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组织 分层实施
——浅谈整组教学的最优化
邮编:213139 常州市新北区孟河中心小学 林中坤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强调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人教版第九册语文教材的编排的突出特点是以篇的训练为重点,继续编排读写重点训练项目,每组教材注意体现一个重点训练项目,并注意体现这一重点训练项目的训练过程。因此,我认为每一组教学都要以重点训练项目为核心,精心组织,分四个层次实施,扎实训练,以实现整组教学的最优化。现以第七组教材为例谈谈这个问题。
一、用好“导读”,了解整组概况,明确重点训练项目。这是分层实施的第一层次。教学这组教材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导读”,使学生对整组教材的内容和教学要求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确该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什么。如第七组,学生通过自学“导读”后,可以清楚地知道本组有三篇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再见了,亲人》是讲读课文,《一个苹果》是阅读课文。这些课文可使学生在对历史的回顾中受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以及集体主义的教育。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写文章要有中心”。学习本组课文,不仅要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继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会作者围绕文章的中心写的方法,并使自己的作文不但有具体的内容,而且有一定的中心。学生学习时有了这样的明确目标,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学,不致于平均使用力气,造成教学费时费力,这上实施整组教学最优化的第一步。
二、精读讲读课文,带教读写例话,学习读写方法。这是分层实施的第二层次。
讲读课文是课文的主体,是培养学生语文基本功的凭借,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依傍。教学时,教师要凭借讲读课文,围绕重点训练项目精心设计,引导学生掌握读写知识,学习方法,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根据这组教材的编排特点,加强一组教材的整体设计,发挥整体效益;另一方面,要统筹安排,精简课堂教学结构,适当压缩教学时间,放弃无重点,无层次的串讲串问的教学方法,要紧扣重点训练项目,设计启发性的有利于智能发展的问题。像第七组的两篇讲读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和《再见了,亲人》教学时要凭借这两篇课文,教给学生写文章有中心的知识和方法。因此在教学时应以“写文章有重点”这个重点训练项目为核心,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这两篇课文的作者是如何使这两篇文章有中心的,也就是说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材,采用最佳方法组织语言文字表达的。为了让学生明确这一点,教学时,必须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的字、词、句的内涵及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因此教学这两篇课文时,我采取了以下教程:
1、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基础
上,再引导学生抓住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词、重点语句,细细品味,品味出这些关键词、重点语句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出与课文中心思想的关系。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可以抓住“不可估量”、“凡是”、“统统”、“实在”、“任意”、“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化为灰烬”等词语,联系上下文品味。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再说说从这些词语及其所在的句子中领悟、体会到了什么。如“不可估量”就是难以估计的意思,这个词语在文章中说明圆明园的毁灭损失之巨大。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到圆明园属于祖国灿烂文化的一部分,作者内心是骄傲的,是对这一文化充满热爱之情的;另一方面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一艺术瑰宝的毁灭,是由于英法联军毁灭的,作者对这股强盗是仇恨的。到此,教学“不可估量”这一词语的过程似乎可以完了,但我认为仅让学生认识、体会到这一点,还没有达到重点训练项目的要求。因此,我在引导学生概括中心思想后,又设计了一个颇有深度的问题:请你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用“不可估量”这一词语,而不用其它词语?这与表达文章的中心有什么关系?再如《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教学,我在学生自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后,还抓住“思考练习2”中带点的词语,去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使用“雪中送炭”、“噩耗”、“同归于尽”等词语的原因,与表达文章的中心有何关系?如“雪中送炭”这一词语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①“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②这一词语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真是“雪中送炭”?③这反映了这位朝鲜大娘对志愿军怎样的思想感情?
