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作为强有力的工具在问题解决可起到极好的辅助功能,如何在数学内容的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与问题解决的有效整合,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课题。下文是进行这种探索的一个案例<折纸中的数学问题>。敬请指正。
【问题的背景】
将边长为a的正方形纸ABCD的一个顶点B“折”到它的对边AD上。从操作过程发现“折”的过程其实就是数学中的“对称”,在《几何画板》软件中,可选取边AD上任意一点B1,则线段BB1的中垂线MN就是“折线”。如下图所示,拖动点B1,观察图形动态的变化过程。可以发现在这一简单的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量的变化和形的运动,你能从中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图1 图2
【问题的提出及探究】
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问题,现摘录几个典型问题如下:
问题一 探究所折部分图形BCNM的面积的最值情况。
直觉猜想:BCNM的面积取到最值时,B1的位置应在线段AD的两端或中点。
实验操作 :
1.度量线段AD、AB1的长度及多边形C/B1MN的面积,拖动点B1,得到一组数据,并利用“制表”功能列成表格。(如图3)
2.以AB1的长度为x,以面积C/B1MN为y ,绘制点P(x,y),通过B1在AD上的运动,可得到点P的轨迹。(如图4)
图3 图4
观察分析:
当B1在AD的中点位置时,面积取到最小值;
当B1在线段AD的两端点时,面积取到最大值。
数学论证:
如图5所示,设AB1=x,四边形C/B1MN的面积为y,
在Rt△BAB1中,由MB=MB1,可求得
过N作NQ//BC,则有△NQM≌△BAB1,所以
∴
∴当 ,即当B点落在AD的中点位置时,使折起部分的面积最小,其最小值为
。
引申1 若将正方形改为矩形(如图6,设BC=a,AB=b。)呢?
实验操作:
1. 利用<几何画板>作出一个长和宽可以变化的矩形ABCD,B1是AD上的一动点,MN是BB1的中垂线。
2. 当a<b时,则所折四边形C/B1MN的面积随AB1变化的实验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6
3. 当a>b时, 拖动点B1,所折四边形C/B1MN形状随AB1变化(如图7,图8,图9)。
图7 图8 图9 图10
4. 以AB1的长度为x,以所折的各多边形的面积为y ,绘制点P(x,y),通过B1在AD上的运动,可得到点P的轨迹(如图10)。
观察分析:
当a<b时,B点折到AD的中点位置时,所折部分的面积最小
当a>b时,所折部分图形的形状随B1不同位置有较大的变化,面积的最小值并非是B点落在AD的中点位置时取到。
数学证明:
(1)当a<b时,可求得
,C/N=
,则
∴当,即当B点落在AD的中点位置时,使折起部分的面积最小,其最小值为
。
(2) 当a>b时,可求得
可求得当,使折起部分的面积最小,其最小值为
。
对于求高次函数的最小值,鼓励学生利用TI-92Plus图形计算器的fMin命令或求导命令辅助完成。
问题二 探究折线所形成的包络线。
学生在折纸过程中发现留在纸上的众多折线看着杂乱无章,又似是有规可寻。将问题推广并加以数学化,即为探求一定点(B)与一直线(AD)上的动点(B1)的连线段的中垂线MN的运动区域。
实验操作:
1. 运动边AD上的点B1,追踪中垂线MN,形成一个平面区域(如图11);
2. 运动直线AD上的点B1,追踪中垂线MN,得到一个平面区域(如图12);
3. 过B1作AD的垂线交直线MN于点P,运动点B1得到点P的轨迹(如图13)。
4. 分别度量PB与PB1的距离(如图13)。
观察发现:
(1) 这些平面区域的轮廓(包络线)是抛物线,其中B为抛物线的焦点,AD为准线;
(2) 所有的中垂线MN都抛物线相切,即抛物线的焦点与准线上的点的连线段的中垂线必与抛物线相切;
(3) 切点P即为过B1与直线AD的垂线B1P与中垂线MN的交点。
(4) 当B1在AD上运动时,始终有PB=PB1,点P的轨迹为该抛物线。
数学论证:
可以采用代数的方法求得中垂线MN所经过的区域满足的条件:
以AD所在直线为x轴,过B垂直于AD的直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设B(0,a),B1(t,0),其中a为非零常数,t为任意实数,则线段BB1的中垂线MN方程为:
∴
因为t为任意实数,则必有:
Δ=
显然中垂线MN上的任意一点(x,y)都在抛物线上或其外部。
引申2 将问题二中的直线AD换成一个圆,探究定点B与定圆C上一动点B1连线段BB1的中垂线j的包络线。
实验:
1. 运动圆上的点B1,追踪中垂线,观察中垂线扫过的平面区域(如图14);
2. 构造圆心C与点B1的直线交中垂线j的交点P,运动点B1,得到点P的轨迹,观察轨迹的形状及其与区域的关系(如图15)。
3. 移动定点B与定圆C的相对位置,再进行上述操作(如图16,图17)。
发现:
(1) 当定点B在定圆C外时,包络线是双曲线,点B和点C恰好是双曲线的两焦点;
当点B在圆C内时,包络线是椭圆,点B和点C恰好是椭圆的两焦点。
(2) 线段BB1的中垂线j与双曲线(或椭圆)的切点即为中垂线j与直线CB1的交点。
上述结论得用双曲线及椭圆的定义容易得到证明。而且得到椭圆或双曲线共有的一个性质:
【性质】以椭圆(或双曲线)的其中一个焦点为圆心,以长轴(或实轴)长为半径的圆上任一点与另一个焦点连线段的中垂线,必与该椭圆(或双曲线)相切。
【反思与评价】
通过<几何画板>以及图形计算器等信息技术工具,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学生有条件和能力进行自主的探究和拓展,可以实现对一个问题进行自主的操作实验、观察发现、理解领悟,体验问题的发现、提出、探究与解决以及再发现的全过程,不仅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取了知识,更提高了能力。
。另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可实现多元联系以及开放的学习平台,将变化的过程通过图形、数据、表格、函数图象、运动等等方式一起呈现,使学生深刻地领悟到数学的实质,激发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