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对校本教育研究的内容、意义和常用研究方法进行了描述,并结合当前课程改革和教师发展实际,得出校本教育研究是教师的一种健康生活方式和专业成长之路的结论。
【关键词】 校本教育研究 健康生活方式 专业成长 研究方法
随着课改的深入进行,校本教育研究 (schoolbased educational research) 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一个以教师为主要研究力量,以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学生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实践中的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为基本特征的校本教育研究热潮正在兴起。我们每一个英语教师都应对这一发展趋势给予关注,并积极投入这一热潮中去。
课程改革为教师的专业发展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的职业本身决定了这一职业的挑战性:来自家长、社会和学校的升学压力;来自课堂教学的压力,包括学生成长和教师自身业务提高;来自教师自身职称评定和升级的压力;来自家庭生活的压力,包括生活保障和子女升学、就业问题,等等。“许多校长反映,目前教师的负担问题非常突出。他们没有时间学习,没有时间钻研教材,没有时间去关心社会上发生的事情。现在的教师活得太辛苦,他们的负荷太重太重。”(宋时春等,2004)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抱怨:“现在的学生真难教,无论你怎么苦口婆心,他都满不在乎。唉,真让人头疼。”我们也常听到学生的评价:“我们的英语老师真讨厌,她一天到晚批评我们,还常常讽刺挖苦我们。”
这都表明,教师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如何将压力变为动力?如何达到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如何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生活中所遇到的这样那样的令人头疼的问题?如何将教师从每天都身心透支的亚健康或职业枯竭症中解放出来?如何让教师在繁忙的教书育人的职业生活中得到快乐与幸福、愉悦与满足?答案只有一个:教师自己解放自己,走教育研究之路。
俄罗斯的一项社会调查表明,一个人的健康15%取决于医学和药物,85% 取决于人的生活方式。将研究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以研究的视角观察、反思、分析在教育教学生活中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疑难问题,冷静地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就能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在逆境中找到出路,在困扰中找到欢乐。只有当你将教育研究视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成为自己的生活习惯,你就步入了健康生活之路,因为在研究中各种有害身心健康的问题和难题都会得到解决。“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体会到自己的责任,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凭借自己的力量,把自己和自己服务的对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与对象共同构成了他自己的生活世界;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必须发展自己的理性,成为自己的主人。要达到这些目的,教师就不能重复别人的经验,而应该通过理性创造自己的世界,只有在这种创造出来的世界中,他才会感到真正的内心的平安。也许正是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的研究才体现出了其本原意义。”(郑金洲,2002)
要真正将教育研究作为一种健康生活方式,成为自己的生活习惯,就要树立起人生发展的目标。有个故事说:一天,有个人看到三个工人在砌墙,就好奇地问:“你们在干什么呀?”一个工人没好气地说:“你没长眼啊?我们不是在砌墙吗?”另一个工人笑着说:“我们在盖一座大楼。”第三个工人一边哼着小曲,一边愉快地说:“我们在建造一座城市呢!”十年以后,第一个工人还是工人,第二个工人成了工程师,第三个工人做了老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境界和态度决定人生。(袁爱玲,2004)
教师专业成长 (professional growth) 涵盖以下四要素:明确的人生发展目标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娴熟的专业基本技能;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敏锐的教育研究意识和较高的教育研究能力。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个体,我们要做好人生的规划,把握好自己的生命价值。我们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英语和汉语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我们要学习一定的英语教学理论和方法,包括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我们要积极参与教育研究这一重要的社会实践。教育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是沟通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教学理论的桥梁。教师只有坚持开展教育研究,才能不断深化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认识,使教育的意义在学生身上得以实现,使师生的生命价值得到升华。
教师要成为教育研究者(teachers as researchers),让社会听到教师的声音,是国际教育研究发展的重要趋势。Miller 和 Pine (1990) 提出,教师从事教育研究,其有关教学知识来源从课堂外的源泉(如,研究人员、教科书出版人和行政管理人员)转向从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中获取。这一转变加强了教学的专业地位,因为教师通过自己的知识构建,主动地形成本身专业知识基础 (Abdal–Haqq,1995)。 John Field (2003) 认为,课堂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只有开展课题研究,才能扩展对影响教学的因素和学生体验的学习过程的认识,从而促进专业发展。 Lange (1990) 指出,反思过程给予教师在真实的语境中审视师生关系、个人价值观、能力、成功与失败的机会,并为发展中的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expert teachers) 开辟了道路 (Farrell, 2003)。人们认为,教育的意义不是一个概念的认识,而是一个实现的过程。一位教师,当他对教育的意义、对自己所授学科的教育意义、对自己正在教授的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与联系及其教育意义、对怎样使这样的教育意义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得到实现都有着清醒的意识的时候,他对教育、教学实践就注入了研究的态度。教师成为研究者,就是要研究怎样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有教育的意义,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实现教育的意义。
