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太子建以费无极之谮见逐。建有子曰胜,在外,子西召胜,使治白,号曰白公。胜怨楚逐其父,将弒惠王及子西,欲得易甲,陈士勒兵,以示易甲曰:“与我,无患不富贵;不吾与,则此是也。易甲笑曰:“尝言吾义矣,吾子忘之乎?立得天下,不义,吾不敢也;威吾以兵,不义,吾不从也.今子将弒子之君,而使我从子,非吾前义也.子虽告我以利,威我以兵,吾不忍为也.子行子之威,则吾亦得明吾义也.逆子以兵争也,应子以声鄙也,吾闻士立义不争,行死不鄙,拱而待兵.颜色不变也。”
显然前面两种谱中的易甲传,实来自[刘向新序]。由此则史籍中 “楚有易申著节义”句有误,应为“楚有易甲著节义。”这个史料很重要,它说明易姓历史悠久,在春秋楚惠王(前488-前432)以前,巳有易姓。这足以驳斥所谓春秋战国时齐国的易牙,或魏国的易恺等,始封于燕国的易水的谬论。它也表明易甲有相当的势力和社会地位,不然白公胜就不会联络他举事弑君,也许还隐含着当时在楚国,巳有易甲为代表的易姓氏族,且是兴望的。故还不能说,后来汉代由山西南迁江东,而湘、赣、鄂,我们这一支易氏是最早南迁的。释褐状元易祓纂修,而传下的绫谱,也只说易甲是最早的远祖,浑说“易氏之先有食采于易水者,因以易为氏”.表明若有食采于易之事,也应在春秋时易甲公之前.决不会在其后的战国时,齐或魏国人再始受姓。
再从历史地理来分析.《周礼.职方》:“并州,其浸涞、易”,《国策.燕策》:“苏秦曰,燕南有滹沱、易水,燕太子丹送荆柯易水之上”.这些都是较早出现易水的名字,其始得名可能更远.据《中国通史》(28)说:“古时殷人与娀(女戎)狄人曾杂居易水以北地区,且有通婚,据《商颂》,这玄鸟遗下之卵,为有娀氏女(姓娀名狄)简狄氏吞食,产子名契.易水原为有易氏居地,契的后人王亥在易水游牧,为有易氏酋长所杀.后王亥之子上甲,又杀死该酋长,占领了有易氏居地.有易氏即有狄氏,狄与易同音通用字(王国维说).现在易水地区发掘出许多墓葬铜器等文物,证明该地在殷商时期属故燕,也证明周以后的燕国,是在故燕的基础上建立的”.该地既然早为有易氏居地,推测易水很可能就因有易氏而名.而易州(县),则为隋开皇元年(581),因易水始改涿郡为易州(县).故易氏得姓当因易水,而非因未名之易州.该地即今河北省易县.在春秋战国以前属燕国,曾为燕国的下都,易王之名,也可能与易水有关.而齐国在今山东西北部.据《史记.燕昭公世家》只有燕易王(前332-321年)和燕王哙(前320-312年)时,燕受齐侵拢。前313年齐大胜,占领过一些燕地,至昭王廿八年(前284),燕打败齐国(29),收复失地.仅短短30多年,易水可能曾为齐占领,动荡未稳. 齐人及其后裔不可能在易水食采或久居而得姓.而在此前300多年的齐桓公当政(前685-643年)时,燕国更不可能让齐易牙在其易水食采了.易谱有一序(30)说:“雍乃易本姓也,方访自姬之雍伯嗣也,周掌堤防,正诸水分任,雍氏记戴详于周礼.”.按《周礼》“雍人 掌沟渎浍池之禁,…”这只是说职掌农用水和渔猎等事,与易水和受姓并无关系.再者,有的书上说,齐桓公的宠臣雍巫,善知味,致人们以易牙称之,意为改易牙齿,美味也,类似今人称“加餐”为“打牙祭”之意, 后竟为其字.有的书则硬将雍巫扯作受封食采于易水,而称易牙等等,显系荒唐自园其说的随意附会.由此可结论:齐国的易牙或雍人,因居易水,而以易为姓的说法,都可以否定,据此或可看出其牵强附会的痕迹:将易氏附会为易牙之后,再由名字而认其本名雍巫,再推及雍姓,雍为易本姓,更由齐桓公第六妃生子名雍(72),推以为“太公后有易氏”.暂存疑。
