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运用作文评价卡评价学生作文的特征和意义,提出了一套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培养合作精神,促进写作水平共同提高的操作模式,并论述了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作文评价 自主学习 合作 共同提高
一、 引言
新课程标准要求每一位教师要运用新的教育理念操作课堂,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语文教师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各种教学实践,达到完成教育任务的目的。当前,写作的课堂教学改革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一直以来成为写作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就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作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关于写作的评价建议中指出:“不仅要统一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做水平。”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十分重视学生互相批改作文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借鉴前人经验,运用作文评价卡让学生互相评价作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就此方法的尝试抛砖引玉,以求改进。
二、 运用作文评价卡评价作文的特征和意义。
1、本方法是通过学生相互评价或合作评价达到共同提高写作水平的一种作文评价方式。具有以下特征:
(1) 目标明确;
(2) 责任清楚;
(3) 机会均等;
(4) 适应个人需要,可操作性强;
(5) 便于相互了解,共同提高;
2、从以上特征可以看出,运用作文评价卡评价作文意义重大。
(1) 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弘扬人的主体性,主张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培养其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使其成为一个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评价作文可使每个学生平等的参与,并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能较好的得到强化,可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受到尊重,有利于带动全体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2) 可以加深相互了解,培养合作精神,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适应时代的需求。教育学生共同生活是当今教育的重要课题,在评价作文过程中,共同的学习目标将每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紧紧联系起来。互相评价或小组集体评价增强了学生对他人的了解,尤其是小组集体评价体现了现代社会需要的团队精神。
(3) 有利于转变教师角色。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学习是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使教师从繁重的评改中解脱出来,真正发挥其主导作用。充分开发和利用了教学中的人力资源,为现代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4) 对学生的导向作用强。可以使每个评价人在写作过程中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自觉的按评价点要求进行写作,有利于写作水平的大面积提高。
三、 运用作文评价卡评价作文的实施办法。
当前,作文评价形式虽多种多样,但实效性均较差,笔者以为作文教学引入运用评价卡评价作文的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参与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特点,采用这种评价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具体操作如下:
1、 准备工作:
(1) 学生的习作稿纸由教师统一印制,习作完成后由科代表收齐交给教师。
(2) 学生准备一支红颜色笔。
(3) 复印作文评价卡,评价内容说明和评分标准。
(4) 编好互评组或集体评价组并安排好组长。
(5) 详细讲解作文评价卡内容说明和评分标准的使用方法,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6) 运用本方法进行一次作文评价演示实践。
2、 评价形式:
(1) 自我评价。依据评价卡评价自己的作文。
(2) 相互评价。由教师根据学生写作水平安排两人一组相互评价。
(3) 小组评价。每小组5—7人,按写作水平由高到低进行组合,各小组之间写作水平尽量保持平衡,由小组共同完成评价任务。
3、 操作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1) 按事先编好的小组,每名同学一篇习作、一张作文评价卡。一份评价卡内容说明和一份评分标准,如果小组评价可以每小组分发一篇习作(可每人复印一份)。将评价卡说明和评分标准一次性发给学生,由学生自己保管,以备长期使用,如需修改和订正时再做统一处理。
(2) 学生在认真阅读学生习作后,再填写评价卡,切忌边读文边填卡。一般至少要通读两遍。
(3) 学生对评价卡中的各项内容要记熟记准,开始几次也可对照说明和评分标准。
(4) 每名学生必须明确要完成的任务。对照评价卡中的各项评价点逐一评点,得分要有根有据,并填写好问题举例和优点评价等栏目。
(5) 学生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对疑难问题和其他同学探讨,也可以征求组长和教师意见。
(6) 评价时如果需评价内容较多,可以在习作上用红颜色笔点评或做标记,再在评价卡上填写,但标识要一致,要清楚。
(7) 评价分值可以出现小数,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总分以整数计。
(8) 学生评价可以在课堂,也可以在课下进行,评价完毕后,计算出总分,根据总分填写评价等级,由组长或科代表收回作文和评价卡,再将习作及评价卡发给作者本人,由作者填写自我反馈,最后交给组长或教师作最后评价。
(9) 根据评价过程和结果,评出优秀评价人,根据参加人数,每次占百分之八左右,给以适当奖励,同时集中讲评一至二篇优秀评价人评价的习作。
(10) 评价结束后,将习作和评价卡装订成册,供学生交流。