三、 校本教育研究常用方法
实现研究内容与价值的桥梁是研究方法。两只蚂蚁想要得到一堵墙后的食物,一只蚂蚁想翻过墙,还未爬到半腰就掉下来了。另一只蚂蚁想,我可不能像它那么做,我绕到墙后看行不行。结果,它成功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方法的选择关系着一件事的成败。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方法意识薄弱与研究方法运用能力较低是当前我国教育研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例如,某学术团体最近组织的一次课题申报中,只有40%的申报书对研究方法有所描述,60%的则根本未有提及。
1. 文献研究法—基本研究方法
就是要按照研究课题的研究范畴,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文献检索和浏览,了解该领域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正在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待研究的问题等信息,结合自身的研究能力、研究条件和研究需求,确定要研究的课题。这是一个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反思和创新的过程。只有充分占有资料,把握他人的研究成果,将研究置于国内外英语教育研究的环语境中,与他们进行对话,才能准确地给自己要研究的课题定位,避免简单低层次的重复。准确定位,课题研究才有意义,课题成果才有价值。
2. 经验总结法—人们常用的方法
就是在自然形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的一种普遍采用的方法(李秉德,1996)。当前,大量的论文实际上都是经验总结。教育经验总结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要找准总结角度,确定论文题目。采用文献法,对有关的研究成果收集、分析,为自己的总结定好位,找到起点。第二,要做好资料收集工作。这里讲的资料,包括相关研究成果的资料,也包括自己平时积累的资料,要做有心人,留心资料的收集并加以细心梳理。教学案例、教学日志、教学随笔、学生作业、测试试卷和成绩、学生反馈及家长或社会评价等都应在收集之列。第三,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与综合,梳理出自己体会最深、有创新、有借鉴性的内容,适当分类。最后,撰写经验总结论文。先是概述,然后按逻辑顺序列出小标题,使人看了小标题就可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若以存在问题与对策为结束部分,不失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3. 行动研究—当前倡导的方法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是实际工作者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研究者对所研究的实际问题进行系统的探究和反思,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现实问题为首要目标。行动研究具有在行动中研究 (research in action)、对行动研究 (research on action)、为改进行动质量研究 (research for action) 的特点。下面将要介绍的教育叙事研究、教学案例研究和教学课例研究都是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的步骤如下:确定研究问题,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制定行动计划,实施计划,评价行动结果,修订行动计划直至问题解决。
4. 教育叙事研究—大众化的方法
叙事研究 (narrative research) 是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行动研究,对教育教学经验与事件的描述与解释,是教师自己讲自己的故事,观察、记录和思考生活。叙事研究以叙事来描述人们的经验、行为以及作为群体和个体的生活方式。叙事研究者相信:人类经验基本上是故事经验,研究人的最佳方式是抓住人类经验的故事性特征;而且因为叙事或讲述是人类经验的表述,写得好的故事接近经验,同时它们也接近理论,因为它们给出的叙述赋予教育参与者和读者以教育意义的理解。其对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把有关生活性质的理论思想引入到活生生的教育经验之中,并通过生活(如教与学)经验的叙述促进人们对于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丁钢,2002)研究报告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教学反思。研究者要通过访谈、教学日记、现场观察等获得研究资料。
教学案例研究是教育叙事研究的延伸,有人将教学案例研究概括为“生动的教育故事+精彩的点评”。理查德认为,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事形式,向人们提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蔡守龙,2003)。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通过案例学习,可以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分享别人成长的经验。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运用案例教学,可以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案例是教学理论的故乡。一个典型的案例有时也能反映人类认识实践上的真理。一个教学案例包括主题(课堂教学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背景(时间、地点、人物、起因)、情境描述(故事情节发展,不是课堂实录,也不是教案)、结果(某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和评析(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顾泠沅,2003)
