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在发展,科学技术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人类已进入网络时代。与之相适应,如今的教育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就语文教学的主要阅读活动来看,已从单一的书面文字阅读,转为多元化的阅读方式。现代的阅读教学要求破除以教师讲解、分析、说明为主的知识灌输,把阅读教学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能说会道,能读书看报,能熟练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语文阅读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增长见识,丰富思想,促进良好个性和健康人生观的形成。这是一个人内在的需要,精神的需要。阅读的第二个目的是“会读”即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会读”,提高阅读能力,不仅是阅读的目的,而且是从文中明理的手段,只有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读懂文章。按照陶先生的说法:“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样看来,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就是工具。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文字教学,教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学习和工作的这门基础工具,具有读、写、听、说的能力。而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散学生智力,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面对如此变化的社会,我们的阅读教学也应转变原有的模式,语文课堂不应是千篇一律,应该是具有五花八门内容的综合性课堂,现代语文课堂应尽量体现一个字“美”。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入手,用美来打造语文课堂。爱因斯坦说“不管时代潮流和社会风尚如何,人总是要凭自己高尚的品质,超过时代和社会,走自己的路。”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它应为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语文教学内容中包含着生动丰富的文字美,变化有致的结构美,尤其蕴涵着动人心魂的人物形象美。阅读教学和审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有文学就有美学,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不可分割,理智评价与情感评价当融为一体。在阅读教学中,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应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素养。
一、转变理解视角,体会美。
1、品析词句,理解鉴赏美。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就要引导他们在品味好词语,分析句式、句意中去发现美、品味美,鉴赏美。
2、创设情境,感受整体美。“情”包蕴在课文内容中,“境”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教学时,创设情境,学生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可以驱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掌握语言艺术、领会文章意境的欲望。三、剖析形象,引导学生赞赏高尚品质,追求精神美。
3、体会人物,享受人性美。美育有形象性和感情性两大特点,它以美的形象为手段,达到培养人的崇高情感的目的。也可以说美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的。所以剖析是实施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基本途径。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千百万人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恶的形象,能让千百万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学生受到了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发情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抓住对人物性格的讲读,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味到人物的心灵美和社会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把握科学的审美 标准,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实质,树立正确审美观,进而追求美,创造出语文教学的美好成果。例如:《董存瑞舍身炸岸堡》中,在危急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舍身炸暗堡时的刚毅的神态、果断的动作、坚毅的目光、激昂的话语无不体现了一位杰出的战斗英雄,誓死卫国的光辉形象。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剖析,唤起学生爱国报国的美好愿望,也使学生感到真正的英雄形象的力量。
二、转变情感视角,体会美。
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主要表现为爱国爱乡之情,人与人的亲情友情,对生命的关爱以及对自然的亲和之情。本着对孩子发展的关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把情感的培育纳入目标范围。课标还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和运用都是需要情感积极参与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各种手段拨动激起学生本能的积极的情感,与课文所流淌着的情感交汇,碰撞,升华。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才能在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美”的乐趣。
1、示范朗读,体会感受美。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火烧云》、《五彩池》、《庐山云雾》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庐山云雾》,“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
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2、感情朗读,体会情感美。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挥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通过朗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3、自由朗读,体会自主美。在教师、学生和课文三者中,学生无疑是阅读的主体。但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一味把自己对阅读材料的感悟理解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失落了应有的主体地位。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主张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当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自主选择阅读方法,自主选择学习的伙伴,自主交流阅读。将课堂空间变成学生可以自由活动的领地。