重的磅秤.刚上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思考题:人站在磅秤上,在蹲下的过程中,磅秤的示数是变大、变小、还是不变?如果人开始蹲在磅秤上,在站起的过程中,情况又将如何?先让学生猜想,然后请一个学生去做一下示范.从事实中得出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并进一步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让学生在好奇和问题中渐渐走进物理课堂.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教师如果在平时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精心设计,让我们的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去体验物理,体验物理带给他们的乐趣.如果是这样,我们不愁学生对物理没有兴趣.等到学生对物理真正产生了兴趣的时候,你不叫他们学,他们也会积极主动地去学的.
2、物理史上的每一个发现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给学生以另一种体验,从这种体验中,学生能汲取学习的动力.
例如,在讲单摆的等时性时,我给学生讲述了“伽俐略发现单摆的等时性”的小故事.让学生们从这一有趣的故事中认识到,在平时的物理的学习过程中,要做一个观察的有心人,科学上的一些重大的发现往往是偶然的,然而,成功总是偏向有准备的头脑.类似的故事还有,比如,伦琴发现X射线时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再比如,在学习重核裂变时,我印发了有关我国科学家钱三强夫妇及其合作者在1946—1948年间,在实验室中发现了的铀核的三分裂变和四分裂变的现象的有关资料.让学生们在这些资料的阅读中去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同时,激励学生努力去探索物理科学,以便将来能更好地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3、“千言万语说不清楚,一看实验就分明”.对于一些理性物理知识,往往是确实如此.借助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去体验物理事实.
例如,教师在讲授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时,仅凭这样一句抽象的语言,学生很难留下什么印象,更不用说去理解后来要学的折射定律、全反射定律,并应用这些知识去解释海市蜃楼等现象了.为此,我借助了这样一个“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现象的演示实验”来说明之:如图1所示,用激光器照射盛有清水的烧杯,搅动清水时,屏幕上光点不动,然后分别进行如下操作并仔细观察屏幕上光点的变动情况:(1)在水中倒入少许蔗糖,稍微搅动水.(2)不断搅拌直到蔗糖全部溶解至蔗糖水均匀.(3)取盛有冷清水的烧杯,让光束通过在其中慢慢注入热水.鲜明直观的实验现象使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同时对“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也有了更具体形象的认识,这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感性基础.再如,在讲物理光学时,为了说明光具有波动性,以白色的墙壁为光屏,我用玩具激光笔作为光源,照射单缝和双缝,立即,在墙壁上呈现出光的衍射和干涉图样.这个事实有力的说明了光具有波动性,学生接受起来自然而轻松,这比空洞的讲上十遍的效果还要好,而且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的印象要深得多.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用实验让学生来体会一些物理事实,这样将大大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以上课例表明,学生的物理学习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过程,应该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并得到满足的过程.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探索者.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学会物理,并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自己做会的,是学生在感悟和认知的冲突中,在体验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去发现、构建的新知识.这比教师硬塞给他们要强百倍、强千倍.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体验中,学生将逐渐地学会用物理的眼光来观察身边的一切,用物理的头脑去思考和分析周围的一切,他们将在体验中渐渐地走进物理,这必将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内在动力.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