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主流文化,回归主体意识,开辟德育新天地
——从马加爵事件谈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考新闻回放—东方网3月15日消息:据新华社报道,海南省三亚市公安部门证实,公安部A级通缉犯马加爵3月15日晚上7时30分左右,在海南省三亚市河西区落网,当地公安部门目前正对他进行审讯。 相关链接—2004年3月26日,西安版“马加爵”上演,一女大学生深夜挥刀砍向睡梦中的同学。3月15日,杭州市某县一花季少女因不满父母批评跳楼自杀。2004年3月24日,CCTV晚七时新闻联播头条播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同时播出了记者就《意见》对中央文明委负责同志的专访。全国各大主流媒体在重要版面同时转载。社会各界反响热烈。版主留帖-- 一、校园主流文化,你缺失了什么?如果办学就是办文化,那么学校文化,你到底缺失了什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不能不思考。而当面对学生中越来越复杂的操行问题时,当我们抓了十几年的行为规范而又不得不面对学生中越来越不规范的行为时,我们不得不问:学校德育,你将走向何方?如果从文化“集体人格的沉淀”[1]这个意义来说,爱,诚信,规则,竟争,民主,……这些现代文化和文明也是先进文化与文明应具备的最本质最核心的特征恰恰是我们的学校教育所缺乏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样的。过去,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是书本,读书是学习文化的主要方式,学校以其独有的文化优势自然而然地成为地方文化中心,学校教育以学习主流文化为中心,在其单一价值观的主流文化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而长久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也使文化传播方式发生了的巨大变革,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多元价值观的多元文化的流行,特别是加入WTO后。学校的文化中心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样地,主流文化通过学校这个主渠道来传播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学校的德育工作特别是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的实效性也因此遭受巨大冲击。面对这种迟早会来的变化,我们显然没有足够的准备,在逐步丢失学校固有的文化阵地的同时,又逐渐迷失了学校文化的发展方向,学校文化其实就只剩下了课本与分数,学校德育也从育德立人的实践本位转向了教条的形式,德育工作“目中无人(不切合小学生实际未针对小学生特点,一味追求高、大、全的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教育,比如在孩子还不理解什么是“祖国”、“人民”甚至连大人也未必理解的“社会主义”时去奢谈“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多靠管制而非疏导)、眼高手低(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行为规范对小学生的要求可说是十全十美,但实际上很多学生连不随地乱扔东西、主动给别人让路、自觉排队等都做不到”)的现象令人“目不暇接”,出现了让人“目瞪口呆”的结果虽是情理之外却也是意料之中的。所以,如果说应试教育下学科本位的思想带来了学生人格的残缺不全的话,那么素质教育如果不重塑学校主流文化[2],不注重学生主体意识[3]回归,也必将使我们对人的教育陷入工具性而不能自拔。 学校主流文化,缺德。 学校德育工作,无情。背景资料--[1]“文化”在汉语中,文化的意识至少应当推至东周。孔子曾极力推崇周朝的典章制度,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这里“文”已经有文化的意味。就词源而言,汉语“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刘向《说苑·指武篇》:“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后来,南齐王融在《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写道:“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道。”从这两个最古老的用法上看,中国最早“文化”的概念是“文治和教化”的意思。在古汉语中,文化就是以伦理道德教导世人,使人“发乎情止于礼”的意思。而用“文化”迻译“culture”,始于日本学者,这时候的文化交流,已掩盖了两者语意上的区别。象钱穆所讲的,中国的“文化”偏重于精神方面,这时多少也认同了“culture”中的有关耕种、养殖、驯化等含义,将文化置于一定的生活方式之上。就西方而言,基本能够达成共识的,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文化指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引自马文·哈里斯《文化人 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顾建光、高云霞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页。)所以捷克总统哈维尔先生认为,文化是通过教育能够达到的规则,是一个社会心照不宣的精神默契。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集体人格的沉淀。[2]校园里除了有课桌文化、宿舍文化、广告文化、厕所文化等非主流文化,更多的是占据了主导地位的受支持的以绝对多数时间来保证的主流文化,主要是在课堂上、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学校整体的精神风貌,我们认为这就是主流文化。[3]主体意识:个体对行为规范是否处于自觉自省主动的状态。即学生对行为规范的要求有明确的认识,在内心情意感知上有体验,并能自觉地对自身行为作正确地价值判断。主体意识是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情感性、实效性紧密联系的。二、校园主流文化,你需要什么?新闻回放—3月23日,中国围棋在连续六年逢韩必败之后,首次以四比一的战绩克韩成功,登上杯冠军宝座。国内各大报纷纷祝捷,称“这是规则的胜利”,是中国棋院引进竟争规则后首度结果。据《北京晚报》报道,经过近千名专家投票,中国的三大科技奖——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初评结果已经揭晓并向社会公示。在初评结果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再次空缺,意味着该奖项连续第六年空缺。 “降低规则”是目前包括教育、行政、经济等诸多领域的惯有表现。然而,科技界的评委们显然没有妥协,六年来始终如一地实事求是,不符合相关规则规定就宁缺勿滥。许多领域好大喜功、追求政绩,“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创造”,成为不注重客观规律、任意降低规则标准、规则意识淡薄的另一个代名词。科技界没有同流合污,而是保持科学的纯洁,秉承科学规律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六年一等奖空缺”,也同样体现出这种规则意识,值得其他各个领域学习和反思。相关链接龙永图:普及规则意识 中国才算真正入世。为什么中国市场秩序那么混乱?就是规则意识不强。世贸组织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它要求所有的世贸成员实施统一的规则。现在我们对于通行的国际规则的执行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愿意遵守就遵守,不愿遵守就不遵守。入世后,对规则就要强制性的遵守。这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很重要。在我们现在的经济生活中,无序、混乱、灰色经济的种种现象随处可见。目前,中央把整顿市场秩序当成一件大事来抓,这是切中时弊。解决这一问题,当然主要靠我们自己。但是,通过入世,加一点外力,可以帮助我们强化规则意识。强化规则意识应该从小孩子开始培养。我们很多人从小就缺少规则意识。家里从来都是老爸说什么就是什么,不知道整个社会都是有一定的规则的。规则意识来自责任感,实际上也是一个人道德水平的表现。我有一次在瑞士的一个公园里散步,上厕所的时候,发现里面有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叮呤咚隆不知搞什么。我出来后,发现他妈妈在外面等着。她说“我的小孩进去后很久没有出来,能否麻烦你去看看吗?”我进去一看,原来那个厕所的抽水马桶坏了,冲不出水来,小孩非常着急,一定要把水冲出来。他知道,上了厕所,必须用水冲洗,否则对后面的人无法交待。这就是社会责任感,没有责任感很难履行规则,很难建立起相互的信任感。这些对于建立市场经济非常重要。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