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石景山区老古城小学 郭辉
内容摘要:
21世纪是创造的世纪,创造性思维已成为人类根本的思维形式,那么教育就必然要为人类揭示出这种思维形式的本质。传统阅读教学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本文通过阅读教学,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发散阅读,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等创造性思维品质;通过扩展性阅读,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通过评价性阅读,启发学生质疑研讨。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造精神,发展创造性思维。
21世纪是创造的世纪,需要一大批敢探索,会创新的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已成为人类根本的思维形式,那么教育就必然要为人类揭示出这种思维形式的本质。然而目前,传统阅读教学仍采用“应试”思想支配下的教学模式,以培养能熟练掌握已有知识的书生型人才为教育目标,导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和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体系,注重求同式思维而忽视求异性思维,排斥创新和多样性。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清除传统教育观念中阻碍和限制学生创造潜能发挥的因素,树立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育观。我通过阅读教学,充分挖掘出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
一.理论依据。
创造性思维是指富有创见的思维。它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独立的分析、综合、联想组合,阐发新见解,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它是想象的放飞,智慧的畅发,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与激活的产物。
1.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创造思维品质所制约,创造性思维品质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等。因而培养创造能力,首先从培养创造思维品质着手。
2.法国思想家狄德罗说:“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想象力对学生智力发展,创造力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没有一种心理机制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它是伟大的潜水者。一切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想象可以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它是一种创造性形象思维。
3.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青少年学生都有一种思维的积极性。他们不仅渴求知识,力求找到自己所关心的问题的准确答案,而且表现为对现实,对思想和信念的力量有深刻的认识。在教学中采用设疑问难的方法,恰好适应了他们的学习心理。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而从有疑到创新,也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具体做法。
(一).发散性阅读,诱导发散。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所谓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出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思维方式。其特点是:思维过程无一定志向,思维范围不受传统因素限制,它允许对思考的问题的标新立异,在方向上可以“海阔天空”,“异想天开”。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环节,它使思维更加灵活、流畅,为思考的结果赋予独特、创新的色彩。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变通性的特点。
1.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流畅性是指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思维反应的灵敏、迅速,畅通无阻,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较多的解决问题的答案。在阅读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将思维的触角伸向不同方向,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例如《马背上的小红军》一课有一处细节描写,陈赓找到小鬼的时候,小鬼已昏倒在草地上了。陈赓发现小鬼的干粮袋里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骨头,上面还有几个牙印儿。陈赓全明白了,他深情地搂着小鬼。这个“搂”字包含着复杂的意思和情感,正是训练创造性思维的发散点。从陈赓、小鬼这两个角度揣摩,引导学生领悟“搂”字不只表现了红军战士之间真挚的阶级友爱,而且饱含着陈赓对小鬼高尚品质的敬佩,还突出了陈赓悔恨、自责的心理。红军战士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揭示得十分丰满。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起点,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