黄冈易氏谱认战国魏易恺为受姓始祖.可是现存最早谱序(1),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完公撰:“易氏得姓远莫知其所自,惟易甲(原误作申)著节义于楚,至魏则有易恺之刺雍州,晋则有易雄之宰舂陵,是皆纪姓之原”.清楚表明,易氏得姓久远,原由不详.列举三位远祖,易甲为楚人,接下“至魏…”两句,当指(曹)魏,晋朝,而非战国魏。完公为解元,当不会混淆“于楚”和“至魏”两者的差别。显然易恺只是曹魏时雍州刺史,非战国魏人受姓始祖。湘谱则说:“吾家族谱得见数十册,率曰易氏之先与魏同姓,有恺公者,为魏上大夫,食采于冀州东境之易水,因受姓焉。窃疑恺为春秋时人。何以左传、公羊传、彀梁传、国语、国策、史记,诸俱无其名。而他书亦不载其事迹。继考万姓统谱,有易恺者,系魏朝魏郡人,为雍州剌史。在雄公之后百余年以为鼻祖,颠倒实甚然。为此说者本自山斋(祓)公绫谱。山斋博学,何至若是悖谬,绫谱原本既无可考,幸其序俱在。山斋只说始自易水受封锡(易)姓,后徙太原,徙金陵,徙长沙浏阳,至徙江西太和,散居吉安、袁州、洪州,复徙长沙宁乡等。若恺若雄若仁福若万年云云。并无恺公食采受姓之说,后人沿误,其故有---,因山斋公含浑说易水受封锡(易)姓,下文接以若恺若雄,遂以恺公在雄公之上,当锡(易)姓之祖。不知此段原无次序。观仁福万年俱叙雄公之下可知-。因恺是魏人,未暇考究,遂牵韩魏之魏。噫!撰为毕万之后之说,不知比魏与韩魏,相隔数百年,响壁虚造,山斋不受其咎也”。此等怀疑易恺非春秋时人,而是魏朝人,和否定易氏与魏同姓,与我的看法不谋而合。但他认定易恺为北魏人则是错的。万姓统谱说的魏朝,也应是曹魏(220-265年),而不是北魏(386-534年)。
再看此后易谱各序中,姓源说之演变。金槐序(30)认雍氏易牙为祖,也说易恺为雍州刺史。乾隆55年,应城支谱(31)有“肇自周毕万后裔,始封于易水而受氏焉”。乾隆58年,蕲黄合修序(32)有“吾易受姓自燕”。民国三年,麻城支序(33)说“易为毕万之后,其受姓由魏上大夫恺公食采于易。”顿改雍州刺史为魏上大夫。1942年记事录(34)说“吾易自恺公受姓”.最近(1994年)渊源考(35)中,既推毕万为祖,又认始祖恺公为魏上大夫,食采于易而为姓,又录雍巫,雍纠,雍廪等为祖.又把“晋有兴长公封忠愍侯,远祖易雄为舂陵令”并列论述,竟不知易雄字兴长为同一人,可谓集矛盾和谬误于一篇,可见是后人附会演变成各说的。
我查阅了正史《廿五史》,各种词典,文集等文献,发现有易恺的记载。《晋书》(36)中有:“{(魏)元帝(曹奂)景元4年(263)},秋八月军发洛阳,大賚将士,陈师誓众。…九月又使天水太守王颀攻(姜)维营,陇西太守牵弘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趣甘松,钟会分为二队,入自斜谷,使李辅围王含于乐城,又使部将易恺攻蒋斌于汉城。会直指阳安,护军胡烈攻陷关城,姜维闻之,引还。王颀追败维于疆川。维与张翼廖化合军守剑阁,钟会攻之。”显然易恺是魏伐蜀,钟会指挥攻打姜维的武将,其它史籍说他是雍州剌史。考魏晋政权,由军力建立,一般为军政合一,刺史常为将军,都督刺史都开幕府(37),三国置雍州,治所在长安(38,39),辖今陕西等地,正是易恺用兵之区,足以证明武将易恺与刺史易恺为同一人,他是曹魏时人,是巳知确切的易氏最早远祖,不是战国魏人受姓始祖.再从地理上看,战国时魏国在今山西西南和河南北部,其下都济阳,在今兰考附近.它与燕国之间,隔着韩,赵和中山国.魏人不可能在燕属易水食采居邑受姓.湘谱将易恺记作雄公后六世,为“魏郡人,北魏雍州剌史”也是错的,显然是未考查正史《晋书》的记载,将曹魏元帝(263年)时易恺,误为北魏时人,这种错误容易产生,是不难理解的.其实《辞海》中所指的北魏,是东晋、南北朝时(385-534),比易恺存在于魏元帝时,晚了百多年,易恺非战国魏人受姓之始祖,既可否定,则由此追远魏之先祖毕万为祖,以及易氏原与魏同姓的谬论,就不攻自破了.现在可以结论:易恺不是战国魏人受姓始祖,而是曹魏时人,易氏原与魏同姓和毕万为祖之说,都是荒谬的,应予否定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