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识管理的几个理论问题
2001-09-05
从1999年起,我国图书情报学界对知识管理(以下简称KM)的研究骤然升温。据粗略统计,仅1999年至2000年,在图书情报学专业刊物上发表的有关KM的研究论文不少于3O篇,而且目前仍有继续攀升之势。可以说,KM研究已成为目前图书情报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但是,KM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人们对它的概念。来源、性质、内容、功能等基本理论问题,远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仍处于纷争状态。本文拟就KM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作一集中探讨,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种理论参照。
1.关于KM的概念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KM概念的认识,无论是在内涵的界定上还是在语言表述形式上,都有较大的分歧,可谓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1. KM就是指对企业内知识资产的管理[l]
2.KM就是通过对知识系统化、组织化的管理,增进企业集体的知识获取、知识再造以及自主学习意识和水平,通过提高知识生产率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3.KM是一种致力于将组织的智力资产――记录型信息和员工头脑中的智慧转化为更大的生产力、竞争力的信息管理(简称IM)策略和理论。
4.KM的实质是对企业中人的经验、知识、能力等因素的管理,以实现知识共享。
5.丹利尔?E?奥利里认为,KM是将组织可得到的各种来源的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
6. David j. Skyme认为,KM是对知识及其创造、收集、组织、传播、利用与宣传等过程的管理。
7.Bass认为,KM是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
8.卡尔?E?斯维拜认为,KM是利用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艺术。
9. Yogesh Malbotra博士认为, KM是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含了组织的发展进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
在上述KM定义中,Yogesh Malhotra博士的观点被引用最多,得到人们广泛的认同,因为它比较完整地概括了KM的必要性、目的、内容和手段,揭示了KM的实质。
其实,KM的概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理解:狭义的KM主要是针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广义的KM则不仅包括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等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可见,在KM的对象结构中,主要包含4个功能要素:知识、知识设施、知识人员和知识活动。其中,知识包括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和狭义的知识资产(如体现为无形财富的知识产权、组织文化。管理策略等),它是KM的本源性对象要素;知识设施是指KM实施中所需要的各种技术及其设备,目前主要是指信息技术及其设备,它是KM的条件性对象要素;知识人员是指携带可用隐性知识或知识资产的组织内外成员,它是KM中的能动的主体性对象要素;知识活动是指知识的生产、组织、交流和利用的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实现知识的共享、开发、运用和创新,它是KM的实践性对象要素。如果从经济学角度看,知识、知识设施、知识人员,均可称为广义的知识资产要素。这样,KM的对象结构中包含了两大功能要素,即知识资产和知识活动。由此可以对KM作如下定义:KM是通过利用组织内外的知识资产开展一系列有利于知识创新的知识活动,以实现增强组织的生存与竞争能力的目的的一种管理活动。简言之,KM就是为了实现组织发展的目的,利用知识资产开展一系列知识活动的过程。在这个定义中,包含着以下几方面的内涵与外延规定:
10.KM的对象由4个方面构成,即知识、知识设施、知识人员和知识活动,或者说是由两大方面构成,即知识资产与知识活动。
11.KM的目标是知识创新,其目的是增强组织的生存与竞争能力。
12.KM活动的不只限于企业,严格地说,在所有的社会组织中都存在KM活动。
13.KM的过程体现为对上述4个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组织管理过程。
14.在KM中,对隐性知识的管理特别重要,能否充分挖掘和管理好隐性知识,往往是KM能否成功的关键。而隐性知识的载体是人一知识人员,所以,对人的管理是KM的核心内容。这也是KM以人为本的特性所在。
2 关于KM的思想来源
一种观点认为,KM是企业管理活动发展的自然产物。萨维奇博士在其所著《第五代管理》一书中,把企业管理历史划分为5个发展阶段:工业时代初期以所有制为核心的第一代管理、以严格等级制为特点的第二代管理、以矩阵型组织为特征的第三代管理、以计算机网络为特征的第四代管理和以知识为核心的第五代管理。按照萨维奇博士的观点,KM是企业管理发展的一个自然演进阶段。据此,有人指出,KM只是企业管理在不断完善过程中水到渠成的一个阶段。
另一种观点认为,KM是IM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美国学者D.A.Mar.chaxd和F.w.Hortn把IM的发展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物的控制、自动化技术的管理、信息资源的管理、商业竞争分析和知识的管理。据此,有人指出,IM是KM的基础,KM是IM的延伸和发展。还有一种与此相似的观点认为,人类的管理活动经历了科学管理时期、行为科学时期和信息文化时期3个阶段,信息文化时期又称为信息资源管理时期,是KM的早期形式。但对这种观点持反对态度的人认为,把KM当作IM发展的自然或必然结果这种推论实际上是似是而非的一家之说,不符合客观事实,因为KM的出现虽然与信息向知识的转化有关,但新财富越来越源于知识,组织所要管理的主要是无形资产而不仅仅是信息。
我们认为,KM确实不是IM发展的自然或必然产物,因为IM和KM之间并不存在客观的自然演进关系,KM不是直接否定IM的产物,也不是针对IM的缺陷而加以改造的产物,KM的出现丝毫不影响IM的继续存在和发展。KM的兴起并成为社会经济管理的主旋律,只能说明社会经济发展赖以前进的主动力基础由过去的人的体力、能源、信息转移到现在的以知识为基础。可以说,KM的思想直接来源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或者说直接来源于知识经济时代对管理方式与方法所提出的变革要求。
KM的理念或思想,充分体现了社会经济增长方式从数量速度型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水平转移的趋势。依靠科技进步和很高劳动者素质水平来推动经济增长,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而这一特点正体现了主张依靠知识创新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创新经济思想。知识创新是KM的目的,KM是知识创新的基础和手段。由此看来,KM思想的时代根源在于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知识创新的新经济增长模式的出现。
3 关于KM的特点