2.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变通性是指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能够随机应变,不受现有知识和常规定势的束缚,思维迅速地,轻易地从一类对象转变到另一类内容相隔很远的对象的能力。这是发散思维的关键,质的飞跃。
例如教学《罗盛教》一课,当朝鲜小朋友崔莹掉入冰窟窿以后,罗盛教听到喊声“一边飞奔,一边脱棉衣”。引导学生思考,哪两个动作是同时进行的,从哪个词看出的。学生立刻挑出“飞奔”和“脱”这两个词,是从“一边……一边……”看出的。然后叫一名学生做一做一边飞奔,一边脱棉衣的动作,使学生对“一边……一边……”一词的用法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这时候教师抓住时机,加以训练,启发学生想哪些动作可以同时做,把原句的两部分做词语替换。在练习中学生发挥想象力,填写出各种各样的句子。如“我一边走,一边看书,这对视力是有害的。”;“六一儿童节那天,我们在舞台上,一边唱,一边跳,心情多么舒畅。”训练中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词句替换和句子练习,辅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句式,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又如《五彩池》一课描绘的是四川藏龙山五彩池的奇异景象。在阅读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想象五彩池的形状像什么,用“有的像……有的像……”的句式说出来,但不能与课文雷同。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生动比喻,“有的像一副闪闪发光的太阳镜”;“有的像一片碧绿的浮萍”;“有的像一个弯弯的月牙儿”,五彩池的美色在灵活的思维活动中展现出来。接着我又提出新的要求,仿照“柠檬黄、橄榄绿”这两个词的样子,在颜色词前加一个与这个颜色相同的事物,组成新词来描绘池水的五彩斑斓。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课堂上又掀起高潮。“梨黄、橙黄、茄子紫、宝石蓝、玫瑰红、银白、翡翠绿……”一个个闪烁着创造性火花的思维油然而生,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思维的独特性。
独特性是指发散思维的种类要新颖独特,能够从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念认识事物,思维的结果具有新异、独到的特点。它代表发散思维的本质。
例如《麻雀》一课讲的是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有的学生对结尾“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猎人把狗带走了,可是小麻雀仍旧不能自己飞回树上,老麻雀也叼不动自己的幼儿,再遇到危险怎么办呢?我因势利导,发动学生对结尾进行修改。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在交流中一个个充满创意的结尾诞生了。有的说“我急忙换回我的猎狗,又捧起受惊的小麻雀,轻轻地把它放回窝里。”;有的说“我担心小麻雀再受伤害,爬上树,把小麻雀的窝搭得结结实实的。”;有的说“我放回小麻雀,看到老麻雀飞回窝里,才放心地离开了。”;有的说“我把鸟巢搬到一个避风的地方,让它们的家又安全又舒适。”这种海阔天空的想象,无拘无束的交流,展现了学生纯洁、善良的心灵,培养了思维的独特性。
(二).扩展性阅读,启发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包含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是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以后得到的一种形象思维。想象是创造的源泉之一,创造性思维始终伴随着想象,它能不断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赋予思维以独特的形式。
1.利用词句,再造想象。
叶圣陶曾经讲:“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力,才能够领会它。”
例如《瀑布》一课在瀑布的音、形、色几方面作了浓墨重彩的描写,呈现在眼前的好像是移动的画片。如果仅从文字的表层意义呆板地理解课文,就感受不到瀑布雄伟壮丽的景象。只有把语言文字提供的信息经过创造性想象,复原成完整壮美的画面,才能深入地理解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壮丽景观,并从中受到感染,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倾倒。如“叠叠的浪涌上岸滩”,“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这些富有动感的语句,引导学生想象那气势如叠叠的浪拍击岸滩,哗哗的响声连成一片;那声响如松涛阵阵,如此气势磅礴,惊心动魄。又如“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一座珍珠的屏”这些带有鲜明色彩的语句,构成了一幅青白相映,光彩夺目的画卷。我启发学生想象,那苍翠的高山上,瀑布似白银一泻千丈,在阳光照耀下,瀑布的水珠晶莹透亮,玲珑诱人,像是无数珍珠汇成的天然屏风。用语言文字引发再造想象,形成画面,使抽象的语言焕发情趣,从而展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2.巧妙扩展,创造想象。
课文中常有概括、略写的内容,这些未展开,未写上的因素,可以作为发挥学生
创造性的“扩展点”。依据“扩展点”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去丰富它们,把“潜台词”、“画外音”加以引申和补充,使之成为具体的,形象丰满的的立体图像和绚丽多彩的画面。
