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以下简称“减负”)这个口号已经喊了多年,但现实却往往难遂人愿。究其原因主要有:认识上,把“减负”与教学质量割裂开来;操作中,过分强调减轻作业数量、减少书包重量的作用。我们认为“减负”的关键是要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出发,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思维策略训练,设法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使学生乐学、善学,否则只会带来负担减下来了,教学质量也降低了的恶果。 一、学生是否乐学、善学是衡量“减负”的主要标准 学生是否乐学、善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只要教师树立大学习观,把学生的学习看作是学生认识规律的形成过程,看作是学生智力、能力各因素协调发展的过程,看作是学生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过程,那么教师就会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从而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要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教师必须运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在“发现知识”中学习知识,在“发现知识”中使学生学科观念和学科素养不断提高,在“发现知识”中使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从本质上讲,学生所要接受的知识(其实质是人类通过创造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于他们而言都是新的知识。因此,让学生在“发现知识”中学习知识,教师必须对科学概念、科学理论形成的过程进行认真分析,从中提炼出人类认识这些理论或概念过程中所必须知道的重要信息或所必须实践的重要活动,采取“重点连线法”将其提供给学生,或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信息和知识去分析、归纳,或让学生亲自实验去体验、揣摩,然后再让学生把分析或实验所得的结论进行讨论、逐条整理、处理、加工形成自己的看法、结论(教师可根据实际加以帮助),直到最后形成概念、理论。实质上,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创造“新知”,发现“规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在于通过指导学生对课堂提供的有效信息的加工、提炼、分析、归纳,把自然科学家、社会学家的思维方式“移植”给学生。这种探索、创造过程,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愉悦的享受过程,而决不会变成他们的负担。 教师要转变对学生的看法,应该做到如下几点:1.把学生当做是一棵有活力的、能够自己主动吸纳知识的“小树”,而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2.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把握学生,进而启迪学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3.与学生建立动态的合作关系,让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把教育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与自己共同猎求知识、发现真理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4.让以情感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取代以知识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建立亲密无间的师生友谊。 二、树立辩证、发展的作业观是“减负”的行动指南 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从表现上看,表现为书包重、作业多,因此,一些教师、学校乃至教育行政部门常常把“减负”片面地理解为减少学生的作业数量,减轻学生的书包重量,硬性规定学生每天作业的数量和时间。这样做,表面上看学生的负担似乎减少了,实际上则不然,有时甚至可能会因为负担的减轻而导致学生学习能力的下降,并最终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这种做法最终只能遭致家长、社会的指责。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教师必须正确认识作业的类型、作用,树立辩证、发展的作业观。作业不应仅仅指书面作业,还应包括更能体现和锻炼智力、能力的动口、动手、动脑(如预习、自学等类型)的作业。教师还要进行科学设计,而不要采取“拿来主义”,以尽可能使作业更符合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减少学生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从而使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成为一种快乐的创造过程,成为他们学习“套餐”中“最可口的美味佳肴”之一──学生学习过程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但要强调作业结果的重要性,更要强调作业过程对学生学习效率提高的价值,引导学生选择最有效、最优化的解题办法,设法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定期分析学生作业的情况对作业的设计方法和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整。 教师要通过科学设计作业,加强对学生作业的指导,力争使学生把完成作业过程当成是提高自己学习水平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当成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继续,甚至当成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造过程。如果教师能设计卓有成效的程序,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把学生引入为国家、民族的利益而“自我奋斗”、“自我设计”的更高境界,那么学生就会以一种亢奋、饱满的精神状态去主动完成这一精神上享受的过程,这样的作业即便多一点,学生也不会把其当作是负担,相反还会使学生形成一种执著的探索精神;因此,作业的多与少并不是构成学生负担重与轻的本质原因,“减负”也不应一味地在减轻作业数量、减少书包重量上做文章,而应该在提高作业的质量上下功夫。 三、建立双向激励性评价机制是“减负”的重要保证 要“减负”,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这种评价机制,不但应该包括科学测量学生学习水平的指标,而且还应该包括有效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指标,这样的评价机制,必须调动教师、学生双方的主动性、创造性,激活双方的潜能,使其真有发展性、激励性、创造性,这里我们把其称为双向激励性评价机制。 将其称为双向激励性评价机制,主要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通过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实施,激励教师和学生的热情,鼓舞教师和学生的信心,启发教师和学生的智慧,促进教师工作的创造能力和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不断提高,从而使教育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之间互相激励共同提高的过程,亦即所谓的教学相长过程。 建立双向激励评价机制,一方面是要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评价,肯定学生的进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获得成功充满自信心;另一方面是要通过学生的不断成功以及学生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评价,激励教师的教改热情,鼓舞教师的信心,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使教师不断获得教育教学的成功。必须说明的是,组织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应把评价的重心放在对教师教学态度以及对学生的影响方面。 在这个评价机制中,评价教师的教育效果和学生的实际表现应该由传统的以评价学业水平为主的模式,向全方面、多角度、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转变。其基本出发点应该定位于:倡导探索精神,激发主动愿望。尤其要通过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改变教师教研教改工作的被动状态,提高教师参与教研教改的自觉性、培养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在建立双向激励性评价机制时,必须把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制定的关键在于,通过新观念和新方法的引入和运用,使课堂教学的各个流程和环节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探索兴趣。这会激励教师对新概念、新方法的运用投入更大的热情,从而促进教与学双方良性互动提高。 四、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策略、思维策略是“减负”的有效途径 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思维策略训练,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策略、思维策略训练必须紧密结合实际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进而使学习策略、思维策略训练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大谈空洞的,八股文式的学习策略、思维策略理论使之成为学生的负担。 学习策略、思维策略的学习、训练、运用要与学生的学习实际、教师的学科教学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其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必要时,教师可结合学生思维上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有针对性地安排学习策略、思维策略的讲座和训练,从而实现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主动参与学习策略,思维策略设计和训练的目的。 培养学生学习策略、思维策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1.从学习的基本环节入手,给学生讲清学习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以及运用这些环节对于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性。2.从最基本的学习策略、思维策略训练抓起,把学习策略、思维策略的训练列入课堂教学的议事课程,必要时与学生的作业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思维策略。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