四、 作文评价卡内容说明:(附表一《作文评价卡》)
作 文 评 价 卡
文题 作者(编号): 评价人: 评价用时:
评价点 参考分值 问题举例 优点评价 得分
语言 语句通顺用词准确 8
语言优美 2
句式多样、修辞恰当 2
表达方式多样 4
内容 中心正确、鲜明、集中 9
题材必要、真实、典型 6
立意新颖、情节曲折 3
结构 结构完整、严谨 4
结构自然、匀称 4
写法创新、手法灵活 2
文面 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2
卷面整洁、字数充足 4
提高分:1-5分 总分 评价等级
评语
自我反馈
小组或教师评价
(一)标题栏:
1、文题:写清被评价作文的题目。
2、 作者:被评价文章的作者,如果为了避免学生凭感情评价,可对作者进行编号,由教师掌握。
3、 评价人:评价者姓名。
4、 评价用时:是评价所用的全部时间,由评价者自己掌握(45分钟以内),但必须实事求是填写,目的是为了增强紧迫感,有力于集中精力进行评价。
(二)表头:包括评价点、参考分值、问题举例、优点评价和得分四项内容。
1、 评价点由语言、内容、结构、和文面组成。
(1)语言
① 语句通顺,用词准确,文中语句无语法错误,成分不残缺,句式不杂糅,前后不矛盾,句与句衔接恰当,语气一贯;使用词或短语恰当、准确,富有表现力,不出现不得体的表达。
② 语言优美:表现为语句顺畅、自然。或洗炼生动,或轻松活泼,或含蓄幽默等。
③ 句式多样,修辞恰当:从句子用途来考虑,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句综合使用,摒除句子单一陈述的毛病;能灵活使用常用的几种修辞方法,即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反复、设问和反问等,做到准确得当。
④ 表达方式多样:能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等表达方式,准确表情达意。
(2)内容:
① 中心正确、鲜明、集中:正确指作者所表达的中心正确,即赞扬好的,批评坏的,有积极意义;鲜明指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态度明朗,不模棱两可;集中指中心单一,只有一个主题,不出现多主题现象。
② 题材必要、真实、典型:必要指题材能为中心服务;真实即符合客观事物的情况和变化发展的规律,不是胡编滥造;典型指最能说明中心,具有代表性。
③ 立意新颖、情节曲折:立意新颖指主题体现时代特点,富有新意,或者是很少出现的新观念、新思想;情节曲折指情节富于变化,有波澜,有悬念,不做直头布袋。
(3)结构:
① 结构完整、严谨:完整指文章有头有尾,开头能够引起读者兴趣并能靠近主题,结尾能切合主题又能发人深思,开头结尾相呼应;严谨指线索明晰,行文前后照应。
② 结构自然、匀称:自然指文章能够顺理成章,合乎情理,层次清楚,过渡自然;匀称指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③ 写法创新,手法灵活:在写作方法上有独到之处,能够使用恰当的记叙顺序,尤其是倒叙、插叙、补叙等;能使用象征、烘托、对比、抑扬等表现手法表达主题。
(4)文面
① 书写规范、标点正确:能够用楷书和规范的行书正确书写,不写错字和别字;标点书写规范、正确。
② 卷面整洁、字数充足:使用蓝黑色钢笔书写,不涂不抹,能够清晰辨认,顺畅阅读,无阅读障碍;字数达到规定要求。
2、 参考分值:是每一评价点应得的参考分数,评价人可根据实际情况浮动某项分数,但要在优点评价栏目中说明,浮动分数不能高于该项参考分值的四分之一。
3、 问题举例:针对相应评价点存在问题的地方举出实例并点评。问题太多可在习作中加批注并在评价卡中标明,符号要一致。优点评价:是针对相应评价点中的优点进行点评并举例。
4、 得分:相应评价点应得分数,决定于问题举例和优点评价,每项得分不得高于该项的参考分值。
(三)其它:
1、 提高分:综合文章各方面可浮动1-5分,计入总分。但应严格掌握标准,不能无根据加分,但总分不能超过50分。
2、 总分:是各评价点得分与提高分之和。不超过50分。
3、 等级:根据总分确定四个评价等级,即优42——50;良34——41;及格24——33;不及格23分以下。
4、 评语:评价人综合各评价点的评价结果,写出评语,要求优缺点均有,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5、 自我反馈:被评价人(作者)针对评价人的评语和评价卡中的问题及优点谈感想,说体会,即对评价人的评价结果再评价,也要求实事求是,不用溢美之词和有损于评价者的不当之词,并写出改进措施。(如内容较多,可转背面)
6、 小组或教师评价:小组组长或教师根据评价人的评价和作者的反馈进行有针对性的最终评价,指出优缺点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五、 评分标准说明:(附表二《评分标准》)
作文评分标准
文题 作者(编号): 评价人: 评价用时:
项目 评价点 参考分值 作文评分细则
语言 语句通顺用词准确 8 每两处错误减1分
语言优美 2 三项具其一不减分(见说明)
句式优美、修辞恰当 2 无修辞、句式单一各减1分
表达方式多样 4 只一种记叙表达方式减2分
内容 中心正确、鲜明、集中 9 每项3分,不正确减3分,其它酌减
题材必要、真实、典型 6 每项2分。酌减
立意新颖、情节曲折 3 两项具其一不减
结构 结构完整、严谨 4 每项2分,不完整减2,其它酌减
结构自然、匀称 4 每项2分,酌减
写法创新、手法灵活 2 两项具其一不减
文面 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2 每三个错别字或三个标点错误减1分,重复不计
卷面整洁、字数充足 4 有涂抹处减1分,不清楚减1分,字数不足减2分
六、 运用作文评价卡评价作文的问题及思考。
1、 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不高,尤其是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和责任感教育。
2、 学生参与评价时,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评价比自己水平高的学生作文时,往往会产生畏惧心理,教师要适时作好思想工作,并进行合理搭配。
3、 学生对评价标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差距,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准确度。
4、 教师评价不够全面,只重视对评价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评价过程的评价。
5、 评价卡设计有待完善,涉及分值的项目有待调整。
6、 小组合作评价尚待进一步实验。
7、 本方法的设计以评价记叙文为主,其他文体的评价可设计相应的评价卡,操作方法基本相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魏书生.语文教学.沈阳出版社.2000
3、 廖涵.授文决法(交流信息)1985.10
4、 田锐.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基础教育教学与研究.2003.6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