例如《罗盛教》一课中第二自然段有这样一句,“他在水里摸了好一阵,也没摸到。”这个“摸”字正是训练学生创造性的“扩展点”。我启发学生“罗盛教在水底是怎样摸的?你能把当时的情景想象出来吗?”学生们很快受到启发,用生动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描述出来。“刺骨的冰水浸透了罗盛教的衣衫,冰下水流很急,罗盛教拖着沉重的身体,一会儿向前摸,一会儿向后摸,一点点在水中摸索着。费了好大的劲儿,也没摸到。”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又如《琪琪的心事》第三段有这样一句话“琪琪带着委屈和恐惧睡着了,梦见小鸟……”我引导学生想象“琪琪梦见小鸟怎样了?他的心情如何?”,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有些课文的结尾,嘎然而止,余意未尽,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余地。例如《滥竽充数》一课结尾写到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逃之夭夭了, 事情是结束了,但也可以说没有结束。我在这个结尾处做文章,让学生以《南郭后传》为题,给文章加续篇。我启发学生思考, 南郭逃走以后会怎样做呢?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打开思路,师生共同拟定了续想的方向。学生依据拟定的想象角度,展开续想的具体内容。有的说“南郭逃走以后,被朋友耻笑,他后悔莫及,当初为什么不认真学吹竽呢?没有真本领,到哪也混不下去呀。”;有的说“南郭回去以后,苦学吹竽本领,成为著名乐师。”;有的说“第二年, 南郭学会吹竽,又加入了齐缗王的乐队。”;还有的说“南郭回去以后,不思悔改,仍旧到处滥竽充数,落得个人人耻笑的下场。”通过引导想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升华。
(三).评价性阅读,质疑研讨。
古人云:“学贵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信息自主地加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敢于标新立异,在质疑研讨中碰撞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1.在质疑中探索。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见疑求异,要敢疑课本之说,疑权威之言,在见疑中探幽索微,寻求真理。用新的眼光,新的观念来审视一切,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和见解进行反思。
例如《滥竽充数》一课,“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比喻没有真正才干,而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有个学生从新的角度提出质疑,“我的爸爸乒乓球打得很棒,别人称赞他球技高超,爸爸却说他球技一般,只不过是滥竽充数罢了。”在这里, “滥竽充数”也可以表示自谦。又如,《狐假虎威》一课中的成语“狐假虎威”,本来有贬义,指倚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有一位学生另辟新径,大胆质疑,“狐狸在生命受到威胁时,巧施计策,机智地骗过老虎,保存了生命。我认为狐狸很聪明,不应贬低它,‘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有时可以表示一种机智的斗争的策略”。这种不迷信书本,敢于质疑探索,正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
对于课文存在的不足,学生也会产生疑问,即使学生没注意到这些,教师也要有意识,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质疑。例如《赤壁之战》一课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东吴的黄盖给周瑜献上火攻的计策,有的学生对这个情节提出质疑,他指出:“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一战中火攻的计策是诸葛亮和周瑜共同想出来的,怎么成了黄盖呢?这不是张冠李戴吗?”我因势利导,发动学生课下阅读《三国演义》,寻找问题的答案,鼓励学生向课文“禁区”挑战,闪烁着创造思维的光芒。
2.在质疑中创造。
质疑可以把学生的“心理触角”引向未知的世界,疑又是发明创造的钥匙。例如在教学《麻雀》一课,有的学生对课文的结尾提出质疑。“猎人看到老麻雀不惜牺牲自己来拯救小麻雀,他已经被老麻雀伟大的母爱深深打动了,产生了怜悯之心,才唤回他的猎狗。可是为什么走开了呢?小麻雀仍旧不能飞回巢里,为什么不帮一帮呢?”我紧密结合疑问,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结尾进行修改,在质疑中进行创造。学生思维十分活跃,最后发动大家评议哪种结尾好,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猎人看到这动人的场景,也加入了拯救小麻雀的行动。”学生的思维达到高潮。
创造是对传统的反叛,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意识,就得善于发现问题,在不疑处有疑,不受传统观念束缚,也不人云亦云,从而最终产生发明和创造。
恩格斯说:“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便是人的思维,而创造性思维可以说是花中牡丹。”语文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在教给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致力于学生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它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