课例研究 (lesson study) 是一种案例性的校本行动研究。课例是指一个实际的教学例子,课例研究活动是围绕一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所做的一系列讨论,是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的载体。包括以下环节:(1)确定主题,选择课例,参与教师要围绕相同的主题和课例进行研究;(2)上一节体现教师本人教学经验与风格的常规课,无外界干预;(3)参与教师和研究人员共同设计新理念下的课例;(4)实施新课例,并收集课例效果和存在问题的资料;(4)群体诊断,修正课例设计并实施,在前两次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教学,缩短理念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实现理念与经验的整合; (5)形成课例,教师在形成课例的行动中成长起来(顾泠沅,2003)。 课例研究可以用来构建教学模式,即通过对不同课例的研究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在此意义上来说,上述的五个环节也可以视为形成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7. 教育实验法—实证研究法
教育实验法源于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法。由于教育是人的复杂社会活动,所以教育实验在对实验因素方面的控制不如自然科学实验那样严格。教育实验是为了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提出一定的解答假说或理论构想,并加以科学论证,有计划地干预教育教学过程,对实验对象即学生施以新的教育影响(包括创设条件、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从中收集、整理事实材料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以确定实验影响(自变量)与实验结果(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就假说的验证结论和效果作出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价值判断的一种综合性的教育科研方法(丁念金,2004)。例如,在“应用某教学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实验研究”课题中,“某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假说,“某教学法”是自变量,“阅读能力的变化”是因变量。教育实验的步骤为:提出问题和假说;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分析;撰写实验研究报告。
四、 教育研究应从身边的琐事开始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因为细心取得成功的事例枚不胜举。一个年轻人去求职,见考场地板上有一纸团,便顺手捡了起来。考官问他为什么捡起,他说不能随地扔垃圾,纸团在地上有碍卫生。考官听了他的话,笑着说:“请打开纸团,看看上面写了什么。”年轻人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你被本公司录取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因为细心,所以就有了成功的机遇。我们要作到忙中有细,善于发现问题,忙中偷闲,勤于研究问题,忙中有乐,乐于解决问题-忙碌并快乐着。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I think, therefore I am.)我们要学会思考、学会反思、学会探究、学会计划、学会行动、学会管理时间、学会管理生命。我们要勤于动手,勤于写作,随手记下所谓“琐事”,记下思想上的火花与灵感,为“大手笔”作好资料的收集与铺垫。作家王蒙说,作家是用笔思想的。不是吗?正是拿起笔,才思才会喷涌,记忆才会复活,想象才会翱翔,感情才会迸发,思考才会愈加深刻,于是呼出现了神来之笔,出现了妙语连珠,出现了妙语生花……(王蒙,2004)
课程改革呼唤研究人员将研究的重心放在学校,呼唤教师成为反思型教学的实践者、实践问题的研究者和改善实践的行动者。我们要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这三种校本研究的基本要素结合起来(余文森,2003),做反思型教师,做研究型教师,将教育研究作为我们的一种健康生活方式,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研究的实践中与学生共同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1. 宋时春、高峡、杨莉娟:“校本教研:涵义、实践与反思”,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与决策》2004 年第 41 期。
2. 郑金洲:《校本研究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年 8 月第一版。
3. 袁爱玲:“对‘砌墙工人的命运’之联想”,《教育导刊》,2004 年 1 月号。
4. AbdalHaqq,Ismat.1995.ERIC as a Resource for the Teacher Researcher. ERIC Digest. 88ericfacility88/ericdigests/ed381530.html
5. Field, John. 2003. Classroom Research. 88oup88/elt/global/teachersclub/teaching/articles/research
6. Farrell, Thomas. Reflective Teaching. English Teaching Forum. October 2003.
7. 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8. 丁钢:《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 3 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廿月第 1 版。
9. 蔡守龙: “走向教育案例研究-兼论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教育科研”,《教育学》,2003 年第 10 期。
10. 顾泠沅:“教学任务与案例分析” 88qpjys.edu.sh88/rukou/web/KTYJ/ktyj-/gly/gly.htm
11. 顾泠沅:“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行动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03 年第 6 期。
12. 丁念金:《研究方法的新进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年 3 月第 1 版。
13. 王蒙:“作家是用笔思想的”,《北京晨报》,2004 年 9 月 24 日。
14. 余文森:“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黑龙江教育》, 2003 年第 28、31 期。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