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价值取向,然而现在有的学校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开设课程,开展很多活动,可课堂教学还是原来的老一套,把创新品质培养和课堂教学搞成两张皮,这种状况应当改变。我们知道,创新品质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是需要长期培养及潜移默化影响的,而小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因此,为实现这样的任务,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必须改革。
我们传统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双基",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对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太重视,所以"双基"培养往往成了习题的演练、字词句篇的抄写背诵,把学习搞得很枯燥,学生厌学、学习负担过重都与此有关系。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教授曾在报上指出,能唤起学生好奇心的老师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年轻时产生的好奇心、兴趣对他的一生都是有用的。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年轻时生活得愉快,充满好奇心,有丰富的兴趣。现在教育的问题是,缺乏对学生好奇心的引发与引导,甚至把学生的学习变成了被动的、没有兴趣的解题训练。专家的观点很切中我们当前教学的实际。因此,我们应强调,教师的教学首先应调动起学生智力活动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乐于学习的激情。
二、鼓励学生发问和有奇思异想,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要尽可能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解决问题的形式进行学习。同时,要最大限度地采用直观教学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现实问题,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因为直觉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
三、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
所谓维持性学习是指,我们的教育主要让学生学习人类已经创造的知识成果,给学生很多现成的结论,让学生去接受这些结论,缺少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原理和结论,知道这些原理和结论的探索过程,它本身是创新的结果,是创新过程中得到的一种成果。在创新性学习中,学生不仅了解了结果,获得了一些原理和结论,而且了解了创新过程、创造过程,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培养他们的怀疑精神、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我们现在的情况是,不少教师片面强调"讲透"、"听懂",结果形成"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使学习过程简单化,简化了"发现"或"探究"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大脑变成了填充知识的容器,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和保护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发展一种参与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在这样的研究、探索过程中,来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