目前人们在谈论KM的特点时,大多是从KM与IM的区别角度去认识和把握的。在KM与IM的区别问题上,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4.KM的对象不只是显性知识,还包括隐性知识及其载体――人的管理,而IM的对象则主要局限在显性知识;与IM相比,KM更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更重视人才教育。
15.KM使数据转化为信息,而KM则使信息转化为知识;IM的逻辑起点是“社会信息”,而KM的逻辑起点是“知识”。
16.从内涵范围看,KM关注的是智力管理,而IM关注的是构建智力库;从目标和功能看,KM的目标是知识运用,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和效用性,而IM的主要目标和功能是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没有明确的服务方向性和外在目标性,仅具有潜在价值;从实施过程和条件看,IM主要是技术问题,而KM刚复杂得多,它还要涉及到价值观问题、权益平衡问题、契约问题等;从业务角度看,IM主要是信息的组织、控制和利用过程,而KM业务则涉及知识发现、知识交流、知识应用等过程;从CIO和CKO的区别看,CIO的工作重点是信息系统的开发利用,而CKO的工作重点则是推动创新和培育集体创造力。
可见,KM与IM之间在管理观念。管理范围、管理重点、管理目标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如果把KM与其他传统管理形式作一比较,就会发现KM的如下一些特点:
17.在管理理念上,KM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组织管理的核心。这一点与以往以物为本的其他任何管理形式都有显著的不同。
18.在管理对象和内容上,KM以无形资产管理为主要对象和内容,比以往任何管理形式都更加强调知识资产的重要性。
19.在管理范围及其重点上,KM包括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管理,但以隐性知识管理为重点,并注重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共事与转换。这一点与以显性知识为主要对象和内容的IM具有明显的区别。
20.在管理目标和策略上,KM以知识创新为直接目标,以建立知识创新体系为基本策略,因此,智力性和创新性是KM的标志性特点。
21.在组织结构上,KM采取开放的、‘偏平式管理”的学习型组织模式,这一点与以往其他管理形式所采取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模式截然不同。
4 关于KM的内容范围
关于KM的内容范围,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22.Yogesh Malhotra认为,KM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与人的发展创造能力”。
23.KM的内容体系包括四大方面:1.KM基础工作,包括KM规划组织和KM政策制定;2.知识资本识别和维护,包括知识资本识别、知识资本审计、知识资本体系构建和知识资本体系维护;3.知识资本开发和创新,包括KM系统建设和知识资本价值开发;4.KM成果评价,包括KM系统评价和知识服务体系评价。
24.KM的内容体系包括七大方面:1.知识生产管理;2.知识组织管理;3.知识传播管理;4.知识营销管理;5.知识应用管理;6.知识消费管理;7.人力资源管理。
25.KM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①KM的基础设施;②KM与核心业务的结合;③KM的具体工具;④知识的获取和检索;⑤知识的传递;6.知识的共享和KM评测。
可见,目前人们对KM内容的看法尚不尽一致。其实,KM的内容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去认识。广义的KM内容,包括对知识、知识设施、知识人员、知识活动等诸要素的管理;狭义的KM内容则指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其中,狭义的KM即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应该成为KM研究的核心内容。所谓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含三方面的涵义:①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体现为对客观知识的组织管理活动;②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主要体现为对人的管理;③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管理,即对知识变换的管理,体现为知识的应用或创新的过程。对显性知识的管理,目前在图书情报学领域已有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但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和对知识变换的管理,目前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模式,尤其是对知识变换的管理,目前更是处在理论探索阶段。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一桥大学教授、著名管理学家野中几次郎和竹内广孝提出的知识变换的4种模式,对此极有启发意义。这4种模式是:①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社会化);②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合并);③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外在化);④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内在化)。
5 关于KM的功能
从KM对知识创新的促进作用看,KM的功能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KM帮助科技工作者获取最新科技信息,是启动知识创新的前提条件;KM直接参与研究过程,是知识创新的组成部分;KM促进知识传播,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KM关注知识的扩散和转换,是知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从功能形式看,KM的功能可概括为以下4个方面:①外化功能――对知识获取的管理功能;②内化功能――对知识处理的管理功能;③中介功能――对知识传递的管理功能;④认知功能――对知识运用的管理功能。
KM的中心功能是促进知识创新,而这一中心功能是通过以下4种具体功能来实现的(见图1)。
26.对显性知识的序化功能。即对显性知识资源加以序化组织(亦即知识组织),使其处于随时可用状态。这一功能亦可称为知识组织功能。图书情报工作实质上就是知识组织工作。
27.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功能。即把组织内外知识人员头脑中的知识和智慧通过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挖掘出来,使其成为组织的创新能力的主要动力源泉。这一功能亦可称为知识挖掘功能,它体现了KM的以人为本性质。
28.促进知识共享功能。即通过各种形式的知识交流(包括直接交流和间接交流)活动,共享组织内外的一切可用知识成果,使其成为组织的知识补充、知识更新的重要途径。这一功能主要体现为各种知识活动的组织过程。
29.促进知识变换功能。即通过对组织内外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结合与转换,促进知识成果直接向现实生产力转换。这一功能主要体现为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
作者:白波,张晓玫来源:《图书情报工作》(2001年第8期)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