2、再读课文,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这是了解作者围绕中心选择恰当材料写的一个关键。因为给课文分段,往往是以文章内容的不同或所含的材料的不同来分段的。有时概括的段落大意包含了作者围绕中心写所选择的材料。这一训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所选择的能反映中心的材料。如《圆明园的毁灭》全文可分三段。第一段是概括指出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第二段是介绍圆明园的辉煌景观。这一段的介绍,可以表达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第三段主要讲了的毁灭。从这一段可以看出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再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可分两段,第一段三个自然段分别讲述了大娘、小金花、大嫂三种典型人物分别与志愿军战士话别时的情景及回忆的感人事迹。第二段的三个自然段描写了列车开动时亲人告别的动人场面。从第一段的段意,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作者选择了三个代表性人物的典型事件来写,来反映中心的,因此,指导学生分段,概括段意,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理解作者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3、默读课文,启发引导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和概括中心思想。这
是加强重点训练项目训练的又一重点。学生只有在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后,才能全面了解作者所选择的材料,才能透过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如果不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就不可能理解作者围绕的“中心”,当然更不可能像作者那样“写文章要有中心”地写文章了。如《圆明园的毁灭》和《再见了,亲人》这两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应指导学生准确地概括。这里概括的方法很多,但根据这两篇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特点,我认为这两篇课的主要内容还是采用连段意法比较好,中心思想的概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关键词句及主要内容进行分析、提炼、概括。
4、赏读课文,欣赏研究作者围绕中心写的方法。这一点很重要,是教给学生基本功的关键性知识与方法。教学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综观全篇,联系文章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说说作者为了表达他所确定的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来写的,哪些材料最能反映文章的中心。作者选择的材料及选择的方法,表达材料的方法就是学生得以借鉴的范例。像《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作者围绕这一中心,着重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圆明园的宏伟壮观和它所收藏的大量的无价之宝;二是强盗所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这是因为这两个材料,内容紧密联系,都能激起人们热爱祖国和仇恨侵略者的思想感情。再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是赞扬中朝两国人民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为了表达这一中心,作者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吻,满怀深情地追述了几件难以忘怀的往事。如讲述与大娘分别时,着重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大娘为了救护在她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小孙孙。这几件事突出反映了朝鲜大娘对志愿军慈母般的爱,也反映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因此作者选择了这几件材料,并这样写了。
5、带教读写例话,系统总结读写方法,使学生从实践到认识,对“写文章要有中心”有一个清晰的理性认识,懂得“写文章要有中心”的具体方法。“读写例话”是重点训练项目的概括说明和归纳小结。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两篇讲读课文后就教学。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在回顾两篇讲读课文的作者围绕中心如何选择材料及表达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学读写例话,从中受到启发,从而使学生把课文学习中领悟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掌握带有规律性的读写方法。像第七组的“读写例话”的教学,可以安排在《再见了,亲人》一课教学之后。教师先引导学生读“读写例话”,明确这则例话在“写”的方面有什么提示;再让学生联系《再见了,亲人》一文,小结归纳作者魏巍写这篇文章时如何做到有中心的。最后,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懂得写文章要先确定中心,再围绕中心精心选材,运用最能表达中心的语句写,这样就能做到写出的文章有中心,并在以后的作文实践中运用这些方法。讲读课文的教学,关键是要教师围绕重点训练项目精心设计训练过程,在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感悟、自主发现、自己探究、归纳小结读写方法,教师作必要的恰当的归纳总结,再在学习“读写例话”的基础上形成理性的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本组所要掌握的基本功。
三、自学阅读课文,巧点妙拨,训练读写技能。这是第三层次的实施。从讲读课文和读写例话中学到了读写方法之后,还没有形成稳定的读写技能。要形成稳定的技能,还得在教师的巧点妙拨下反复练习。叶圣陶先生曾经谈过:“讲话和指导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非自己动手认真练习不可。”尽管叶老讲的是练字,但其中的精神同样适用于各项语文能力培养。老师要给时间、给机会、人人练、反复练,在练习中培养自学能力,特别是读写能力,这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需要,更是开发智力、提高素质的需要。因此,我要求学生在学习阅读课文时,用讲读课文和读写例话中所学到的读写方法,自学阅读课文,进行再实践。教师着重根据课文后面安排的思考与练习,检查自学情况。这些思考练习题,都是编者围绕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精心设计的。阅读课文的教学,教师侧重是在学习读写方法、读写能力上精心指导。理解词句的工作,重点应放手让学生按讲读课文中的方法自己解决。像本组的阅读课文《一个苹果》,我先放手让学生运用读写方法自学,然后引导学生着重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1)为什么为了吃一个苹果,连长还要作一番动员?经过动员为什么这么多人还吃不完一个苹果?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说说课文是通过哪些材料表达中心的?
