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对学生学习实际和相关的理论研究,我当时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如果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上去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相应的提高。于是,我决定:沿着学生观察认识事物心理品质发展的序,从培养学生得观察认识事物的心理品质入手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目标序列:
一、全面细致观察,克服观察的轮廓性——从具体的静物表面(单个的静物、静物群)观察开始,老师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指导,然后是人物(外貌、动作、神态的细节,单个人物活动、多个人物活动的场景);接下来是景物(一种景物、一处景物)、事情(比较复杂、有事情的发展、情节的变化、人物的活动);每种情况,进行单项和综合的观察认识与写作训练。
二、载指导学生观察人是的过程中,先明确观察目的,使学生带着任务来观察,前当地引导学生保持注意,克服观察的无意性和情绪性。——给学生制定观察提纲,待学生有了一定的习惯和能力之后,在只布置任务明确目的,由学生自己去观察。——由扶到放,在反复的训练中,克服学生观察事物时的心理弱点。
三、把观察与读书密切结合起来。观察之前,先让学生具备与所观察事物相关的知识、词语、概念,避免观察是的主观性、“想当然”的描述。
这一点,是我当时读了陈昌毅的《创造心理学》后,了解了学生认识、表述于一有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也从实践中感受到了词语丰富对学生观察是能够敏锐、细致、客观的表述之间的关系之后,采取的一种措施。
四、配合教材的安排,安排学生有重点地、抓特点观察。
教给学生抓重点的方法——从整体入手,分析比较个部分的特征,再比较重点是什么(主体),依此,克服学生观察的片面性。
五、对较复杂的事物、现象进行观察,训练学生根据自己观察任务进行选择,克服观察的无选择性。观察时,训练学生思考,哪些内容跟我们观察任务有关,那些无关,促使学生在观察是能够用心思考。
六、训练学生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
为是学生能够在观察是深入思考,,当时我主要采用了如下的几项措施:1、结合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在体会中心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是如何思考的。2、针对具体的材料进行分析讨论练习。3、结合各学科(重点是语文、品德等)培养学生辨别真善美于假丑恶的能力(这是当时比较流行的用语)
七,训练学生观察的敏锐性。
按照陈昌毅《创造心理学》的观点,“人的知觉好像一张由已由知识和观点编制的坐标图,图像的大小限定了知觉的范围。在坐标图以外的其余的信息,我们就毫不在意地让它溜掉了。”教学中注意通过读书、观察、积累,丰富学生各个方面的知识,特别注重了读写结合。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