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自由“美”,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4、个性朗读,体会个性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对于后者的这种独特的思考教师不应扼杀,应该允许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创造性地研读课文。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生命,是读者的阅读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而阅读的角度不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蕴也不同。因此,我们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意地去阅读。如学习《三味书屋》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不同语句感悟。这样,学生便会对课文中自己感举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有的从“鲁迅的父亲害了病,鲁迅一面上书塾读书,一面帮着母亲料理家务”体会到鲁迅小时候是个孝敬父母的孩子;有的从“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把家里的东西拿到当铺去换了钱,再到药铺去给父亲买药”感悟到鲁迅家里很穷。
三、转变形式视角,体会美。
由于学生的兴趣不同,个性特点不尽相同,因此他们所习惯的呈现阅读体验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喜欢朗读,有的喜欢表演,有的喜欢表述……教师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如阅读了《庐山云雾》以后,教师鼓励学生说:同学们的感受一定很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有的深情地诵读,有的和着音乐翩翩起舞,有的高歌一曲,有的写起了小诗,有的和同桌交流……课堂成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的舞台。
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因此,阅读教学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和体验,鼓励他们在阅读实践中自主探究、张扬个性。
1、释放个性,体会自由美。在语文课堂中要以人为本,尊重孩子独特的个性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我感爱的学习中体会语文的美。个性的结构很复杂,个性情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每个人的个性情感倾向性是不一样的。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他们的个性情感体验是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试想一堂课中我们听到的都是同一种声音,同一种看法,那无疑是死气沉沉缺乏活力的,培养出来的要么是唯唯诺诺之辈,或者是鹦鹉学舌之流,这样的教育是可悲的。在课堂中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自由地去研读,在阅读活动中还个性以自由,充分展示学生的原生态。
2、大胆想象,体会表达美。语文课堂不仅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感受美、品味美、鉴赏美,同时还要训练学生去表达美、创造美,以达到发展语言的目的。例如学习《火烧云》一课时,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和感情朗读,了解了火烧云颜色美,样子多,变化快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还看到了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火烧云?它是怎么变化的?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在理解书中描写火烧云颜色的词语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词汇:苹果绿,柠檬黄,草莓红……半红半黄、半粉半紫、半桔半青……有的受到启发这样描述变化中的火烧云:“天边出现一头大象,四肢粗壮,身高体大,象鼻高高卷起,象牙闪闪发光,象耳朵好像还在呼扇呢。可是转眼间,象牙不见了,象鼻子也变小了,一会工夫,大象消失了……”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生活中所了解的事物从模仿到创造,更丰富了课文的内容。使他们内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落和表达。
3、创设情境,体会表演美。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情节生动曲折、人物个性鲜明的作品,这些作品都给学生以表演余地和想象空间,为学生展现表演天资、展开创新想象的翅膀,发展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创设了很好的条件。处理这一类型的作品,就需要结合小学生活泼好动、模仿力强、表现欲强的特点,让他们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发展其创新精神,让他们自编自导课文的内容。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能大大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好胜心,为了表演的更加出色,学生就必须不断地去研究课文,去挖掘课文中的每一个细节,进行最大程度的创新。由此语文课堂会更精彩,语文课也会更“美”。
4、创设条件,体会媒体美。在语文课堂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构建起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立体“的艺术形象,会极大程度得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受课文篇幅和作者观察角度、详略安排的制约,体现在教材中的自然景观和人物总是相对单薄的、静止不动的。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从事语文教学,其最大的优点便在于为有限的文字提供了无限丰富的声像结合的画面。在这些极富动感的画面中,许多文学作品中没能包容进去的物象将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那精彩的动作、神态将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原本“静”的文字,变成了“动”的画面,不但增加了课堂的容量,更主要的是使学生所感知的内容,较课文增添了许多。例如在教学《庐山云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庐山云雾的录像或是投影片肯定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四、转变范围视角,体会美。
1、拓展延伸,体会情趣美。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如学习《赤壁之战》,让学生精读《水浒传》;学习《太阳》之后,收集有关太阳方面的资料等等……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从而培养学生的情趣,让学生体会到课外知识美。
2、组织活动,体会实践美。如:学习作文《可爱的家乡》后,组织学生去家乡各地走一走,寻找大自然的足迹,领略大自然的风采,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体会家乡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总之,在语文课堂中,抓住审美教育这一课题,从多方面,多角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阅读和理解文章,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接受知识、发展语言,从而升华美的情感,培养美的想象,激发美的发现,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生命美育》 姚全兴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2、《语文教学优课论》周一贯著,宁波出版社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