第2个问题的后半个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足足讨论10分钟,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练习机会,在学习《基础训练7》中的短文阅读训练时,我又再一次放手让学生围绕要求读、思、议、评,自己给短文分段,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再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围绕“聂耳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这个中心写的。最后,还布置学生自学自读课本上的《山泉流过的地方》,再分小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分析作者围绕中心写了女教师的哪些事情、怎样表达这几件事的。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这些学习活动,可以运用、巩固读写技能,形成较为熟练的读写技能,实现重点训练项目所规定的要求。
四、运用读写技能,指导作文,提高读写能力,形成扎实的基本功。这是第四层次,也是分层实施的最高层次。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学以致用”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之一。为了能够充分地体现学生的读写能力,我要求学生能把他在本组课文中所悟、所学、所练的读写方法最充分地运用到作文中去。因为写作文是检验学生基本功的最有效的手段。作文训练包括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按照由我执笔的我镇的武进市级作文研究课题《加强学生听、读、说、写综合训练,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的要求认真实施,即按照
听
说 写的模式进行作文教学。不仅训练学生听、读能力,
读
还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如第七组作文的教学,我根据本组作文训练的要求,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研读作文要求,讨论分析本次作文训练的要求、注意点,以明确这次作文的目的要求。
(二)指导学生观察冬天的一处景物,如窗花、梅花、雪松等。(这次作文有两个内容,其一是冬天的一处景物,其二是写人物在冬天的一项活动。指导观察冬天里的活动的教程这里不作介绍,主要介绍冬天的一处景物的指导。)要求学生按照由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观察梅花,重点观察梅花在冬天中的静态特点、动态特点,观察它是怎样不畏严寒的。在观察时,让学生边看边说、边闻边说、边想边说,围绕不畏严寒这一中心展开讨论,交流观察、感悟所得。这一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确定中心,赞美这一景物不畏严寒的精神。
(四)围绕重点训练项目,引导学生辨析材料。如说说下列材料能不能直接表现本次作文的中心,能的打“√”,不能的打“×” ,并说说为什么。
1、梅花在严寒中吐出蓓蕾。(√ )
2、人们都围上围巾,穿着棉衣,怕出屋子。(× )
3、梅花在大雪纷飞时仍然开放,散发出迷人的幽香。(√ )
4、天暖洋洋的,梅花长出了绿的枝条。(×)
5、雪松长着繁茂的枝叶,可以为人们遮太阳。(×)
6、看到寒风中挺立的梅花的身影,我想到做人也要像梅花那样不怕困难。(√)
(五)指导学生围绕“赞美梅花不畏严寒”这个中心,编拟写作提纲,并进行评析,让学生说说写作提纲哪些部分最能反映中心,哪些不能,谈谈怎样修改。
(六)指导学生根据写作提纲组织语句合理表达。
1、先引导学生依据写作提纲和梅花不畏严寒这个中心,伏在桌子上静静地思考观察所得,展开想象,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把看到的、闻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加工整理,形成比较通顺的、中心突出的内部语言。(一般思考8——10分钟)
2、培养学生围绕中心练说,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我把学生分成4人合作小组相互口述。要求学生把刚才思考成的内部语言表达出来。一人口述时,另外三人仔细聆听,既要听内容,又要辨析其表达的内容是否能抓住冬天梅花的特点,能否反映梅花不畏严寒这个中心,还要注意对梅花的特点的描绘是否准确、生动、形象,哪些地方谴词造句生动具体,紧扣中心,哪些地方要修改,可以怎样修改。这一学生口述后,要耐心地听其他同学的评价和提出的修改方法、修改内容。其他三人也照此方法进行训练。
3、选派代表在全班口述作文,全班同学在老师指导下自主评价。
选2名讲得好的,一名中等的,一名较差的同学,在全班口述,其他同学仔细聆听、思考、评价,提出修改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修改评价情况相机指导、评论。凡是口述作文符合要求的当场打分,鼓励;对于一般的和较差的口头作文,只作评价,提出修改意见,不打分,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听话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暴露了思维过程和修改过程。
(七)指导学生根据口述情况及其他人的评改意见书面作文,润饰加工。作完后围绕“写文章有中心”这一重点训练项目自己修改和同桌修改、评价,同时也兼顾语句是否准确,标点符号运用是否正确。
总之,我们在语文教学时,要注意每一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以重点训练项目为核心,精心组织,精心设计,分步实施。每一步注意体现一个“实”字。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听、读、说、写能力得以整体、协调、系统地发展,才能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个美好境界。
附注:本文在99学年度武进市教育委员会教研室、教科室和武进市教育学会组织的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小学语文优秀论文 一等奖(895篇小语论文参评,共评出45篇一等奖,本篇排在获奖目录第一篇)。详见2000年第2期《武进教研》。
文本文字文字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